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夷文学|魏冶的诗

 魏维 2022-10-20 发布于中国澳门

推荐语:

 魏冶的诗,耀眼而模糊,如迎着逆光去观看,事物有新的样子。( 石华鹏 十年二十九人  ——读《九曲之焰——武夷诗群十年诗选》)

魏冶的诗抒情视角显得十分独特,借亡灵之口道出生者世界的苟且和荒诞(伍明春地域性的拘囿和突围 ——武夷诗群漫评 )

魏冶的诗歌与现实和在场感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但是在新世纪诗歌强烈注重对个人存在的想象力进行建构的风气之下,其作品中对“日本电车”“死者如何谈论我们”以及“家族齿”的想象在个人体验的再生成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的视角。(赵目珍 武夷山中的诗歌之火 ——读《九曲之焰:武夷诗群十年诗选(2005—2015)》)

魏冶的奇诡突兀集中地表现在取材上……诗人的陌生化效果处理得较为妥贴,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诗句都充分表现了诗人在某一时刻的真实感受,只是在转瞬即逝之际被诗人敏感地捕捉到了。奇诡而有迹可循,突兀却不失常理,这成为魏冶诗歌的一个特征。(周航 地域的,非地域的——读《九曲之焰——武夷诗群十年诗选(2005—2015)》)

 

我想去电车只有两节车厢的日本

我想去电车只有两节车厢的日本

那里一切都显得小

电车开过山岭

小溪流,小山坡,小动物

并不罕见

雪整块整块铺在稀疏的林地里

不受惊的我们

可以自己选择短裤或裙子

据说那里的变态也很纯粹

鞠躬微笑,互不打扰

像直切的三文鱼,不加什么佐料

我没去过那

便开始想象从那里回来的场景

我想那退场

大概和进场一样美

 

死者如何谈论我们

死者如何谈论我们

青草不自然的摆动

纸灰在微风里的飞舞

或是每时每刻

你听见的微小的

仿佛不存在的声音

都是他们的谈论

黑夜经树桠传递到村庄的心脏

他们和儿孙一起躺在湿腻的土地

悄悄谈论

死者如何谈论我们

谈论他们放弃的这个世界

觉得遗憾或庆幸

为了体面的去死而留下太多或太少东西

觉得不需要自己

觉得很需要自己

和我们对面而坐,一样空虚无聊的表情

死者如何谈论我们

他们的谈论构成我们大脑的一部分

我们指尖的一次颤动有一万种命令

一种命令由一万根提线编织而成

提线就在唇齿之间

他们的谈论转动着我们的生活

好比海浪推着沙滩

把沙滩越来越推进海中央

死者如何谈论我们?

或者说,不谈论

如同我们像个合格的公民说的和想的那样

不谈论,和墓碑一起沉默

他们知道

现在发生的事

以前都已发生,以后还将发生

 

家族齿

右颊倒数第三颗臼齿

我倒悬的家族齿

父亲、爷爷和姑姑

他们的家族齿都已朽坏

它恒定消失

彗星恒定迸散在太空里

年轻的我,年轻好像溪流里的石头

蔬菜纤维,腐烂的肉末也在进攻

填充我渐空的家族齿

我抖下,雨滴和时间的蓝色树叶

却带着我身体外的一部分四处游荡

笑容可能是疼痛的预告

在肌肉活动中变奏

它是我口中的小小伤痛,小小秘密

一切在变空洞,随着时间

这薄胎的白瓷器会被修补,或被丢弃

像它熟悉此道的前辈

他们将在泥土中拾起我的头颅

家谱、文章、宝物

和木头腐烂成绿色的苔藓

他们凭借家族齿认出我了

认出我,不是因为它的存在,而是因为它的消失

这消失的小小纪念品

 

