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生华 :鹿儿塬赋

 安蓝2021 2022-10-18 发布于甘肃

「 鹿儿塬赋 」
文丨刘生华

有诗云:

盘古开天广无边,女娲抟土人繁衍。

唐代文圣醉游山,鹿鸣鸟啼须臾间。

鹿儿塬,盖其有鹿而得名焉。年久不详,无从知焉。当此时鹿鸣于山巅,鸟啼乎深涧。风来起松涛,花香舞蝴蝶,百草秀而丰茂,野芳发而幽香。
据传,时李唐文圣游学至此。文圣者,不知何许人也。或曰李白,然史料载,白未曾至焉。或曰“三株树”至焉,夫“三株树”者,何也?《新唐书﹒王勃传》:“初,勔、勮、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株树”。勃溺水少亡,其兄勔、勮亦未曾游历此地。然,李唐时善文者众,游学者广,至此者固繁。此去长安,千余里耳。其时,文圣辗转于此,临其地,初不识,亦无从知焉。但见山峦俊秀,林壑幽邃,芳草鲜美,且闻溪流之淙淙,松涛阵阵。趋之,遍览,感慨系之。醉心于其间,不知所之。一日,文圣兴至,曰:“但得胜地,岂能无酒?”虽无丝竹并奏,犹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须臾,酒酣耳热,颓然卧地,少顷,齁声起,似呓语。遥闻呦呦鸣,惊起坐,顾野有群鹿,或走,或饮,或食,或戏。身姿皆优雅,其角若王冠,其毛似锦缎,其腿如手杖。思之良久,遂以鹿名之,以故始得其名,鹿儿塬者也。其后数年,有村民得鹿角者,故知其名焉。当是时,余尚小,亦见其形,乃知鹿儿塬之名也。                 
明人凌云翰《关山雪霁图》:“人生远游固云乐,何似在家常看山”,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兴之所至,远是非,忘荣辱,长见识,增智慧。事事皆有发,处处皆为师。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故而,凡所机缘造化,皆有其因。今之研学,盖因其故也!
春秋代序,亦不知年月。日星之隐曜,草木荒芜美鹿失亡,山岳之潜行,层峦叠嶂沟深涧寒。山岭相连,沟壑为邻。往来其中,必奔走于羊肠小道,盘桓于绝壁之间。
鹿儿塬,祖厉河支流--关川河流经处,有一地,名曰“头寨”,乃头寨镇之所在。西行二十余里,跨山岭,越沟壑,攀陡坡,穿崎岖。因地而走势,取其道于山腰于沟底于岭间,斗折蛇行,于穷山僻壤处,寻得荒山一隅。
盘古开天,洪荒伊始,天高远兮地辽阔;女娲抟土,人类繁衍,文化始兮渊远长。群山逶迤,鹿塬崇阿,仰泰山之雄伟;沟壑剑拔,旱塬峭立,慕江河之奔流。
嗟乎!此地久旱、少雨、多风沙焉。斯民面山而居,临涧而生,惩山涧之塞,出入之迂也。初,其一小道自山下崎岖盘旋而上,九曲八迴,孑然兀立,名曰“猴儿牙岔”者也。会雨雪,道不通,行者踉跄,仆地,皆泥。岁逢大旱,草木枯,几尽死,往来者,满面灰尘,衣冠皆土。偶有车辆过,上山也,皆大窘,色变。未几,意少舒,稍稍正坐,直视前方。俟其下行焉,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然其民风淳朴,世袭代继,二牛之抬杠,垦其荒山,耕其深土。朝往披星矣,戴月而暮归,可谓甘食其土,以土为生,视土为命,筑土而居,引以为食,因之而活。若夫会天雨雪,辍耕余闲,男则修缮农具、搓草结绳,女则蒸煮涮洗、旋车拧线。邻里相居悉如兄弟,稼穑维艰勠力同心。何哉?唯尚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子孙多负箧曳屣,徒步于深沟大涧,执书而索理,蔚然已成风。
鹿儿塬虽干旱、物匮、资乏,其貌不扬,乃一无名小村耳。然则其勤劳艰苦、坚韧朴素、执著厚道、神韵内秀、奇幻玄妙。
