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原文解析五苓散(曾建峰)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22-10-21 发布于内蒙古

跟师临证中,五苓散是老师临证中的常用方。自己在门诊中,因为泌尿男科专科疾病特点,五苓散更加常用。如何理解五苓散,还需从本源出发,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来理解五苓散

伤寒杂病论》中涉及五苓散的条文总共有11条。其中《伤寒论》中有71、72、73、74、141、156、244、386条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1条、《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4条及5条。其中《伤寒论》分布在太阳病篇、阳明病篇、霍乱病篇,在《金匮要略》中分布在痰饮病篇、消渴小便不利病篇。

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本条阐述太阳病误治过汗导致津液耗伤,出现“胃中干”,胃不和则寝不安,之后阐述两种预后,一种及时少量多次的予以补充水分津液得以恢复,则胃气和。第二则得出五苓散的四个症状:脉浮、微热、消渴小便不利,脉浮微热者是太阳表证未解;消渴小便不利者为外邪入里,出现气化失常,脾不传输则消渴,此消渴中医内科所言“消渴病”,言口渴大量饮水而不解渴的症状;膀胱气化失常则出现小便不利。所以本条阐述了五苓散的病因及病机

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12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从上可知,五苓散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各药剂量的比例是5:3:3:3:2,为什么按照这个比例进行组方?调整五味药之间的不同比例,其功效是否展现不同?尚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仲景在服用方法中交代的甚为详细,一者捣为散,为何不是汤剂而用散剂?后世医家对此有共识,散剂作用更加迅速;二者需要用米汤冲服;三者一天三次;四者是喝完散剂后需要多喝水,而且是喝热水;五者指出疾病预后征兆,汗出愈。有意思的“如法将息”,将息之法最为详细是桂枝汤,在太阳病篇其他方后均有注明,如14条桂枝加葛根汤中“余如桂枝汤将息”,此处之言“如法将息”,如何法?非桂枝汤之法,不需要喝热粥,而是五苓散的将息之法“多饮暖水”。

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本条再次强调五苓散的脉证,注意对于口渴的描述,71条是消渴口渴大量饮水而不解渴,此处是烦渴,渴的程度更进一步,出现口渴,饮水,不解渴,导致人出现烦躁,直白的讲,口渴-喝水-口渴这个恶性循环导致人都快崩溃了。所以此处的口渴程度较71条严重,所以脉象也是出现数脉,现代医学意义下出现体液丢失也会出现脉率增加。这一条,我感觉仲景就害怕后世医家不够重视,在71条已经详细阐述五苓散的脉证基础上,再次强调,如果不进一步处理,患者会出现口渴的崩溃,所以我们真要理解仲景的良苦用心。

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这一条可以理解为鉴别诊断,五苓散茯苓甘草汤的症状鉴别要点是有无口渴,也是仲景进一步强调五苓散的主证之一:口渴

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本条出现五苓散证另外两个症状:心烦和水逆,水逆者,水饮内停,导致水不化津,出现口渴口渴欲饮水自救,水饮之邪格拒而上逆则吐,名为水逆。本条提示五苓散证的另外一个重要证候:水逆,我理解也是口渴的一个递进,消渴-烦渴-水逆。仲景还在喋喋不休的和我们强调口渴的情况。

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

本条与71至74条不同,之前阐述的误治是过汗,本条所述误治是喷冷水退热,导致表阳郁闭,郁而化热,内热蒸腾津液为痰,痰热内结,津不能上达于口,但其津伤不重,故“意欲饮水,反不渴”,以文蛤散单一味文蛤化痰散结。这条文中,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噀”的意思是:水含在口中而喷脸,喷脸后热不退,又“灌之”,即用冷水浇身,以求退热。病在表出现发热,理应用发汗法解表,反而误用冷水喷脸或浇身的方法来退热,属于误治,故用“反”字。本条的误治之法,现在很多医生还在使用,高热予以冰敷,以致冰伏邪热,发热不退。仲景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不应该“冰敷”,同门师姐孟繁甦博士专门书写一文阐述发热不应冰敷。“肉上粟起”,通俗的理解就是鸡皮疙瘩,发热时毛孔是张开的,突然遇到冰冷的水,温差过大,就出现毛孔剧烈收缩,出现我们俗称的鸡皮疙瘩,这也说明仲景观察的极其仔细。后一句省文的厉害,“若不瘥者”,是都没好,还是好了一部分,具体还有什么原来症状,有没有出现什么新的症状?文蛤散用了几天症状还不改善,74条有“发热六七日不解”,都是疑问。根据上文中五苓散的方证分析,此时服用文蛤散,不仅仅是“不瘥”,还出现一个症状口渴,仲景才会使用五苓散,而且从前文分析,文蛤散是不渴,但是前面有一个字“反”,仲景意在通过强调口渴有无来把握使用文蛤散五苓散的时机。

