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焦金木/摄 中华读书报:读了您的《人生没有白读的书》《世间没有白走的路》,很感慨,您是名作家,但是写文章真诚坦率,不端着不藏着不掖着,让我们看到了真性情的刘心武。“真”是您一贯的为人作文的态度? 刘心武:当然。无论为人处世,还是为文讲谈,我都以真性情呈现。这样就不可能人见人爱。有的人就会嫌厌我。但也有不少人能接纳我。有人喜欢有人嫌厌,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命运。 中华读书报:虽然有些是读过的,但是再读时仍大为感动,尤其是写父母的文章。您童年时期的阅读是否也受父母影响? 刘心武:这两本书的内容,是天喜文化根据喜马拉雅我的个人电台《刘心武·听见·读书与人生感悟》中部分节目,把声音整理成文字形成的。有的内容,我以前写过文章,但文字表达和谈心式口语表达,同一内容,会形成有差别的效果,把书卷气的文章内容用口语表达,再转为新的文本,我自己读来,也觉得产生了新意,就是更直率,更亲切,更易接受,更易消化。有的听友说,他能写文章,却不善口语表达;有的听友说,他挺能侃谈,却不善成文;我在喜马拉雅电台的口语表述,和我的这两本书,结合听、看,或许能有助于听友、读者既提升口才,也提高写作水平。 书中关于父母,特别是母亲对我的教养,有许多表述。我的父母都是平凡的人,但他们的正直、善良、追随时代、拥抱生活的秉性,深深地熏陶着我。 父母都是爱读书的人。他们读书虽然也有消遣、消闲的一面,但从不读低俗的、狭邪的书,他们热爱《红楼梦》,喜欢鲁迅、苏曼殊、叶圣陶、冰心、茅盾、李劼人、张恨水的作品,喜欢《块肉余生述》(即《大卫·科波菲尔》)《悲惨世界》《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黑奴吁天录》……以及高尔基《我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等。我少年时期的阅读,受他们影响很深。 中华读书报:您在文章里对林斤澜多有推崇,甚至向夏志清先生推荐林斤澜。但是相对来说,林斤澜也是属于比较“冷”的作家,您认为他的作品好在哪里? 刘心武:好在不趋炎,不附势,不随潮,不媚俗,不逐名,不求利,耐寂寞,守信念,是一位难得的具有独特美学追求的作家。 中华读书报:在《不要生春天的气》一文中,您谈到读新锐作家的作品。 刘心武:其实新锐作家的作品我读得并不多。我只是深切地意识到,新人物,新事物,包括新作家,新作品,总是会持续地涌现,因此要提醒自己,要承认老了,虽不甘落伍,但充沛的创造力终究属于年轻一代。 中华读书报:《一种疯言》《一种低语》等文章以鲁迅作品为例,谈到读书要懂得欣赏小说的叙述调式。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鲁迅作品,“大段地背诵”(《一种低语》)是您读书的常态吗?能否谈谈您的读书方法? 刘心武:很早就读鲁迅。上初中的时候开始朗读、背诵他的文字。我背诵过《野草》中的许多篇什,如《好的故事》《腊叶》。但不是所有阅读的文本都能引起我朗诵、背诵的兴趣。我背诵过片断的作家作品还有孙犁的《风云初记》《铁木前传》。 中华读书报:您曾谈到自己很重视小说设置悬念,是受到托马斯·哈代的影响,您还受到哪些作家作品的影响比较大? 刘心武:以前提到过的不再重复。中国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刘鹗的《老残游记》、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艾明之的《火种》、王蒙的《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陈映真的《忠孝花园》……外国英国狄更斯的《双城记》、法国斯汤达的《红与黑》、俄国屠格涅夫的《阿霞》、比利时梅特克林的《青鸟》、德国霍普特曼的《沉钟》、爱尔兰辛格的《骑马下海的人》(以上三种为剧本)、美国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等等。 中华读书报:在读书方面,您倡导经典作品的文本细读。尤其是不追热而求冷,“不要只读热门书,要学会自己淘书,读冷书”(《谈谈冷书》),这就特别考验选书的眼光和见识。您是如何发现有价值的“冷书”的? 刘心武:以前主要是到书店、图书馆慢慢地淘,现在提醒自己不要受传媒上营销的蛊惑,要从繁多的信息中去寻觅到不那么夺人眼球但可以一试的书目,找来阅读,多数情况下,会“喜逢知音”,比如从孔夫子旧书网上遇到智利作家利约的短篇小说集,购来读后余香绕身。 中华读书报:您在十几岁的时候,在书店里买的《第四十一》就是一本“冷书”,读后写文章在《读书》杂志发表——是不是读完之后都有写笔记? 刘心武:年轻时有专门的本本,记录阅读心得,或摘录书中内容。中年以后没有了。 中华读书报:您在创作小说过程中最享受的是什么,最困难的呢? 刘心武:最享受的笔下的人物活了,不听我指挥,有其自己的生命逻辑了。最困难的是起笔之前,对叙述方略的选择,不过一旦选定,就轻松了,比如《钟鼓楼》决定用“橘瓣式”,《邮轮碎片》决定用“乐高式”。 中华读书报:您常常重温读过的书吗?反复重读的书有哪些? 刘心武:年纪越大,越会重温。反复读的除《红楼梦》《金瓶梅》,就是汝龙翻译的契诃夫小说集。 中华读书报:您现在还买书吗?如果买,在哪里买,买什么样的书? 刘心武:会买。或者让助理焦金木从网上买,或者去琉璃厂中国书店自选。近年买的有丰子恺的漫画全集、美国汉学家史景迁关于清代研究的几本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