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黑 编辑 | 小黑 1937年南京大屠杀,一名德国纳粹救下25万中国人,被受难民众称为“活菩萨”,疫情肆虐之际,他的孙子给中国驻德大使馆打来电话求救。 我国会向德国伸出援手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拉贝家族和中国的渊源2020年疫情期间,中国在德国的大使馆接到电话,电话来自一个德国人的求助,他们国家的防护用品已经停产,请求我国的援助。 此人是托马斯·拉贝,随着他走近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回忆起他爷爷约翰·拉贝伟大的一生。 1882年11月,约翰·拉贝在德国汉堡出生,他的父亲是一名船长,母亲是一名裁缝,家庭虽然不富裕,但温馨而又幸福。 拉贝的父亲每次出海回来,他都会给拉贝讲起出海的经历,当他讲起到中国出海的经历时,拉贝便对古老的东方心生向往。 毕业后,拉贝在一家出口商行帮忙,踏实肯干的他,被老板的贸易伙伴看上,而后来到莫桑比克的一家英国公司工作,一干就是好多年。 后来拉贝放心不下远在德国的母亲,就带着未婚妻多拉一起回到德国,有了拉贝和多拉,拉贝的母亲开始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可4年后,拉贝的母亲不幸去世,只留下拉贝和多拉两个人,拉贝便决定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 这时拉贝想起他所向往的中国,决定到中国,温柔体贴的多拉十分支持他。 热爱中国的拉贝,收集了很多有关中国的绘画和书籍,还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写下他的经历和北京的风土人情。 后来拉贝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工作,被调到西门子在南京的分公司,他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和南京结下不解之缘。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便开始遭受日军侵华的磨难,与此同时,德国作为同盟国,也要在中国南京安排一个代理人,这个人就是拉贝。 事实上拉贝不仅是德国人,还是纳粹,他并不知道他中学时加入的德国社会工人党,就是纳粹的前身,更不知道纳粹是干什么的。 即便如此,他还是被任命为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在南京处理政治上的工作。 在这里,拉贝拥有一处像小花园一样的家,他十分喜欢他的小楼,就经常站在二楼的阳台上喝下午茶,在这里欣赏着北京的景色。 但拉贝很快就发现,这个美丽的东方国度正在经历一场浩劫,便决定通过发展教育,拯救这个国家。 于是拉贝就决定建立一个学校,让中国的孩子可以有学上,但他现有的钱远远不够,只能想别的办法。 这时拉贝想到向德国大使馆求助,德国大使馆听到他要在中国建学校,就没有同意,直到拉贝提出是为了德国员工的孩子,德国大使馆才同意。 在建学校期间,拉贝不仅会付给工人工资,还让工人和他一起吃饭,前来建学校的工人也越来越多。 一段时间后学校建成,虽然名义上这是一所德国的学校,但在拉贝的帮助下,有很多中国孩子能够免费在这里上学。 不仅如此,拉贝为了让更多中国的孩子受到教育,拉贝夫妇省吃俭用,只要是来上学的孩子,他们会给每人发一些食物或钱财。 1937年日本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运兵到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刻。 拉贝拯救25万人在此之前,就有很多南京官员、富商和外国人想尽办法离开,他们匆匆收拾行李离开中国,只有穷人们眼睁睁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这时拉贝正在北京度假,他从报纸上得知南京被轰炸的消息后,当即决定回到南京,和这座城市共存亡。 可拉贝刚回南京不到一个月,就被日军司令部通知回国,但他没有理会,几天后他再次接到催促他回国的消息。 这时很多外国人都抓紧机会,赶快回国,拉贝的同事也劝他回去,但拉贝知道,他不能轻易抛弃这个他生活了将近30年的国家。 拉贝很清楚,这正是中国人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视中国人民为他的同胞,如果他离开,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此时拉贝找到和他一样没有回国,想要帮助中国的外国友人,他们一起建起国际委员会和安全区,还建起了难民收容所。 在这之后,连南京政府都放弃了南京,曾经高喊着要帮助中国的人也走掉一半,可年近半百,被疾病缠身的拉贝依然决定留下来。 于是拉贝利用南京纳粹党分部副部长的身份,帮助这里受苦受难的人们。 为了让人躲避日本战斗机轰炸,拉贝在自家院子里建起防空洞,在上面挂着纳粹党的党旗,来躲避日军的搜查。 没过多长时间,这处防空洞里就住满了人,拉贝便承担了采购生活物资的重任,此外,拉贝还经常和他们待在一起,安抚他们的情绪。 可日军很快就察觉到不对劲,便派人侦查拉贝的住处,甚至有日军明目张胆地尾随拉贝,拉贝发现后,向他们亮出自己的身份,他们只好就此停手。 几个月后南京沦陷,日寇在这里无恶不作,将魔爪伸向无辜的南京人民。 拉贝将日军的凶残看在眼里,便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下日军的行为,作为日后的证据。 此前拉贝和国际委员会建有25个难民收容所,能容纳25万难民,在短短3天之内,收容所已经人满为患,再也容不下更多的人,仍有难民苦苦哀求。 这时拉贝就让没有住处的难民住在他家里,难民们像找到救命稻草一样纷纷涌来,很快这些难民的铺盖就摆满了他们家的院子。 当初拉贝为了保证难民的安全,给日本写很多书信,让他们承认这片安全区,可日军始终没有回应。 