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辨证思路 ①根据发病时间,判断是中风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②急性期:根据意识是否清楚,判别是中经络还是中脏腑。 没有昏仆的是中经络;有昏不知人的是中脏腑。 ③中经络者: 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为风痰瘀阻证; (选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 手指瞤动、脉弦细数,为阴虚风动证; (选方:镇肝熄风汤) 舌红苔黄,单纯脉弦,为风阳上扰证。 (选方:天麻钩藤饮) ④中脏腑者: 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则为闭证,有两个证型:
目合口张,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则为脱证,脱证只有一个阴竭阳亡的证型。 (选方:参附汤合生脉散) ⑤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舌强语謇、失语为突出表现,为风痰瘀阻证; (选方:解语丹) 肢体偏枯不用为突出表现,是气虚络瘀证; (选方:补阳还五汤) 有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肌肉萎缩,是肝肾亏虚证。 (选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黄疸辨证思路 (1)阳黄 身目发黄,黄色鲜明 + 右胁胀痛,牵引肩背,寒热往来=胆腑郁热 (选方:大柴胡汤) 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 + 神昏抽搐,衄血、便血=疫毒炽盛 (选方:《千金》犀角散) (排除上两个特殊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 + 描述“热”的词多=热重于湿 (选方:茵陈蒿汤) (排除上两个特殊证)身目俱黄,黄色不甚鲜明 + 描述“湿”的词多=湿重于热 (选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2)阴黄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 + 神疲畏寒,苔腻脉濡缓=寒湿阻遏 (选方:茵陈术附汤) 面目肌肤淡黄,晦暗不泽 + 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苔薄脉濡细=脾虚湿滞 (选方:黄芪建中汤) (3)黄疸消退后 黄疸消退后 + 苔腻,脉濡数=湿热留恋 (选方:茵陈四苓散) 黄疸消退后 + 苔薄白,脉细弦=肝脾不调 (选方: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黄疸消退后 + 舌有紫斑紫点,脉涩=气滞血瘀 (选方: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水肿辨证思路 (1)阳水 水肿 + 表证(恶寒,发热,脉浮)=风水相搏 (选方:越婢加术汤) 水肿 + 皮肤疮疡溃烂+可能脉浮=湿毒浸淫 (选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肿 + 下肢明显按之没指(没有凹陷不起),苔白腻脉沉缓=水湿浸渍 (选方:五皮饮合胃苓汤) 水肿 + 烦热口渴、苔黄腻脉濡数=湿热壅盛 (选方:疏凿饮子) (2)阴水 水肿凹陷不起 + 脾虚(纳减便溏、神疲乏力)=脾阳虚衰 (选方:实脾饮) 水肿凹陷不起 + 肾虚(腰酸冷痛)=肾阳衰微 (选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水肿 + 瘀象=瘀水互结 (选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