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44袁浩洋:本科教育的学科交叉需要怎样的思路创新

 高教课堂研讨 2022-10-20 发布于江苏

    学科交叉融合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受到了高度重视,从“交叉学科”的门类设置,到科学研究中倡导的跨学科合作,都彰显出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价值。但在人才培养领域,尤其是本科生培养中,学科交叉融合还缺乏研究。下文将从知识、师资和管理三个层面,尝试探讨本科教育的学科交叉融合策略。

知识搭桥:

基本概念建立不同学科间的通约兑换

      之前在与一位高校的教授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学者在与非本学科的教授交流时,常常会因为对于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解释而产生误解,同一个观念在不同学科中的表达方法亦有不同,同一个技术和方法,脱离了本学科可能作用大有不同,在交流的时候就存在无形的屏障和壁垒,这一壁垒严重影响了学科交流。

      这就要求具有跨学科经验的优秀师资进行点拨和引导。这样的教师需要对跨学科有丰富的经验,在课堂中穿插相关知识,在尽量减少学生压力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将概念用不同的学科知识的弹性迁移,在多种相似情境制造共性,抽取出概念的核心,引导学生将小的问题与大的抽象表征建立联系,尤其是学生在遇到学科瓶颈的时候,更要引导学生不囿于学科知识而停顿,而是继续走出圈子,用更广阔的思路解决大问题。在这样的正面的积极的正循环中,建立学生对于跨学科的信任和依赖性。

师资引领:

卓越学者克服学科专业的壁垒性切割

      当前环境下,专业逐渐细化,学院则通常是基于单一学科建制而成,对于学生的教导多集中于本专业教授和讲师,传统的学科组织为单一的学科学习提供了载体,阻止了学科交叉思维和跨学科技能的发展,这点在医学教育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如何建立有效的跨学科交流氛围,是高校引导本科生建立跨学科交流思维和理念的一大壁垒。

        在这种情况下,塑造学生对于学生交叉融合的观念需要从教师做起。高校教师自己本身需要打破这层无形的壁垒,主动寻求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要形成正向循环,不断统一学科定义和观点,缩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差距,在跨越学科边界的过程中会导致一个相互认同的过程,从而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的实践被统一或者重新定义 ,同时在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分工而进行有效的合作。合作过程中也会引起认同和反思,最终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协调。

管理改进:

培养模式打破惯性提供交叉融合支持

      首先是改编宿舍以遵循学科交叉潜力安排住宿。在学校学生宿舍安排方面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混合,对有相关交叉可能的专业和专业之间在学生实施交叉混住,促进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跨学科交流

      其次是改进选修并加强跨学科选修要求与指导。通过选课制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满足本专业的专业课要求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选修除本专业专业课相关的选修课,改变知识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系科划分过于狭窄的弊病。

      再次是改造课程以促进校级课程的跨学科合作学习。以各学院的教授联合主导面向本科学生,通过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展开学习和探讨。该种形式的讨论兼顾学科领域和研究方面等,促进交叉学科环境下的教与学,通过实验性学习小组来开展。

      最后是增加研究以借助跨学科类项目鼓励创新。在各自院系实验室的基础上,设置交叉研究研究所,营造学科交叉氛围,让学科交叉的氛围贯穿科研和教学过程。教授在上课时也会更多的分享到自身学科交叉的经历,从而诱发本科生对于非本专业的课程学习的内驱力。

      总之,学科和学科之间界限的打破必然有着多层的壁垒,本科教育处于打基础阶段,也需要设法打破这些壁垒来增强创新能力。教师和学校需要开展多方面的创新,积极培养本科生的学科交叉融合理念,增强其跨越学科壁垒的学术勇气,帮扶本科生走出学科内部封闭的交流体系。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