《山海经》这本书,从古至今都饱受争议,关于它的真实解读至今仍无定论! 归根到底,就是由于它所记载的内容和我们的常规认知严重不符。 《山海经》 不过纵观此书,山川;河流;植物;动物;人物;神话故事;医学;祭祀;风俗等应有尽有有,可谓精彩纷呈。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还是真实存在的,在现实中可以得到印证,这就极大地勾起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学者都试图对此书作出完善的权威解释,可惜至今无一家之言可以服众。 今天我们就试着对此书做一些解读,一家之言而已,各位权当饭后消遣,不必较真! 是普通书籍还是上古奇书:现在的主流观点是:此书成书于战国中期到汉代早期,是所谓的先秦古书。与《易经》和《黄帝内经》并称上古三大奇书。对于这一点,个人并不赞成。 众所周知,《易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古书籍。所谓“上古”就是前文字符号时期,那时候我们的甲骨文还尚未完善,古人只能用简单的原始符号,对事物和自然现象加以表示。而《易经》是由“数”“理”“象”三部分组成,真正的远古《易经》,只有“阳爻”“阴爻”“太极八卦”这类的符号,也就是“数”,传说中的先天伏羲卦。后来才衍生出对这些卦象的解释,比如:对典型的纯阳卦“乾上乾下卦”的解释是:“初九”潜龙勿用,“九五”飞龙在天这一类,都是后人的手笔,这其中的代表则是“后天的文王卦”。相传孔子也曾对《易》做出过注解,所以孔子之后,人们便对上古的“易文化”统称《易经》。 《易经》古书版本 再看《黄帝内经》,很多不明所以的人,看到“黄帝”二字,马上就联想到了上古时期的轩辕氏,神农氏。第一感觉就是此书是“黄帝”所著,其实不然。就目前根据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而言,中华文明最多只能勉强追溯到夏朝,再往上就是缺乏作证的神话时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古时代。因此现在很多学者很是比较倾向于,此书成于西汉时期,只不过当时被冠以“黄帝”的书名,其本意大概是为了追溯崇古而已。所以准确地说,此书并非上古之书。 《黄帝内经》古书珍藏版 同样由于《山海经》的记载过于玄幻,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最早就见于此书。再加上作者不详,客观上就显得很是神秘。因而长期以来,被归于上古奇书。个人倒是觉得此书大概率是西汉初年成书的。理由很简单,《山海经》最早被记载,是在司马迁的《史记.大宛传》中,而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又是西汉开国几十年后的汉武帝时期,要是《山海经》真是上古奇书,那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多的先秦古籍,为什么就没有提起此书呢? 而此书的普通叙事性写法,除了所记载内容令人惊奇,并无作者本人的多少见解,这就很不符合圣贤大家著书立作的习惯。因此,此书就是西汉初年前后,一无名氏所作而已。并无太多神秘性可言。 比如:女娲补天这则神话故事,其实就不是《山海经》最先记载的。早在《列子.汤问》中就已经有了记载。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的《淮南子.览冥训》中,也做了叙述。而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22之间。这也应证了《山海经》的大致成书时间。 《女娲补天》卡通图片 所记载荒诞内容的合理推测:此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虽然不是上古奇书,但记载的内容却都是远古的场景。记录的都是大荒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活动。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此书成于西汉初年,那么作者是怎么知道这些远古的事情呢?难道是信口开河,胡乱描写?显然事实并非如此,而书中有的记载又确有其事,这又该作何解释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山海经》的点评,只有四个字:“余不敢言”。近代大文豪鲁迅对其的评价也是四个字:“上古巫书”。