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市第一个万元户现状:亿万富翁、全国政协委员,享副部级待遇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2-10-21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当时的万元户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继续给大家介绍新中国第一批“万元户”。

前面兰台分别介绍了四川第一个“万元户”杨学用以及新中国第一个“万元户”黄新文:

改革开放后四川第一个农民万元户的现状:没成亿万富翁,进了作协

新中国第一个万元户现状:昔日豪宅变漏水的危房,连香烟都抽不起

由于这两人都是农民,他们虽然靠着勤劳致富,但是由于农业本身是“超级充分竞争领域”,而他们最初致富靠的也不是真正的技术而是比其他人先走一步,胆子更大一点,所以,杨学用和黄新文也都“泯然众人矣”了。

而今天兰台要给大家介绍广州市第一位城市“万元户”,他因为是靠着过硬的技术致富,因此,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不但没有泯然众人矣,反而把公司做大做强,如今已经是广州知名的亿万富翁。

同时,他不仅挣下了令旁人羡慕的财富,同时,他还是一位乐善好施的拥军模范,在他经商的40余年里,他不仅出资1500万人民币支持部队建设、给退役士兵提供就业岗位、资助困难老兵、慰问军烈属,成了广州市出名的拥军模范;他还几十年如一日的不间断助养老人、孤儿,累计捐款捐物3000多万元。

虽然他是一位亿万富翁,但是他也仅仅是一位亿万富翁,他却能捐出自己身家的一半用来拥军和做慈善,也难怪他后来被评选为“中国好人”。

这个称号,他是当之无愧。

他就是谢仲馀(音:余)。

文章图片2

白衣老者为谢仲馀

01、

改革开放之后城市与农村第一批“万元户”最大的不同在于农村出身的“万元户”大多数都属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所以只能自己“杀”出一条路,而且他们的第一桶金往往都是没什么技术难度的养殖业。

而改革开放后城市里第一批“万元户”里许多人要么受过高等教育(相比当年)、要么拥有旁人羡慕的一技之长。

城市里的第一批“万元户”,许多都是通过解读国家政策下定决心走“个体户”的道路。

比如本文主人公谢仲馀,他原本是广州机电工业学校高等机电专业毕业的中专生。

可不要小看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20年的中专生,由于中专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分配工作,导致中专一度比高中难考得多。

可以这么说,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之前,只有考不上中专的人才会去读普通高中考大学。

换言之,谢仲馀当时中专生的身份不亚于今天985大学本科生。

文章图片3

80年代的广州

原本谢仲馀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国企电工的工作,是令街坊邻居都羡慕的“铁饭碗”;但是谢仲馀在观察了一年之后,在1981年毅然决然的揣着全部积蓄450元从国企辞职,成了一个个体户:做机器维修。

谢仲馀之所以做这行是他敏锐地察觉到当时有“铁饭碗”的机电维修人员服务态度不但比较恶劣,而且干活还不快,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故障,相关企业要等上一周才有维修人员上门维修,而且一维修又是好几天;企业对服务态度好、干活麻利的维修人员是相当需要。

于是他在做了大半年“地下维修员”(利用休息时间为一些企业维修设备)后,他认准了机电维修是一片蓝海,于是他选择辞职下海。

谢仲馀服务态度好,随叫随到,而且干活儿也非常利落,“铁饭碗”的维修人员需要一个星期才能修好的故障,他只需要一两天就能修好,而且收费还比“铁饭碗”们便宜。

于是,在他干个体的第一年,他生意好到没时间吃饭。

用后来谢仲馀接受采访的话说,他每天从睁眼就忙到睡觉:

每天“从鸡叫忙到鬼叫”,虽然很累,但收入大增,从此不用担心没钱买米买肉了。

仅仅一年时间,谢仲馀就成了真正的“万元户”。有媒体称他为广州市第一个“万元户”。

因为谢仲馀认真细致、技术过硬、服务保障,让他赢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文章图片4

80年代的广州

慢慢地,他从一个“个体户”开始向“企业家“转变。

他请了几名学徒,添置了一些废旧机械,在家里办起了金象机械工场。

大家不要觉得请学徒,在家里办小作坊没什么,要知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虽然允许“个体户”的存在,但是对于雇佣人以及开办小作坊算不算“剥削”是有很大争议的。

