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诵读经典的方法

 衆妙之門 2022-10-21 发布于陕西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著作。中华民族素来就有诵读经典的教育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对这一教育方式最通俗的诠释。

还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国庆期间又被居家隔离,又是一个难得的清静时光。在家读熊春锦先生的《老子德道经》,看到先生介绍诵读经典的方法和心诀,顿感醍醐灌顶,深以为然,当为今后学习经典打开方便之门。

为什么要诵读经典?当然不是为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为默读也是读,而诵读是要大声朗读(包括咏诵)。先生的理由是,传统经典都是有能量的,包含来自天的“德”的能量和来自地的“炁”的能量。通过正确的诵读才能最终使读者的身心和经典里的能量同频共振,达到以经典里的能量营养身心的效果。

诵读经典有慢诵、快诵和咏诵三种方法。慢诵,就是一字一顿地诵念,这种方法有利于摄取每一个字的能量,也有利于观想内心和记忆。快诵,是在熟练的基础上,快速念诵,最好是进入“无意识”的念诵状态。咏诵,类似于唱诵的方式,是在慢诵和快诵的基础上,通过唱的形式,力求产生和声生音的效果。

诵读经典时,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都需要牢记五种心诀,即恭、熟、忘、合、灵。

所谓“恭”,就是恭敬,对所诵读的经典要心怀敬畏。诵读经典前,要将身心内部清理一番,调形、调心、调息,使全身心进入松、静、自然的状态,这样才更有利于达到与经典同在。

所谓“熟”,就是通过多诵读,达到读熟、背熟、烂熟于心。“熟”的最高境界是学会“寻声”和“找音”。这里的“声”,是我们口里发出的“声音”,“音”是指在诵读过程中感知到的我们身体内部的“心音”。我们在诵读经典的时候,要关注自己的大脑和口腔、舌头的运动,注意它们产生的这个“声音”和震荡在体内的“心音”。

所谓“忘”,是在诵熟的基础上,达到“忘声”、“忘身”、“忘心”的新阶段。首先是“忘声”,就是在诵读的时候,声音发出以后,突然感到心里的震荡的“心音”开始了,好像口腔里的“声音”并没有通过大脑似的,只关注到了胸腔里的“心音”,口腔里的“声音”听不到了。将“忘声”深化下去,我们逐渐会忘记自己的“身”和“心”的存在,也就达到了音声相合的状态。

所谓“合”,就是音声相合,是诵读者的身心与经典相合,诵读者的“声音”与“心音”相合,“心音”与“天音”相合,“天音”与身体相合。这样,经典中的能量就能透发出来,作用于诵读者的身心。

所谓“灵”,是对道的体悟和感知,是通过诵读能够达到的一种高级阶段。类似于孔子所言的“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和老子所说的“是谓玄同”的状态。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但真正按照诵读心法去做,体会到这种玄妙,也不是不可能的。

诵读的教育方法,已有近百年不提倡了,但要学习国学经典,还是要按照老祖宗的教育方法来践行。我们的心已经太乱,静下来确实不易,所以学习体悟诵读的心诀并不容易。但只有去尝试,才能知道个中滋味。

(感谢熊春锦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