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鼓山岩洞:扣冰古佛寺~天镜岩~般若苑~慈云洞慈航洞~灵源洞~涌泉寺(2022.10)

 fzyouyou 2022-10-19 发布于福建
今年春天,在网上搜索鼓山相关信息时,无意看到一篇作者为王心韬的《鼓山岩洞传奇》,感觉这实在是一篇值得珍藏的好文章。文中写道“鼓山岩洞的开辟从宋、明、清、民国直到今天,充满了神奇、史诗般的开洞历程,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注:文中蓝字部分均为引用该文内容)
此文引发我对鼓山岩洞的极大好奇。之前走过白云洞、桃源洞/华藏洞,经过一个酷夏的休整,秋高气爽,我的探洞之行终于可以启动了。
行前参考了多条轨迹,结合自己的体力能力,规划了一条探洞登山线,途经三个时期(宋、明、民国)的岩洞,可谓效率颇高。
以下轨迹仅供参考。虽有轨迹参考,现场也会有犯懵的时候,有时还需自行判断。

打车到马尾上坂扣冰古佛寺,从这儿出发。(扣冰古佛寺,也是第一次听说)

扣冰古佛(公元844-928),武夷山吴屯人,法名藻光。

唐天成三年(928年),闽王王延钧礼请其至福州,“敬事为王师”,因此被称为国师。藻光和尚视王诚心,直言奉劝,诲以爱民护民取民心之理。

是年腊月二日午时,香浴完毕,升座说法,高宣揭诗后,坐逝于福州鼓山。

因他生前常在冬天扣冰而浴,所以后人称他为扣冰古佛。至今我国许多地方如浙江天童寺、四川峨眉山等佛教名山都有供奉他的宝像。


古寺并不旧,早已修整一新。大雄宝殿雄壮威严。
从古寺边上大路绕至寺院后,在这儿有石阶直上,可到达天镜岩。

明:天镜岩
天镜岩洞口。进入天镜岩洞中,后部还有一片空间,内有一“天窗”,十分罕见。
《鼓山志》记载:“天镜岩,在般若洋前。岩中有洞,深八丈,广二丈,上通一窍,其圆如镜,天光下瞩,故名。崇祯戊辰,僧知谛始辟楼倚洞以居,今废。”从中我们得知崇祯戊辰,即崇祯元年(1628年),就有僧人在天镜岩清修。
这就是岩洞后方的天窗。从下往上仰望,头顶一片蓝天,真是“坐井观天”。

天窗洞下方立有一尊观音像,洞内隐隐仙乐缭绕。
我们在岩洞周围查看,探寻是否有可以爬到天窗洞上方的石壁,左看右看,没有特别适合攀爬之处,想想也有点危险,于是作罢,坐在岩洞口右侧的台阶上休息。
忽然发觉这岩洞的一整块崖壁十分巨大,树根顺着石壁缠绕而下,令人惊叹。
而这一整块石壁,像极了闽江口的金刚腿,特地拍下一张全景图。

参观完天镜岩,杨哥循着轨迹在山里乱草中穿行带路,我也紧随其后。忽听后边一位师傅叫道,这里没有路,不要乱爬,路在那边,是大路。(看来轨迹中走的是小路,大约也能走吧。)
师傅的好心劝告必须要听,我们来到扣冰古佛寺边的大道上,开始登山。
走过一段平整宽阔的土路,在某处就得拐进山中了。(路边树上挂有提示牌,不认真看容易错过)
开始登这样的土阶梯
走十来分钟后,我们发现此时方向与轨迹偏离了一点,于是返身,但却在我“英勇无畏”的带领下误入茅草中,一路披荆斩棘两分钟,来到到大石头下方,发现没有路可以继续。
只好再次回头,在杨哥带领下找到正确的路。(还顺便做了个好事,为一支家庭小分队指引道路。)
正确的路绝对无需钻茅草,之所以会走错,是因这一带别野多,看起来都象有路,所以容易走错方向。认好轨迹的方向,路其实不难走。
我们终于来到了大石上,这儿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大石,真是个大石聚会处。

远眺般若苑和绝顶峰

远眺五虎山
石裂
这块大石也十分有特色
灵龟望天
走到下井水库这儿,就基本不用担心找不到路了。
看到石鼓书香--这是我们行程的第一段。原以为一小时可到这儿,结果走走玩玩,爬了将近2小时。


到石鼓书香坐下歇歇,吃碗素面,一份48元。餐厅外景色优美。

虽是素面,但我感觉汤有点儿腻,杨哥吃后大呼口渴。

休整后,开始第二段行程--往茶道之家方向走,前往慈航洞。
沿水泥车道走没走几步,到围墙尽头,开始爬山。
山上都是这样的石子路,很好辨认,一路风光无限,山路全程沐浴在阳光下(天热时会很晒),但山风吹过也是非常舒服的。
这一路就是龙脊背吧,一直在山脊上行走,视野极佳。
不时可回望山下风景,还可看绝顶峰与磨溪、金鸡翼等景观。
一路慢慢走,爬到最高处,有块巨石平台,上边有仙人脚印,远处为金鸡翼,下望磨溪。这儿也是拍照好地方。


开始下山。
到一分岔路口,指示一边往慈航洞,一边往磨溪。在两条小道的中间,还见到一条清晰宽敞的山路,杨哥说这条应可到绝顶峰。因之前没有查到过相关轨迹,我不想尝试。还是按原计划路线,往慈航洞去。
钻入林中
原计划1小时从般若苑到慈云洞/慈航洞,实际用时1.5小时。

民国:慈云洞/慈航洞
看到这座小屋,门口用门板挡着,门前方右侧有石阶。
走上石阶,上边为慈航洞。走近一看,慈航洞内似乎已被流浪汉借住。

下台阶,回到小屋外,透过门板边的缝隙,看见洞内有“慈云洞”题字,落款“比丘善行建立”、“民国己巳年夏吉旦”。
此两洞为民国僧人修行所在地,藏在深山中,较为低调。(若是从涌泉寺过来,倒是不远,也不算难走。)

在慈云/慈航洞前方空地处稍做休息,我们继续第三段行程--前往涌泉寺,这一段是平缓下山路,走得很轻松。
望山下茶园。
接近普雨塔时,看这儿户外的红绳满树,此路可循迹通往绝顶峰,考虑到体力有限,我们此次未做打算。
往普雨塔方向走,然后沿景区内平整的石阶去往灵源洞和涌泉寺。(从慈航洞到普雨塔,用时半小时)

宋:灵源洞


鼓山最奇特的岩洞莫过于灵源洞。灵源洞无“源”亦无“洞”,千百年来人们为此争论不休。




相传古时涌泉寺的开山祖师神晏在此诵经,因涧下的流水喧哗,便大喝一声,止住流水,从此,涧水改道东流,化为灵泉涌出,溪涧因此干涸,后人称为喝水岩。


早在北宋,灵源洞就已知名,鼓山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就有灵源洞之名,它是灵源洞前左侧道石壁上的题名石刻:“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戌孟秋八日游灵源洞。”


来到涌泉寺。很久很久没有来这儿了!
寺前两座千年陶塔,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为全国现存最高最大的陶塔。
记忆中小时候在这石狮旁照了一张相。
参观游览后,我们乘鼓山区间车下山,票价一人10元。


此行看似海拔上升不多,也没有特别难走的路,可几小时走下来,还是感觉挺累的。但是,收获匪浅!
腿脚酸痛但心满意足,开始期待下一次的探索。

鼓山岩洞集合:
年尾收官~爬白云洞
桃之夭夭,行走鼓山:桃源洞~般若苑~龙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