谢仲馀敢于扩大生产,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叶,谢仲馀已经有了几十万“身家”,但是面对越来越对的维修作坊,他开始寻找新的商机。

很快,他就发现电焊机市场是一个亟待开发并有广阔前景的行业。

于是,他又拿着全部几十万积蓄投入到电焊机市场,开发了一种体积小、功率大且寿命长的手提式小型电焊机。

他研发的手提式电焊机体积只有老式机器功率三分之一、效能却一模一样。

很快,谢仲馀研发的小金象电焊机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甚至远销东南亚。

谢仲馀更是在1993年成立了广州金象实业集团。

几十年过去了,谢仲馀也从广州第一个城市“万元户”变成了广州市一个普普通通,平平无奇的亿万富翁。

文章图片5

90年代的谢仲馀

02、

从谢仲馀的发家史再反观成都郊区的杨学用和广东中山的黄新文,我们很容易看出城市万元户与农村万元户的差别。

以谢仲馀为代表的城市“万元户”,他们因为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又受过高等教育,使得他们的眼界更为开阔,同时也更具有危机意识。

如果谢仲馀和成都郊区养鸡养蘑菇的杨学用以及广东中山喂猪的黄新文一样,一直死守机电维修这个行业,那么他也不可能成为今天的亿万富翁。

正是因为谢仲馀在机电维修领域即将成为“红海”之前,就敏锐察觉到了危机,又在机电维修的过程中察觉到了维修市场需要小巧灵活的电焊机,于是转向竞争还没有那么激烈的电焊机市场,从而完成了“淘金客”到“淘金客装备供应商”的转变。

当然,真正让谢仲馀成为广东省知名企业家的并不是他的企业做得有多好,规模有多大;企业做得比谢仲馀好、比谢仲馀大的企业家多了去了。

文章图片6

80年代就开始资助孤寡老人的谢仲馀

真正让谢仲馀成为广东省知名企业家的还是因为他在经商之余用心做慈善。

1987年开始,谢仲馀就开始拥军优属。

他坚持每年参加拥军慰问活动,自费前往海岛、边防、哨卡,慰问驻守的部队官兵,每到一个营区都想方设法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改善官兵的生活条件,是全国第一个慰问驻港部队的民营企业家,他鼓励老兵回乡创业立业,真情拥军办实事,受到部队官兵的赞誉。

从1996年开始,谢仲馀就带领女儿慰问困难优抚对象,每年向500名困难优抚对象赠送每人500元慰问金。

截止2022年,谢仲馀和他两个女儿累计出资1500万支持部队建设。

这其中包括为某驻海岛部队捐赠两套价值300万元的净水设备,解决守岛官兵喝水难的问题;在广州市荔湾区最核心的沙面大街创办“拥军工作室”;创办广州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基地,为退役军人免费培训焊接技术。要知道一名优秀的焊接工人能在珠三角任何一家工厂轻松月入过万。

文章图片7

广州荔湾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黎为谢仲馀(右)颁发证书

谢仲馀还主动与广州荔湾区3位重点优抚对象开展“一帮一”扶助活动,资助革命功臣改善生活。

不仅拥军,谢仲馀父女几十年下来累计物总计3000多万元,受惠困难群众达12500人次。

谢仲馀曾任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历任广州市工商联副会长、广州市慈善会副会长等职。多年来先后获得“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广东好人”、“2018年度广州市十大最美慈善家庭”、“十大广州慈善人物影响力榜”等荣誉称号。

可以说,谢仲馀是新中国第一批“万元户”的楷模。

END

参考资料:

《谢仲馀:拥军模范20余载坚持做慈善》,中国文明网;

《这位“中国好人”连续25年给救济孤寡老人送温暖》,广州日报网;

《“广东好人”谢仲馀:救济孤老24年未间断 他是街坊眼中的“慈善芳邻”》,扬子晚报网

《把拥军当作事业 广州企业家谢仲馀父女三人创新拥军“传帮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官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