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八:弗洛姆

 量子云 2022-10-19 发布于湖南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八:弗洛姆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后入美国国籍。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二战前在法兰克福心理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战争期间随研究所迁往美国,战后留在美国,任教于耶鲁大学、墨西哥大学、密执安大学、纽约大学等校,主要从事心理分析研究,创立了美国新弗洛伊德学派。他的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现代人及其未来》、《爱的艺术》、《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自为的人》、《心理分析和宗教》、《心理分析的危机》、《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对人的怀疑情绪的剖析》等。

  弗洛姆的研究主要在心理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方面,他试图通过这种研究为社会改造提供有效的理论方案。因而他的思想侧重点在于分析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代西方社会和新人道主义。
  ①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

弗洛姆的这个观点与存在主义不同,他是从心理分析角度提出来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是人的解放,因为马克思关注的是现实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马克思的目标是使人在精神上得到解放,使人摆脱经济决定的枷锁,恢复完整的人性,能与伙伴们、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因而人的解放也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即,人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本质、返回自己的本质。弗洛姆认为,马克思试图从经济和政治的改造去达到人的解放的目标,在这一点上已被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苏联所完成的经济上的国有化和政治上的集权化,不仅没有使人的本质得到解放,反而造成了更强大的压抑和束缚。其原因就在于马克思的理论中忽视了人类的道德因素和心理因素,单纯地相信经济和政治的革命会自然带来健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一点上,必须由心理分析加以补充。
  ②西方社会是不健全社会

弗洛姆评判一个社会是否健全的标准是人的需要是否满足和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他认为,人的需要中最重要的是自我实现,它表现为对爱和工作的要求。这两种要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人通过爱而摆脱孤独,通过工作去实现创造能力。当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时,社会人际关系将是和谐融洽的。在现代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时代(19世纪)所强调的消除掠夺、消除贫困、满足人的物质生存需要的目标已经达到,然而,20世纪拥有了物质的繁荣、政治与经济的自由,却陷入了精神的病态之中。这种病态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疏离现象"。弗洛姆描述:疏离是一种经验,人在这种经验中体验到自己像个异乡人,自己不认识自己,因为自己不能主宰自己,自己成了自己行为的奴隶。也就是说,人成了机器人,人处在严重的异化状态下。人与人之间也冷漠无情,如同两部机械间的互相使用关系。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发达的工业社会本身成了一部巨大的机器,吞噬了人的情感和创造力。
  ③全面齐头并进改革的设想

弗洛姆认为,建立一个理想社会是历来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历史却否定了各种改革方案,原因就是这些方案不够全面。基督教的精神革新由于忽略了政治改革,导致的是压迫人的天主教会的建立;18世纪的政治平等由于缺乏经济变革,导致的是政治专制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虽然强调了政治与经济的双重革命,但忽视了人的精神的解放,导致了苏联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因而任何一种单方面的革命都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来一个健全社会,只有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精神各方面的齐头并进式改革,才有可能彻底改变人的异化。而这条道路,既不是资本主义,因为它使人异化于物质之中;也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它使人异化于专制之下;它是一种人道的共享主义" ——不是盈利的分享,而是创造的分享和爱的分享。即人的本能中生本能的唤发,这将使社会走入健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