鹿儿塬之勤劳艰苦,盖其村民勤俭持家焉,与天斗之,与命争之,信念也。夫天地万物,广袤乾坤,人生之不如意者居多,直面苦痛挫折,化解而微言苦痛,惟怀大志者而不言败耶。余少时,家贫。竭粮不足以养家,殚财不足以置物。冻寒不得呼,饥饿而无告,余悲之!奈何平素或分而食之、或喝汤咽菜,间或馍馍渣饭粒落地,必捡食,弗敢弃。终岁,竟未有一日饱食耶。岁凶,无食,凡树皮野草几尽矣。旱则少水,人畜弗能饮,口含之,始濯其手脸。奈何数口之家一衾覆之,夏则无妨,冬而寒侵。凡夜半,旁侧之人莫不蜷缩而卧,徒受冻。姊兄之衣,数缝补,及短小,弟妹衣之,再缝补,俟其短小,乃弃。或敷浆以为鞋,或以为绳,或以缝农具。呜呼!茫茫数载间,未可计数。如此而已,乡民犹抱拙守朴,养其家糊其口,艰难度日,然未有灰心者,苟安居于斯地,临危厄而不屈。躬逢盛世,政策利民,高压电代之以煤油灯,“母亲窖”积水,人畜饮水无困矣。嗟夫,鹿儿塬非不畏挫折,临痛苦而笃志不易者可至也!
鹿儿塬之坚韧朴素,盖其村民不违农时,五谷之稼穑,足以饱肠腹;鸡豚之畜,毋失其时,足以市衣物。上世纪七、八十年,其地建制齐全。粮站商店乡政府、医院学校拖拉机站、铁厂银行兽医站,便其民,尽其有。书声之郎朗,教诲之谆谆,晨钟暮鼓,似在耳畔焉;往来行人,前者呼,后者应;商贾之市,讨价还价,纷纷而喧哗者犹在眼前矣;驮粮之驴,粪便肆意,所到之处令人无不掩其鼻遮其口;载货之机器,汽笛频频,远去尘扬,杳不知其所之也......其时,吾年岁尚小,时易世迁,瞻顾遗迹宛然在昨。此心可陈,其情可寄,令人长号不自禁!
鹿儿塬之执著厚道,盖其村民耕读传家,勤勉置业,鄙弃懒散,养其正气者也。夫地维以立,天柱以尊,三纲系命,道义为根。种德养真,如此则山岳灵秀,藉旺气而地灵人杰,川泽清雅,赖良脉而物阜民康。昔年红军临此地,遇敌于小乱山红崖下,红军将士,为国安以济大事,上下齐同,挖战壕筑掩体。比至敌攻,枪声炮声,一时齐发,硝烟弥漫,遮天蔽日,山崩地裂,中间人喊马嘶号角声。当是时,枪林弹雨,血肉横飞,几经厮杀,一番鏖战红旗飘。呜呼哀哉!可恨贼敌,亡我一将。青山埋忠骨,可怜眠于此。斯人已逝,英魂永驻。至今坟冢芳草萋萋,年年清明慎终追远。鹿儿塬何其有幸!
鹿儿塬之神韵内秀,盖其先民之智慧文明焉。本世纪初,村民耕地牧羊间,于地边断崖处偶见陶罐。初见,甚异之,无人能识。于是乎,有村民好事者昼伏夜出,寻向所志,藏之、匿之、窃之,凡三往。久之,众人往往语,报官府,官府知之。有专家云:“此陶罐者,论其器型及花纹,乃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之文化,马家窑文化是也。”究其彩陶之纹饰图案,欲求多领域之中华文明,而知远古多项文化之成就。临此地,目之所及、心向往之。仿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炊烟依依,鸡鸣狗吠,往来种作,熙熙而乐。生于斯,忠于斯,念玆根脉,耕此厚土,何其欣乐耶!
鹿儿塬之奇幻玄妙,盖其鸡头山之灵异、马先生之神算者也。鸡头山者,乃鹿儿塬之巅也。居山麓者众焉,生于此,日恂恂然,耕其地,无他求,苟活之。然民众神其山,莫不敬之、畏之。何哉?若夫逢饥荒,遇恶水、行瘟疫,邻村之人远观之,若黑云压鸡头山状,近者茫然勿知。其时,每闻山之作响,其声怪异,或呜呜咽咽,或穿云裂石,或类鸮啼,或类狐鸣,或类鬼啸,或类山崩、或类地陷。寻祸至,人人称奇,尤疑之,无人知焉。至若天行有常,谷黍丰登年,远居之人,观其山,则紫气缭绕,风移影动,祥瑞状。众人骇异,竞相告语,终不解其故。