201

201有没有颜色

这里的人会告诉你

201是红色的

因为我们都用一种廉价的红色电话

摔掉它也不会可惜

201——

拨通电话

在听筒边上

对着飘渺的电流声,说着不同的话,扮演自己

我们说真话:我爱你

我们说假话:我爱你

我们说情话:我爱你

我们说空话:我爱你

说完了放下电话,坐到电脑前继续磨损鼠标

或者,穿着裤衩向浴室摇摇晃晃走去

在水柱下面冲洗自己,像洗一个盘子

洗完了继续像蘑菇一样坐着

或者,爬上床铺

这样又是一周

这样又是一秋

我们姿态很多样

有人搬着椅子坐在走廊上,就像坐在了海堤上

像海鸟一样对着电话吱吱不停

他振翅飞走,羽毛擦过走廊上的光膀少年

留下一地的纸屑果皮

有的人面无表情,没有两句

一周一次,他是我们的钟楼

有的人躺在床上生根,电话是他唯一的发声工具

他喜欢讨论中午的食物

有的人倚着墙,有的人头顶着墙,有的人蹲着,有些人就差趴着

有的人焦躁的走来走去,像是一条被缚的狗想要挣脱那条线

最后一声巨响,电话成了趴在地上受伤的红山雀

白色的肠子拖在了地上

但不久之后电话又被捡回去

虽然便宜,但是粘粘居然还能再用

真是美妙至极

我总到河西二楼去买201

卖卡的胖男人笑嘻嘻

一张卡,20元,那就是201

但并没有一成不变的事

终有一天他笑嘻嘻地说,现在一张要21

我愣住

像一个亡国旧臣,不知这世上的变化

我口袋里的20元也愣住,不敢做声

他说没关系,这一次就20卖给你

出店门看见对面电子维修的老板

他还是笑得很奇怪

他老婆还是越来越瘦

他们渐渐开着车到学校来做生意,生活越来越好

而我们,却要坐着列车离开这里

开始我很傻

把201卡揣在口袋

我的口袋很拥挤:饭卡、银行卡、公交卡、钥匙、还有201

越穷的人带的越多,真是应了这个道理

后来我变聪明

把号码和密码抄在墙上

一行一行

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量身高的记号

一个越记越高,一个越记越低

终于在某天

它停止生长

四年,没有积累多少学问

积累的是很多人情债

有的电话不再去打

有的电话不再打来

我们变得不爱说话,或者很爱说话

我们听到故乡的事

故人逝去、发小新禧

我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理想越来越远,离现实越来越近

乡音不忍听

我有一个姓方的同学

他积攒了四年的201卡

打开他的纸盒

那有厚厚一叠

我清点了数目

我们准备离开这里

我们不必再用它

因为我们什么都没留下

我们在等待列车的间隙里

坐下喝酒,围成一圈

但在这个以回到故乡为耻的年代

我们很难对饮到天明

作者简介:

魏冶,男,武夷山市人,1989年出生。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现在闽北一所中学任教。在《重庆文学》等发表过作品.




 评论:生活与诗(魏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夫子对于诗的评价,反过来这也是诗于人生的作用,或者说是诗于生活的作用。《梁簌溟先生讲孔孟》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生活。“他(孔子)所谓学问就是他的生活。他一生用力之所在,不再旁处,只在他的生活上。”因此,孔子谈诗,应该也是从生活出发。当然,随着时代的更迭,彼时的生活与此时不同,它所关涉的对象和应用的范围自然也不同。当下,在各种文学文体中,诗无疑是高高在上的。高处不胜寒,于是诗歌也屡遭冷落。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诗歌显然已不是必需品,它形式化为我们课文中的背诵篇目,崇高化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可偏偏与生活无关。

       然而,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将诗融入自己的生活,用诗歌来记录生活,表明生活态度,思量生活的意义,甚至,影响他人的生活。在魏冶的诗里,我看到了这些。

       在《武夷诗群十年诗选》选录的三首诗之外,我选进了作者一篇大学时期的诗歌作品:《201》。因为那不单单是他的生活,也是我的生活,是我们这一代人某个时段的生活缩影。一张小小的长途电话卡,牵绊的却是无尽的思念与驳杂的情感。但在我们的时代里,这样的记忆却像风中的一盘沙,很快就被吹散了。201消失不见了,可大学时光里那些青春迷惘眷恋不舍的记忆还在,诗歌以它独有的形式将这种记忆固定,留存,传递。看到了这首诗,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大学时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