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永军书法临习创作档案

 图书馆采编 2022-10-21 发布于广东

从五岁开始学习书法,那时候,学校从小学到初中都开设写字课,当时的基础教材是柳公权的《玄秘塔》和《神策军》选字,真正影响我的恩师是天台山国清寺一尼法师,他是上过私塾、受过传统文化教育且书法功底颇深的老学究,要求极其严格,这便使我从那时起就受到了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在混沌和朦胧中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时,学习紧了,作为一个农村人,当时唯一的出路就是考上大学、能够转户口并端上国家饭碗。因此,家里不再支持练字了,而我只有把自己关在屋里,利用中午饭后休息的时间偷偷地练。记得那两年临习的是颜真卿的《勤礼》、《自告身》和隶书《曹全》、《乙瑛》,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家里人又反对,一张纸总是先用极淡的墨写第一遍,稍浓写第二遍,再浓写第三遍……如此用以节省纸墨。

或许是“不务正业“的缘故,我未能如家庭所愿而考上大学,不幸之时恰又幸运地应征入伍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这所大学校,而且基于专业特长和爱好,领导把我安排在机关当文书,专职搞宣传,不仅有了生活的饭碗,也使我的一技之长有了用武之地。那时正是书法热高潮迭起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传统被淡化而自创之风盛行,当代大家成为一时仿效学习对象,我也在这场滚滚大潮中不禁迷失方向。好在高中时适拜乡贤卢乐群先生为师,在其指导下方才复归传统,系统临习“二王”及“宋四家”,尤于米襄阳处用功最深。之后又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科、解放军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硕士课程班的学习,全面系统了解掌握了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技法、文字学等相关知识,得到当代不少书法大家和老师的指点,并得到了丘仕坤、周国城、杨明臣、刘洪彪诸恩师的言传身教中收益匪浅。在全国、全军、省级书法专业展览赛事中入展获奖150多次。

三十多年来,我的体会是:书法重在学习传统,重在取法乎上。不能入古,何谈出新?故临习古代优秀法书是登堂入室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临帖须分五步:

一、选帖识帖。学书首先必须选帖,历代书家及作品传世浩如烟海,许多初学者经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该学谁、学那本帖?我认为一是要定位在宋代以前的书家,宋之后书家最好不要作为初学;二是选择其代表性、经典类作品为范本;三是一定要适合自己的口味,选择能使自己产生心里共鸣的书家书作,正如吃菜下饭,合口者不仅可增食欲,也有助于消化。其次是识帖,临摹前要了解书家的生平经历、书写时间、年代背景、创作心境等,便于在下  一步学习时把握作品的精神。

二、初习单字。应该说这是临写的开始,单个字的一点一捺、一撇一横,都要一丝不苟细心揣摩,做到眼观精微、笔落大胆,切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三、继临整行。在临习好单字的基础上,要临其整行,其间须注重一行中的牵丝萦带、齐正欹侧、点划起止、章法布白、线条变化,观于眼而记于心。

四、再摹双行。整行临摹到位后,须将字帖的两行放在一起临习,看其如何变化,此时应着重把握书家在章法处理上的巧妙之处,分析两行之中重复点划的变化、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搭配、既矛盾对立又协调统一的关系所体现出的书家匠心独运之妙。

五、复写数行。单行、双行研习后,推而广之则须数行乃至通篇临摹,要注重作品的整体精神风貌的把握,不仅要做到行行对照、前后对照,还要结合书家当时心境细心体会、全面领悟。

临摹是创作的基石,有了一定的临摹基础,此时即可进行初步的创作,简单的说就是集古字,要由少字到多字逐步尝试不断积累,其间既是体验创作的过程、又是对原帖记忆和领会的过程。宋米芾云:“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不断集古就是不断温习、罗列、筛选和强化古人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要博采众家之长于一炉,锻造具有个性的艺术风格,做到纵横兼取并收。纵向继承,须对所学书家的平生各帖尽而习之;横向借鉴,要上溯其源、下索其流,就是向上学习其师宗何人,观其如何师法、变法,向下探索后世以其为师者,看其怎样学习师从及风格形成演变,通过研究其一脉相承关系,根据自身量体裁衣,近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孙过庭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学书临池之路正是如此,高层次上的临摹是在已初步形成个人面目以后,此时是临摹—创作—临摹—再创作的反复磨练、不断积淀、最终形成自己书风的过程。此时的临摹要对其风神全面把握,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取舍,做到忘形取神、掺入己义、融会贯通。