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条是分析另外一种误治,太阳证误下后出现心下痞满。此处定位心下在胃,症状是以自觉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痞满,这是泻心汤类方的主症。但是为什么用了泻心汤痞满还不能除?说明此处的“痞满”仅是其中一个症状,仅凭一个“心下痞”症状就用泻心汤,应结合后文的相关症状,如烦渴、小便不利等来辨证,用五苓散主之。本条阐明五苓散可治疗水气痞,且与泻心汤类的寒热错杂痞满的鉴别,其鉴别点还是口渴不欲饮水和小便不利。本条的痞满是水停中焦,后世医家对于五苓散的病位有争论,有言水饮停于下焦则小便不利,有言水饮停于中焦则水逆和水气痞,更有言停于三焦。有医者言不管水饮停于何处,凡气化不利导致的水停均可以五苓散治之,其焦点不是水停何处,水停本无定位,关键是气化不利,此言甚是。

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这段话,我理解的不是很清楚,“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仲景意思告诉大家,这是太阳病,后面“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这句复字有意思,不是发热恶寒,是“复”,之前有恶寒,后来没有了,现在恶寒又来了,所以仲景怕大家理解是寒热往来,特意用了一个“不呕”,啥意思,告诉大家,没有到少阳。又出现了心下痞,参照156条,是因为误下导致,但是没有告诉我们治疗方法,是用泻心汤类方?因为仲景在后文中云“如其不下者”怎么样,“病患不恶寒而渴者”,为什么突然不恶寒了,恶寒哪里去了?我理解仲景应该是在“不呕”之后讲两种转归,一者误下成心下痞,一者没误下者转属阳明,当属于白虎汤类主治。后面阐述“小便数”,大便硬却腹无所苦,应该是麻子仁丸所主治,然后就转到参照71条情况,用五苓散。感觉就是本条中可以拆分为几段,但是这几段之间联系不强。

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本条是仲景以“热多”与“寒多”、“饮水”与“不用水”鉴别五苓散理中丸,这是仲景将上吐下泄的“霍乱”,伴有表邪头痛发热,身疼痛”时,如果患者“欲饮水”,则属热,应用五苓散;如果“不用水”,则属寒,应用理中丸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本条强调饮邪内停的另外几个可能症状:眩、悸、吐沫。饮邪上泛清窍则头眩,水气凌心心悸,饮停胃中则吐沫。因此,水饮内停可变生诸症,只要存在水饮内停的病机,就可以用五苓散来化气利水。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4条: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5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此两条可与《伤寒论》71条和72条互相参照。

希望通过研读原文,掌握五苓散的方证,更好地用之临床。总结一下以上条文发现:口渴10次、发热6次、烦躁5次、脉浮4次、呕吐4次、小便不利3次、汗出2次、心下痞1次、脐下悸1次、吐涎沫1次、头眩1次、头痛1次、身疼痛1次、小便数1次。但是最为关键的是口渴,且口渴的特点口渴不欲饮水。所以五苓散证的病机为气化不利,水饮内停,在外可解表,在内化气利水,以达“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的生理常态。

赖海标按:

五苓散具有化气利水兼解表的功效,是治疗内饮内停的祖方,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五苓散。通过反复研读原文,并将五苓散应用于临床,反复验证和体会,是加深对五苓散证理解的有效途径。五苓散没有“温阳”的功用,因为其中的温药桂枝在全方中的用量比例很低,只有“半两”,即12铢,仅起“通阳”的作用。此外,从仲景原文中的“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也可看出五苓散没有温阳的效果。桂枝在方中既可解表,又可通阳化气。五苓散太阳之表,以利太阳之水,可以说是最早的“提壶揭盖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