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煮中国猪文化(上)----- 中国汉字之美

 一脩 2022-10-18 发布于福建
图片

公司规划把猪场生活区建设成城市一角,经过5年的不断投入,功能型的建筑与配套设施已初步完善,文化类小品远远不够;作为一家以养猪为主业的公司,文化类作品必然少不了与“猪”相关。

2022年5月公司就与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柯顺清老师联系,请他作为我们本项目的艺术顾问,柯老师已指导我们公司多年,2018年我们宿舍楼落成后,大厅“牧猪”主题壁画就是他现场创作的。经过近1个月的讨论,主题:岩石上的“猪”,设计创意来源:

01

武夷山大红袍天下第一,与武夷山茶叶种植在岩石上密不可分;武夷山的摩崖石刻也是天下闻名;武夷山有各种巧夺天工、原生态的石头资源。

02

康熙字典中收容豕字为部首的字约有150个,肉字为部首的字有636个,而收容人为部首的字约有800个。这个模糊数学统计告诉我们,猪文化加肉文化近似于人文化。

主题一确立,2个月的选材、设计、现场比对、吊装、雕刻、上色……8月一块宽4.1米 、高2.35米三角形状的巨石立在“奋斗楼”的前面,甲骨文、草书、隶书、行书......各种字体的“猪”字跃然于上。

WUYIXUMU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岩石上的“猪”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说文解猪

wu yi xu mu

图片

▲ 猪的字源演变

“豕”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头猪的形象,长嘴、短腿、大腹、尾巴下垂。若横过来看,正是一头胖猪。金文“豕”,笔画稍作变化,在头的两侧加了两只大耳朵,腹部也多一块肉的形状,强调了猪的肉比较多。篆文“猪”在原有的“豕”旁加了一个者,会意兼形声字,从“豕”,“者”声。者的原意是烹煮,强调用烹煮后的猪肉来祭祀,也代表猪从一个需要被狩猎的对象,慢慢地完全转变成为一种食材而已了。到最后,楷书用“犬”(捕猎)代替“豕”(豚),表示猎获后加以驯养的肥胖动物。

有豕为家

wu yi xu mu

图片

▲ 甲骨文的“猪”

在中华大地上,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猪”的饲养,猪也世代陪伴人们的生活,逐步成长为六畜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说:“宀为屋也”,“豕为猪也”,两字合写为家字。说明有家就有猪,无猪不成家,可见我国古代人民养猪非常普遍。明朝最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说:“猪为天下畜”。除个别少数民族外,至今全世界都有饲养,而且是饲养最多的家畜。

图片

▲甲骨文的“家”

最初,我们的祖先是在树上“架木为巢的”,大约7000多年前,他们转到地上盖木房子为屋,并开始驯养野兽为家畜,猪就是人们最早饲养的家畜。猪在不断的圈养驯化中,变得温顺安定了很多,加上猪的繁殖能力旺盛,所以圈养猪可以给古人提供相对稳定的食物。由此看来,要有房子,里面还要有食物,才能成为“家”。中国自古就是最重视“家”的民族,而十二生肖中的“猪”代表的是农业、定居,代表的是富足、安宁,可想猪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武夷山武夷畜牧有限公司

态度|见识|格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