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准噶尔曾与沙俄交战,后沙俄支持噶尔丹对抗清朝并占领西伯利亚

 炫叶楓雪 2022-10-19 发布于广东

叶尼塞河位于亚洲北部,是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分界,平原在其西,高原在其东。叶尼塞河起源于蒙古国,朝北流向喀拉海,其流域范围包含了西伯利亚中部大部分地区,是俄罗斯水量最大的河流,全长5539千米,是世界第五长河。

万历十九年(1591年),被俄国征服者击败并夺取国家的西伯利亚汗国可汗——库楚姆汗,为了躲避俄国人的追击,带着少量部众一路向东南方向逃亡,而当库楚姆汗逃到中亚钦察草原地区时,为了获得更多民众和牧场,他与当地的诺盖人结盟,并与准噶尔部交战,但是库楚姆汗不敌准噶尔人,不但被击败,还被准噶尔人一路追杀。

而就是在追杀库楚姆汗的过程中,准噶尔部将自己的领土扩张到了西伯利亚地区,并与俄国人的领地接壤,此后准噶尔部就与俄国人因利益和领土问题多次交战,双方虽然互有胜负,但俄国人的领土扩张速度却被准噶尔人遏制了下来。

当俄国征服者于17世纪下半叶向西伯利亚和远东大举进军之时,也恰是准噶尔人的大发展时期。在中亚地区,崛起的准噶尔人虽然还未建国,但已经开始向四方开战,扩张着自己的领地,占领了哈萨克斯坦和蒙古高原等地。在扩张的过程中,准噶尔人无可避免地与俄国产生了更多的矛盾,为了争夺西伯利亚的领土、盐矿和当地原住民的贡赋,准噶尔汗国的奠基人巴图尔洪台吉发动了多次直接或间接的战争攻击俄国人,并围困俄国人修建的塔拉、秋明等堡垒。

而俄国人在与其交战时并没有太多的优势,不但被多次击败,还被准噶尔人占了许多便宜。

在战争中,准噶尔部不但自己与俄国交战,为了减少自己的战争损失,准噶尔人还经常资助西伯利亚的原住民们,比如运输兵器给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和布里亚特人,让其反抗俄国人的统治,并攻打那些改信东正教的原住民。

绰罗斯·噶尔丹

但准噶尔人因为缺少重火力和攻城器械的缘故没有在俄国人修建的堡垒上占到太多的便宜,也没能抢下多少的土地,双方打打谈谈,此后直到噶尔丹正式建立准噶尔汗国前,俄国和准噶尔人之间还维持着这种紧张的状态。

但噶尔丹称汗后,准噶尔汗国和俄国的关系出现了转变,立志重现蒙古帝国光辉的噶尔丹将对手从俄国转变为了东方的清帝国和自己的蒙古人同胞,他先是改变了对俄国人的敌视态度,然后主动缓解了与俄国的关系,后来为了从俄国人手中获得先进火器和军事支持,更是主动遣使与俄国殖民政府联系,放弃了一些西伯利亚地区的领土,并承诺以后不再对俄国人发动战争:“我们卡尔梅克人和台吉们,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发动对沙皇陛下的战争,我们没有必要保护我们已经迁往陛下那边去的捷列乌特人”。

噶尔丹的合作态度,让俄国殖民政府非常高兴,他们一边卖给噶尔丹许多武器和货物,一边吞下了准噶尔汗国主动放弃的西伯利亚领地,还曾派遣少量军队帮助准噶尔人作战。

俄国人以为自己终于能让准噶尔汗国臣服,并占领准噶尔汗国在西伯利亚的全部领土,但其实噶尔丹与俄国人的合作只是权宜之计,噶尔丹只是放弃了那些鞭长莫及的领土,而不想真正臣服俄国或是放弃更多利益和领土,甚至他背地里还不断资助更多西伯利亚原住民反抗俄国在当地的统治。