马先生者,有异才,神人也。躬耕陇亩,尝与金城仕者友善。不详其名,或曰马学荣,人皆以马先生称之,盖其博学者矣。世代居焉,鹿儿塬西向之山麓乃老鸦沟者也。与交谈,其言随性,似说非说,细问之,亦似懂非懂。间或有人追其本,皆谓己之妄言。居数年,其言固多应验,亦曷故哉?尝属其子,俟其亡,勿葬乎平旷之地,葬于峁梁之上,非若易且迁矣。其后数年,土改运动始,凡所坟冢于平旷之地者,皆迁焉,唯马先生之墓者,曾未易,众人甚奇之,以为神。尝与人云,他日李家湾且若集市,而时日不长。时人莫之许也。及数年,塬边乡政府建制于此,俄而学校、医院、银行以继之。自此商贾行人,往来而不绝者。未几,去建制,凡再变矣。寂然,故愈信其言,以为神人也。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夫人者,天地之精华,宇宙之精灵。求仁得仁,夫复何求?
时维壬寅,序属仲秋。国运亨通,物阜民康。百年复兴梦欲圆,乡村振兴正当时。洮河水如龙蟠,盘山而上养千家。硬化路似银蛇,北构西折通万户。振兴扶贫战犹酣,美丽乡村谱新篇。
政通人和,百废待举。一人出,振臂呼,“为民办事不能拖,带动村民要致富。”兹人系鹿儿塬人氏,姓常,名宗伟,行伍之人,塬边村村支书者也。居其位谋其政,殚精而竭虑,游说乎东西,奔走乎南北,几何驰驱,若干呼告。能者通其意,贤者为之谋。村民云集响应,捐资者景从。集腋以成裘,汇涓而成流。是年仲秋,鹿鸣苑、兴鹿门、香雲亭、牧鹿亭、闻道亭、鹿儿塬书屋,一一落成。继之以小塬社路之硬化,鹿儿塬乡村记忆博物馆及小塬子红色文化项目之待呈于官府。旧貌换新颜,指日可待也。登斯塬也,可谓漫山红遍,万壑葱绿。天朗气清,飞阁流丹。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思接千载,畅叙幽情。俯仰之间,以之兴怀。
嗟夫!斯是鹿儿塬,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贤才云集,俊采星驰。登临香雲亭,敢竭鄙怀以作赋。举酒属客,诵太平之诗,歌盛世之章。
故圣言:
猴牙八盘别时天,香雲亭上会众仙。
楼台影转三株树,簾幕香浮五色烟。
黄鹿金鸡鸣三县,青鸾白鹤簇九轩。
天光云影娇带妆,数岫山色醉梦魇。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起于战国,盛于两汉。
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著名的赋体文章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鹿儿塬赋》者,实则鹿儿塬之琐记也。斯文冗长繁琐,抑或称之为“文赋”者也。然其详尽地记述了鹿儿塬名字之由来、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辛、信念之朴素、民风之淳朴、国运之亨通,故述之以文,留与后人,得以观焉。
吾所以为斯文,盖情之所至哉!



作者简介


刘生华,甘肃会宁人,民盟。中学高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凭借突出的教学成果和管理能力,2004年获得“兰州市级骨干教师”、2010年获得“甘肃省语文学科骨干”的荣誉称号。在《西部文学》、《白银文艺》、《甘肃乡镇企业》、《甘肃教育督导》等发表过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及教学管理方面的论文。



审核:三丫、晓霞、吴静

编辑:安蓝

纯粹 | 简单 | 治愈


- 《白银作家》编委 -

云   宏   安  蓝   董瑞霞   吕锦涛   三  丫

吴晓霞   吴  静

邮箱:byzj20220101@163.com

申明:平台发文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作者所有。

支持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