而网上有一种说法在我看来,却很有意思,那就是这本书记录的是大禹治水时期,他走遍天下九州的所见所闻。而我觉得此书的作者是经他人口诉,自己代笔而成书的。这也就解释了,何为书中内容有的是天马行空,而有的描写又是一并带过,毫无细节可言了。 第一权威史料《史记》 既然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场景,那么书中的这些内容,就必定是从上古时期一代一代的口诉传承下来的,传至西汉初年,被人记录而成书。而口诉传承的一大弊病就是,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加,离当初真实的内容,必定会越来越远。就比如:某人钓了一条一斤的鱼,在经过七八个人的描述传话之后,就变成了七八斤。再比如:著名的张献忠沉船宝藏,四川当地就长期流传着“石牛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认识得破,买下成都府”的民谣,而宝藏确实是真的,只不过离买下成都府还差得多了。 所以,我说《山海经》的内容是以上古社会为基础,经过长时间的口诉传承后,在失去了本来真相之后,被夸张或篡改之后而成的。至于现在有的学者偏向是巴人或蜀人所作,有的侧重楚国人所作,其实都无真凭实据,都是在书中通过蛛丝马迹推测而已。 上古史前社会 试着对书中的部分内容略作解析:《山海经》全书由“山经”和“海经”两部分构成。其中“山经”是按照典型的方位进行叙述的,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卷。“海经”则一共十三卷,全书一共十八卷,三万一千字。 记载的国家如:羽民国,青丘国,黑齿国等共三十六国。当然对这些国家的描述,让人不可思议,无法理解。比如:羽民国的人身材高大,身上长有羽毛,国家人口很少,是个小国。虽然看似荒诞,不过国外考古学家却得出了一个结论:所谓的羽民国,其实就是现在的印第安人,因为印第安人喜欢用大量的羽毛装饰全身,特别是头上用羽毛做成的帽子很是醒目。这一解释确实有一定道理,不过上古先民是怎么知道美洲的印第安人的呢?难道现在印第安人的祖先曾经是从古代中国移民过去的吗? 《山海经》中的羽民国人 印第安土著居民 记载的山脉如:会稽山,太华之山,冀望之山等一共五百五十余座。其中约有一百四十座山,现代研究之后发现,是可以指出确切方位的。比如:华山,终南山等。而这一百四十座山中,又有大半属于《中山经》。记载最为详细的山,主要集中在河南以西,山西以南,陕西中部这些传统的中原地区。而离这些地方越远,记载也就越简略。由此可见,《山海经》描写的上古社会场景,应该还是集中在中原地区。 华山也就是《山海经》中的太华之山 记载的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大战蚩尤”等一共三十个。这其中很多都是《山海经》的独家记载,而这部分也直接构成了我国上古神话体系的基础,就这点而言《山海经》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宝贵历史遗产。 熟话说:无风不起浪。这些看似传满神话色彩的故事,其实一定有一个原型存在。关于这部分的内容的真伪,只有期待更多的考古成果加以佐证,特别是期待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大发现。毕竟这三个朝代是最接近神话开始的地方。 夏商周断代工程 对前文字时代的文化发掘有重大意义 记载的动物如:烛龙,九尾狐,鲲鹏,夔牛等多达四百多种。而其中绝大部分在先现代自然界中,都无从稽考。而且书中对这些异兽的描述确实十分怪异,让人大跌眼镜。最著名的就是对九尾狐的记载,这部分内容后来也被拍成多部神话作品。所以这也是后人判定《山海经》为志怪玄幻书籍的重要依据。如果说《山海经》对其他内容的记载,我们还可以在现实中生搬硬套地去对照,那么动物异兽这部分,就确实很难有合理的解释。而珍奇异兽这部分内容,也就成了此书中最具有玄幻色彩的代表。 九尾狐形象 总之,对于《山海经》这部奇书,我们既不能当作是毫无史料价值的荒诞志怪小说,也没有必要作为上古奇书过分地解读。 如果我们换位思考,站在古人的立场,以古人的视角去理解这本书,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毕竟以当今的思维方式去看这本书,确实困难重重。另外对于这本书,我们一定要大胆的假设,大胆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跳出传统文化的束缚,为此书找到更好的解释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