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法 从“三分法”中探究“伐谋”思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知识(PCK)的择定与建构 宝安区清平实验学校 江志芳 AUT 第一部分 文本研究综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曾入选过清代学塾教材《古文观止》,影响极广。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阅读部分,也选入了该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文字浅显,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 下面将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分析、主旨探究,艺术特色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 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战国策》是一部历史上杰出的著作,文学价值丰富,现实意义的借鉴意义也是代代流传,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受到教育,修身自明,完善自我。 二、人物形象分析 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人格完美的艺术典型。一个是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反省自我、遇事冷静、工于心计、娴于辞令以及善于揣摩人君心理的勇于进谏、忠肝义胆的贤士形象;一个是聪慧明智、果断坚决的明君。威王虽然作为一个次要人物,但人物性格也十分突出,齐威王知错能改,虚心纳谏,有着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其余人物,如妻的偏私、妾的畏怯、客人的敷衍逢迎、齐王的庄矜尊贵等形象,都刻画得微妙微肖,栩栩如生。甚至对人物群体的描写,也十分生动传神,如“门庭若市”四字,就把齐王纳谏后令臣民进谏时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人物性格的刻画,大致采用下列三种方式: A.记言 这是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式。如第二段中邹忌讽谏齐王的一席话,言辞委婉生动,说理具体透彻,类比推理的方法运用娴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邹忌的善于辞令与敢于犯颜直谏的胆识。 B.心理活动描写 如“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三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些都表现出邹忌的自知之明的性格。 C.行动描写 如第一段中的“窥镜”、“熟视之”、“窥镜而自视”,都描写了邹忌仔细观察自己、观察徐公的情态,展现出他疑惑不定的心理,显示出邹忌重视客观现实、不自负有自知之明的性格。 三、主旨探索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言简意赅、脍炙人口的历史散文。讽,就是用含蓄的话进行劝告或讽刺,文中指邹忌用故事作比喻劝告齐威王采纳臣民的忠谏。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结合众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其主题思想如下: (一)蕴含了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因此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要像邹忌一样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并能理智的看待他人的评价,不受谀词蒙蔽;要学一学齐威王,经常纳谏去蔽,保持清醒的头脑。 所以通过“比美”,邹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客观地评论自己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他人的评价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与利益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从齐威王广开言路可以看到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就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加强理论业务学习,虚心听取周围人的劝告。有错就改,积极进取,完善自我,戒骄戒躁,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自己的事业中有所收获。因而很大一部分老师都把它体现出来的现实意义作为上课的重点。 (二)表达了深刻的政治见解 邹忌由近及远,由家庭小事推及国家大事,以现身说法去规劝齐王。个人除蔽,影响和意义很小,而齐王除蔽,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文章主旨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表达了深刻的政治见解: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广开言路,民主明政。 居于高位的治国者能否广开言路、纳谏去蔽,关系着国家的治乱与兴亡。只有广开言路、纳谏除蔽,才能修明内政,使国家强盛。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 广开言路体现民主思想。民主是人类社会实现组织管理活动的手段,是人类社会实现组织管理使人们获得最大社会自由的原则和行为方式。民主不是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畅所欲言固然是民主的表现,但不讲方法和艺术无所顾忌地讲,就是违背了民主的真正内涵。邹忌在封建君主制的“政治”和“民主”环境条件下,基于自身的能力,依靠自身的性格和聪明才智,让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取得了齐国的大治。从而使一人的民主上升到百姓纷纷进谏的民主。 古往今来皆如此,民主政治都要比霸道独裁更具影响力与生命力。若想靠武力扩张、霸道压制来统治国家,往往适得其反,这便构成了这篇讽谏文章深刻思想意义所在。 五、艺术特色 (一)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二)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 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三)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四)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见解的方法,委婉动听,往往收到比直进谏更好的效果。 邹忌的讽谏之所能成功得益于他委婉的类比进谏的技巧。讽谏、劝说是语言的艺术。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能言辞得体,妙语连珠。但是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后天的学习,训练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语言能力是可以提高、改观的。其实,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很容易读出这样的主题,品析语言技巧并加以练习成为绝大多数老师的上课重点。 AUT 第二部分 典型教学案例综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由于课程性质的特殊,这篇课文的名师教案特别多,教学也就存在不少相同点。我们选取最近十年公开发表的有代表性的29个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预设目标是相对于课堂生成目标而言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本身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预设教学目标与课堂生成教学目标并不矛盾,关键是要给学生预留思维空间,另外从阅读对话的角度来看“对话要有话题”,预设目标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四者对话的共同话题。 邹忌的讽谏艺术、邹忌讽谏和齐王纳谏这一事件所蕴含的思想文化意义是教师确定较多的共同教学内容。他们在引导学生解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思路也基本相似,都是从邹忌设喻说理讽谏齐王,齐王纳谏的故事入手,探讨人物性格与思想内涵。教师们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的解读结果呈现出一些差异,其基本观点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 (1)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分析邹忌性格,反思纳谏除弊的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如“邹忌的讽谏在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历史局限性,但他的行为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民主法治社会有借鉴作用,作为领导要勇于纳谏,作为下属要积极建言献策”。 (2)赞扬邹忌的娴于辞令、聪明机智的个性特征及其启示意义。如“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启示我们“在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实际,便于别人接受采纳”。 (3)肯定邹忌善于自省的性格特征。如“邹忌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善于思考、忠于职守、勇于进谏并深谙君王心理的策士。”“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从邹忌讽谏成功的思想基础——及时反思的品质出发,解读出一个善于反思、长于言辞,能用巧妙地方法让齐威王接受自己建议的邹忌,并认为该选文的情感导向应该是“培养自己及时反思的习惯和意识。”全国名师余映潮在执教郑州九中时,也带领学生们一起解读出了一个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的智者邹忌,并引导学生学习邹忌身上的美好品质。情感目标由过去的纳谏除弊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发展为委婉地提建议及领导虚心接受建议再到如今的发掘人物的自知之明,越来越贴近实际生活,越来越符合学生的认知,也更加趋近于更真实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绝大多数老师都采用朗读法,让学生跟随多媒体音频朗读,在跟读过程中圈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或让学生自行朗读,朗读过程中理解文章故事内容,试着简单复述故事情节,不少老师课堂中朗读贯穿始终。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传统方式,新课标也十分重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认真阅读,反复阅读对于学好文言文尤其重要。文言文教学不能单纯地讲解词句,需要重视语感的培养与训练。学习文言文立足于诵读,实质上就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习惯。语言习惯来源于听、说,能听会说就是习惯的养成,换言之,就是有了语感。提倡反复诵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正是用出声的读同时进行听、说两方面的训练。 不少老师都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还设计了很多学习活动。比如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文言知识及文言现象,自主完成下发的个性化学习笔记,自主展示交流前期学习成果,通过自主梳理文言知识及文言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与能力。 可以看到“自主”成为许多教学设计的关键词,充分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中“学”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体现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标精神。并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与教师的“引导”“帮助”“培养”“组织”“指导”“引路”“提升”一系列教学行为交相融合。学生的“自主”之下有教师的“规范”与“示例”,比如“个性化学习笔记”有教师的“格式要求”,“交流”之中有教师的“补充”“修正”与“完善”,这都清楚表明教师正发挥着组织、引导与促进作用,主导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样的设计是正确处理了“自主”与“主导”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着基础教育中“自主学习”的本质。所以这样的设计必能使学的主体凸显,教的主导鲜明,从而获得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资源,发展学生个性的综合效益。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老师们都相当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要想让课堂活起来,要想让学生想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