如果说书法有捷径,那就是时刻从古人中广泛汲取营养,“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艺无止境,王觉斯50岁后尚且一日创作、一日摹古,盖个人书风形成乃水到方能渠成,不会一蹴而就,所以应潜心修行,绝不可心浮气躁,没吃三天素是上不了西天的! 而且有书者心画之说, 书法不是一种单纯的书写艺术,它更是一种文化,是人文精神的具现,在形象及抽象之中意蕴着书写者的情趣和笔墨追求,体现出个人的阅历、思想、审美、禀赋和文化。这就要求在学书的同时注重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学即人学,需博学,须苦学、好学、善学、博学、常思,须自甘静寂、不舍昼夜,须入古、思变、化古、出新。书家的学识修养,就是常说的“字外功夫”。如果不精通哲学、历史文学、诗词歌赋,光靠临帖,抄写他人的诗文,很难激发创作激情,再勤奋努力,到头来也不过是位书匠或三流书家。纵观中国书法史无不如此,三大行书都是书写自己的优美诗文,才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经典法书,从中皆可窥视出书家当时的情感。在实践中,书家一般会选择那些新鲜的、对自己有启迪的、意境美的文字,便于激发书写者的灵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法的主要因素包括点画、线条、墨法、章法、意境、气势、布局和材料等。这些主观与客观、心与手、墨与纸能否浑然一体而不造作,才能展示书法艺术的天然美感。这种艺术美感的核心就是一个“和”字。古人对于写字的材料和工具十分考究,临帖阶段要参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使用的喜好,择而从之,同时要选择印刷精良、接近真迹的帖子作为范本,当能事半功倍。创作时应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笔墨纸张,便于个人水平的充分发挥。

不追时风,走自己的路是成功的又一诀窍。目前,由于展览机制的操纵,促进了书法热的升温,使之成为当今书坛最火爆最壮丽的风景线。一次次大规模、高规格的书法展览,书写者抱者各种不同的心态徘徊在展厅内外。尤其是那些几乎走火入魔的年轻人,或者一举成功,或者从此消亡,可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多数人不得不面对现实的选择,屈服于现行机制的约束,难耐寂寞,盲目追求时风,按照展览的游戏规则去精心准备创作,以求得入展获奖,使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于是应试型创作一下子把新生代书法群体的艺术创作热情拔高到历史的顶点,一改“十年磨一剑”的书法慢功为一二年即可成功的书技杂耍,在创作上只是注重趋变适时的短期效应,瞄准的不是书法艺术的至高点,而是一次次入展或获奖目的具体实现,从而忘却了自我的艺术定位和艺术境界的提升。我多年的体会是:制定自己的学书之路,按部就班、一如既往。我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子,按照既定的计划去努力,把展览既作为对自己的阶段性检验,又视其为过眼烟云,不跟流行、不赶时髦,终究会有所获。

研读理论是学书之必备。历代书论是各时代书家毕生实践的总结,有的初次接触显得过于抽象化、虚拟化,如卫夫人《笔阵图》:“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撇陆断犀象;乙[折百钧弩发;丨[竖万岁枯藤;丶[捺崩浪雷奔……”将点划进行形象比喻使得让人难以琢磨,但是随着学习的推进和深入,你会逐渐领悟和驾御书家的真谛,而且学习愈深、体味愈透,近而会不断地指导你的书法实践,在书法道路上越走越远,用自己的笔墨语言来描绘世界、书写人生。


【陈永军艺术简介】陈永军,字道居,号朝阳阁,1974年生于浙江临海,现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执法监督处副处长,文化和旅游部群众文艺专家库专家组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委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空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优秀基层书法家,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百强,华南农业大学、广东交通学院客座教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