但是后来因为准噶尔汗国在与清朝的战争中接连遭受重大失败,噶尔丹不得不让出自己在西伯利亚的更多土地和利益,并断了对西伯利亚原住民们的资助,如此没了资助的西伯利亚诸民族要么投降了俄国,要么离开西伯利亚,前往伊犁投奔准噶尔汗国,使俄国人最终征服了叶尼塞河流域。

清准形势图

俄国还抓住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作战的特殊时机,以提供军事协助为要挟,迫使清政府和准噶尔汗国对俄国做出领土让步,最终分别从清政府和准噶尔汗国手中拿到了许多原先有主权争议的西伯利亚土地。

但其实当时的俄国人在西伯利亚部署的军队数量很少,不过数千人而已,而且还都分散在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根本没能力改变双方的战局,只不过清政府和准噶尔汗国不知道事实真相,白白让俄国人讹诈了大片土地。

清朝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可能征服西伯利亚的朝代,但最终却因为统治者的短视而将西伯利亚让给了俄国。

清朝统治者将自己统治中心定在了中原地区,对西伯利亚并不了解,也不重视,在他们眼里,山海关以北的地方都算是苦寒之地,过了黑龙江往北就是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根本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东西,所以短视的统治者收缩了防线,并且出于保护“龙兴之地”和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大规模的将许多生活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原住民迁移到境内或是关内,将大片西伯利亚领土搁置或是放弃,给俄国人征服当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要知道在努尔哈赤刚崛起的时候,与后金政权敌对的海西女真诸部落,就能聚集起一支三四万人的军队作战,若无清政府对当地的持续“抽血”,在远东地区部署不过千人的俄国人很难从这么多战士手中夺下土地。

但当俄国人来到东北亚后,虽然发现当地半游牧、半渔猎的原住民非常勇猛,武器也比较先进,不是西部那些实力弱小的西伯利亚民族们所能比拟的,可最终俄国人还是轻易地征服了人口稀少的当地人。一些拒绝臣服的原住民则向清朝请求内附,迁移到了黑龙江流域,将祖地丢给了一直觊觎远东广袤、富饶领土的俄国人。

雅克萨之战示意图

此时清政府才猛然惊醒,连忙派兵征讨,但最终清政府只拿回了少量土地,而因为对西伯利亚地理环境的不了解,清政府不但将外兴安岭以北的土地让给了俄国,连一些可与俄国商议的领土也丢给了俄国人。

原本清政府计划以发源贝加尔湖地区的勒拿河为国界线与俄国商定领土,勒拿河以西归俄国,以东归清朝。若是这样,那么清政府就能占下东西伯利亚地区,但事与愿违,历史没有如果,清政府因为考虑到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和俄国对准噶尔人的军事帮助,最终在俄国人的反对下放弃了这条国界线,双方转而以外兴安岭山脉为国界线。

而双方在以外兴安岭为国界线签订条约时,俄国人趁清政府对西伯利亚地理环境的不了解和疏忽又占了清朝一个大便宜,俄国特意选用了外兴安岭中东西走向的斯塔诺夫山脉为界,而不是鄂霍次克海沿岸南北走向的朱格朱尔山脉。

俄国疆域图

其实《中俄尼布楚条约》中有三种文本,满文文本、拉丁文文本、俄语文本三种文本,但三种文本对边疆区域的划分却各不相同,一个《尼布楚条约》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边界线,也是奇葩了。

当时康熙皇帝为了谈判将法国传教士徐日升和葡萄牙传教士张诚派遣去和索额图共同商谈谈判事宜。这两个传教士应该获悉了康熙皇帝谈判的最终底线,因此和索额图等人上下其手,其中这两个传教士收受了不少俄方的贿赂,将拉丁文文本的边界一再向东延伸。而索额图为了证明自己的功绩,将满文文本的界限往西划;而俄国的谈判使节则一直往东往南延伸,甚至还有争议地区。

清政府的这一疏忽和短视,就丢掉了鄂霍次克海沿岸的土地和堪察加半岛,在东西伯利亚地区只部署了几百士兵的俄国人出乎意料地“战胜”了强大的清帝国,为清政府在西伯利亚的领土扩张画上了句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