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而时习之

 盲观 2022-10-19 发布于安徽

学而时习之
2022-10-19
某种程度上来说,纸上谈兵和德国战车是一个性质的事情,都是按部就班,不过纸上谈兵缺少了实践。明明我们两千年前就说了“学而时习之”,这还是《论语》的第一篇,以及后来王阳明编撰了《传习录》,怎么就忘了这个“习”呢!
最近几年,不管是教科书插图事件,还是教育改革,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也仅仅只是谈资而已,毕竟没有任何的下文,或许下文我们也不知道,就这样不了了之了。或许给了一个结果,只是结果的周期很长,到那个时候,谁还在意呢?现在的互联网快餐文化,让我们很难有周期去思考这个事情。
有时候我就在想,全民教育是一回事,但全民大学教育是另外一回事,两个不可以等同,更不能混淆,全民教育的优势要大于全民大学教育。就像是我之前说的,几个智者带着一群阿Q是很好的,最怕的是几个阿Q带着一帮智者。
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很多时候,当我们决定做某件事的时候,其实是去做某件事,毕竟要做的事一直都知道,只是决定去做,所以行很重要。
“行是知之始”指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须途径;“知是行之成”指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整句话阐述了实践和认知的关系,知行合一,实践是认知的开始,而认知又是对实践的升华。
现在很多人都说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之所以说是现在很多人,那是因为我感觉在更早的时期,我们就说过知行的意义——学而时习之!
我们上学的时候,说的是学习要经常复习,那个时候我并没有什么异议,毕竟这是《论语》的第一篇,这样想很正常。但是,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的时候,我就感觉这并不对,毕竟孔子本身在很多场合就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要不然怎么会周游列国,要不然怎么会被困等等,其实很多主张的点在于实践——“习”!
学了之后,要去用。
所以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还鼓励他们的君子作风,之前我说过“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氛围,既然是氛围,那并不是读书和复习出来的,而是行为处事出来的。
或许以前是为了让我们学习,所以才说是要复习。只是,我感觉,我们更应该的应该是实践,毕竟,学而时习之。
要不然只重视知识,不重视技能,就会相对培养出很多道貌岸然的人,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处处黑暗。
我之前说的很多向“钱”看,或许就是这个的后遗症,毕竟我们要的只要是知识就可以了,没有深入实践,没有刻入骨髓,哪怕是律师,都可以乱七八糟,连一点最基本的职业素养都没有。我在这里再强调一次,证书仅仅只是要告知你底线的,而不是你从事某些行业的敲门砖。
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要知行合一!

————完————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

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

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