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的帛书版字面翻译是什么?

 梁学伟 2022-10-21 发布于山东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的帛书版字面翻译是什么?


第三十八章帛书版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翻译:

第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一句的大意是:

上德是人对物的善行再怎么增加,也不能够再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不再有功,不再有得,不再有德,是因为物已经率性了,人的德行已经处于最高状态,物得到的善,是其性发挥的最大程度了,物的贞,物的性能不再增加。

下德人对物的善行处于低的状态,人还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有功,有得,有德,是因为物还没有率性,此前人的善行对物的施加还处于无的状态,物只要得到一点人的善行,其本性的发挥就增加一点,物的贞,物的性能就能够增加一点。

第二句: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这一句的大意是:

上德是人对物的善行再怎么增加,也不能够再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不再有功,不再有得,不再有德,是因为物已经率性了,人的德行已经处于最高状态,物得到的善,是其性发挥的最大程度了,物的贞,物的性能不再增加。人就处于无为的状态了。

老子认为儒家的“仁”是虚无的超自然的意识表现,是无标准的“无以为”地“为之”;认为“义”是遵循人类自然要求的行为表现,是有标准的“有以为”的“为之”;认为“礼”是约束人的繁琐条框的作派表现,虽有标准的“莫应之”的“为之”,即一个人完全按照礼的规范去做了,也不一定能够取得相对应的成就功德。所以礼应该“攘臂而扔之”。

第三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这一句的大意是:

当人们对待一个事物,不能够能按物的自道化的生存和发展去行事,统治者才会开始推崇圣人的上德;当尚德开始不起作用,统治者就会开始推崇超自然的仁;当超自然的仁对人们不起作用了,统治者就开始讲究礼之义了;当连利之义都不能够教化人们,就开始讲究礼节了。所以说礼节的出现,是因为人们诚信的观念已经变得非常淡薄的表现,这是社会动乱开始的前兆。而对事物进行预先判的圣人,也必定是自然道化的顶端、集大成者,圣人过后,是愚昧的开端。

第四句: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一句的大意是:

所以明白道化的人,都以敦厚未发之地为立身之本,而不会居于多发而近于发尽的薄地。注重于朴实待发的事物,如同黄茂方苞将要萌发的种子,而不注重于浮华毕现而将尽的事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