这时拉贝便向德国写信,希望日本可以迫于德国的压力,让这片区域的人民免于暴行,但德国出于对同盟国日本的考虑,一直没有给拉贝回信。 好在日本人知道拉贝向德国写信,不想给自己惹麻烦,很快就承认了安全区的存在,可现实没有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悲剧还在上演。 就算拉贝在收容所外挂起党旗,还是有日军翻墙进去,伤害里面的人,拉贝便找到日军司令部,当面指责他们的行为。 日本人见拉贝是德国人,又是纳粹党在南京的副部长,他们害怕得罪德国,从那以后就收敛了很多。 有时受伤的中国士兵会进收容所休整,拉贝就为他们到处奔走,找来医生和药物。 但日寇得知收容所里有中国士兵,便放肆地进去抓捕,拉贝见了,就戴上纳粹的袖章,挡在士兵的前面,让日军住手。 拉贝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域内,救下超过25万人的生命,在新年里,难民们排队向他三鞠躬,称他为“活菩萨”。 后来日军封锁了城里的粮食,甚至安全区的粮食也被日寇抢走很多,眼看粮食越来越少,这里的人都面临着饿死的风险。 这时有人看着拉贝的生存都成问题,就建议让难民离开,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找吃的活下去,但拉贝没有同意,他仍努力地想办法筹集粮食。 于是拉贝带着22名外国侨民,和日军谈判,好说歹说,日军才勉强同意,每天向他们出售1000担粮食。 随后拉贝就面临着资金的问题,他每天都在各国使馆之间奔走,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筹集到21万捐款,让难民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同时拉贝向德国政府写信,批判日军的行为,还附上照片和报纸等证据,德国政府认为他的行为不妥,就紧急将他召回。 1938年拉贝像往常一样,在收容所组织聚餐,其实在这之前,就有很多人听到了他要离开的消息,但他们为了不给拉贝增加心理负担,就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可等到拉贝拿着行李穿过人群,真的要离开的时候,这些难民再也忍不住了,他们眼巴巴地望着拉贝,还有人拉着他的手请求他不要走。 可拉贝不得不离开这里,悲痛之余,他在心里想着回去后该如何帮助这里的人们。 拉贝一回到德国,就立即给希特勒写很长的信,言辞恳切,希望他能停止战争,这样的信他给希特勒寄去很多,但最终都石沉大海。 此时拉贝挂念着中国的难民,他在德国街头做演讲,控诉日军在中国的罪行,还印发传单,让更多的人能帮助中国人。 在拉贝的努力下,当地人民很快就注意到了中国人民,在拉贝的带领下,使得越来越多的德国民众向德国政府游行示威,要政府求停战。 德国政府见状,便开始查民众游行的原因,于是查到了拉贝的身上,直接将他关押起来。 此时拉贝的友人听说拉贝被抓,就找出拉贝曾经的工作记录,拿给当地政府,当地政府见到曾经为海外贸易做出的贡献,就放出了拉贝。 可在这之后,拉贝还是继续坚持在街头演讲,带着当地民众举旗游行,警察每次抓完他没多久,他就被政府保释。 到了后来,当地政府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把事情报给上级部门,随后拉贝就被抓进监狱,一直到希特勒倒台,他才被放出来。 在监狱里,拉贝还坚持写东西,回忆他在中国的经历,同时将他每天看到的中国新闻记录下来,他坚信,受到伤害的人民会迎来属于他们的正义。 拉贝被放出来时,已经人到晚年,光是买胰岛素治病就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他只能为别人打零工。 后来有人认出拉贝,就将他的经历写在报纸上,报纸刚印好,就被抢购一空。 随后有在这里居住的中国人看到报纸,立即将自己的存款拿出来,请报社转交给拉贝,几天后却得到消息,拉贝婉拒了他的援助。 在这之后,还有源源不断的中国人,向拉贝寄去东西,帮助他渡过难关。 1950年拉贝突然中风去世,他的亲人将他安葬后,他墓碑被存放在家里,在中国驻德大使馆的努力下,他的墓碑被赠与中国。 2020年3月底,中国驻德大使将托马斯·拉贝的请求传回国内,随后不仅是南京市民,各地人民纷纷慷慨解囊。 在疫情紧张的时候,我国仍捐出药物、口罩、防护服等大量物资,还有人驱车700多公里前往德国,将物资转移到德国人民手中。 小结真正善良的人,能在最极端的环境里坚守本心,拉贝虽然是纳粹,但他不断克服眼前的困难,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帮助在苦难中的人。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能看到一个人的本质,南京国民政府弃城而逃的时候,拉贝愿意和南京人民坚守到底,用实际行动帮助南京。 拉贝敢于勇往直前,面对日军挑衅、粮食短缺、住处有限等问题,没有退缩,用整日的奔波换来南京人民的平安。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虽然拉贝已经离世,但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他的善行,将他们家族和我国人民的友谊,继续发展下去。 多灾多难的年代里,总有英雄出现在我们身边,他们可以为了素不相识的人,放弃自己安逸的生活,用自己的牺牲被别人再来希望。 在和平年代里,我们也能成为别人的英雄,虽然平凡而普通,可从来没有放弃过生活的希望,为疫情严重的地方捐款捐物。 中国人民懂得感恩,我们不会忘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疫情肆虐之时,我们为德国人民捐赠最珍贵的物资,让他们脱离困境。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使得我们将知恩图报的品德一脉传承下来,一个强大的国家,会在他国受伤时,伸出最有力的双手。 世界是个命运共同体,我们受到了帮助,当他人遇到困难时,就算不向我们求助,相信我们也绝不会袖手旁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