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苏州日记(2021-11-16~18) 2021-11-16 星期二 天气:上海阴、苏州阴转多云 D1.骑行计划:上海杨浦-吴中木渎,骑行里程约121公里,游览锦溪古镇、周庄古镇、同里古镇、木渎古镇。 今天起骑游苏州。上海和苏州近在咫尺,我居然没有正儿八经到苏州玩过。哦,不对,2003年到木渎古镇玩过一次。还有,2018年9月,环太湖骑行在吴江同里住了一宿。 这次骑游苏州,打算游苏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吴中甪直、吴中木渎、昆山千灯、昆山锦溪等古镇;游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中的平江路、山塘街;游苏州的古典园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攻略安排三天,但因为游览内容比较丰富,也可以适当多玩几天。 今天,早上5:30左右出发,上海市区沿:许昌路-周家嘴路-海宁路-天目路-长寿路-长宁路-北翟路,再沿北青公路S125到昆山市。8:06进入苏州昆山界,骑行里程47.05公里。 早上出发时没吃早饭,想沿途买点吃吃,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到北青公路后就是上海郊县,吃早点的地方更少了。在北青公路到凤溪镇附近时,公路边有餐饮店,赶紧解决了,吃了2根油条、1碗胡辣汤。 进入昆山界以后,沿双马路骑行到曙光路左转就到淀山湖镇。淀山湖镇位于昆山东南端,距离昆山市区30公里。镇域东临上海青浦的盈浦街道和香花桥街道,东南面同青浦朱家角镇接壤,西南是淀山湖,西北面同张浦镇为邻,北面和千灯镇接壤。苏沪机场路S343自北向南贯穿镇区东侧。 我是从淀山湖镇镇区的东南面沿曙光路-新乐路“擦”过淀山湖镇,然后沿锦淀路-正崴西路-锦东路-邵甸港路-长寿路,到达锦溪古镇。 锦溪位于昆山市西南,早在55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锦溪就有先民存在。这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造苏州城时,这里已成集镇,初显兴盛。锦溪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故锦溪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 锦溪,旧称陈墓,这里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南宋绍兴年间,北方的金兵大举南下入侵,南宋太子赵玮,领军由杭州出发,沿运河北上镇江,准备与金兵一战。战船途经锦溪时,一位姓陈的爱妃不幸病故,死后只能水葬锦溪。后来太子赵玮登基当上了皇帝,下旨把“锦溪”更名为“陈墓”,以纪念那位死去的陈妃。再后来,明代诗人文徵明为此还写下一首诗:“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闲佳人,君王恩爱随流尽,赢得寒溪尚姓陈。”为怀念陈妃,孝宗赵睿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锦溪亦因此被赵睿御旨改名“陈墓”长达800余年。 没有史料记载这位陈妃到底叫什么名字,据说她十分喜爱江南水乡,尤其对锦溪情有独钟。陈妃的水冢,就坐落在现在古镇南面的五保湖(陈墓荡)中,它已经成为锦溪的历史标志。也许是陈妃情动了苍天,水冢建成后的800多年来,不管五保湖发生多大的洪水,据说陈妃冢从未被洪水淹没过。 锦溪古镇境内湖荡密布,河巷纵横。南面有五保湖、淀山湖,西北面有陈湖。古镇内的河道全长达6公里,形成了锦溪河湖相通、泽浸环镇、街巷依水,桥巷相连的典型水乡风貌。古镇现存的民居,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建造的,大多数居民因水而筑,临水而建,房屋多为一、二层的砖木结构,青瓦白墙,临水开门窗或建筑水埠码头。 古莲桥是锦溪的“标志”,位于古莲池的南面偏东,是连接“五保湖”通道的桥梁。古莲桥又叫“十眼长桥”,因为桥上有九柱十孔,整座桥由长廊构成,桥中间的一段长廊的屋顶飞檐如同展翅的凤凰,长廊则是凤凰长长的尾巴,十分漂亮。蓝天之下,白墙更白,青瓦更青,平静的湖水常常倒映出长堤最美的模样。你若晚上来,古莲桥上轮廓灯亮起更是美轮美奂,美妙之极,在这里观湖赏月再惬意不过了。你若夏季来,菱塘湾里满是荷叶荷花,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既视感,震撼人心。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锦溪的写照,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所调集凸现的水乡神韵,因镇内一条灿若锦带的小溪而得名,泽浸环市,街巷依水,古桥联袂,素有“36座桥,72只窑”的美誉。 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南北走向跨于油车港上,桥始建于明朝永乐五年,清朝顺治九年重建。现存的天水桥是单孔拱桥,除桥拱为青石质地外,其余由花岗石构成。此处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绿荫如盖,长桥如虹,拱桥如弯弯满月,怡静淡雅,如诗如画。 普庆桥又名俞家桥,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年间重修。桥为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东西走向,跨于市河上。桥长18.5米,宽2.8米,净跨6米,矢高3.75米,保存基本完整。有桥联 “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之句。 里和桥,又称南塘桥、南观音桥。建于南宋,坐落在古莲池西侧的三图河上,为明代“锦溪八景”之一,“古井风亭”所在地,如今的南塘桥沧桑斑驳,桥畔民居临水而筑,吊脚阁楼,粉墙蠡窗,古韵犹在。西面沿河成行的巨大老樟,苍劲蓊郁,香气四溢,博得不少游人的赞叹。桥东亲水廊棚内则听朱椅间陈,游客疲累,假此小憩,静听河中游船上飘出的江南丝竹,真亦有宠辱皆忘之乐。桥畔有宋井一口,风亭一座,泉水清冽,久旱不枯。 已有800多年历史的莲池禅院也是锦溪古镇的标志之一,莲池禅院为一座朝背庙宇,位于锦溪镇南首五保湖畔,历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年间扩建鼎新,殿堂、廊庑次第告成,计有弥勒、三世、大悲、观音等殿,傍添斗坛、方丈、三官堂、鹤来轩、藏经楼等处。寺外筑长堤开巨沼,又改名为“阿律寺”。乾隆三十二年,殿宇俱为风阵所毁。客堂、山门片瓦无存。僧人及乡里竭力募化,修葺了正殿、方丈殿,重建了客堂和山门。 文星阁位于锦溪古莲池畔,俗名“文昌阁”,又称“片云阁”。始建于明朝,原在通神道院内,清乾隆三十八年移建至莲池院。移建后的文昌阁为三层楼阁式建筑,砖木方形结构,飞檐翘角,高15.6米,四面三层,登浮屠状。阁前有石台,上有石栏,东南堤埂种植杨柳,西有宝阁岑楼,并缀以琴堂、莲舫、惜字会。站在上面可以俯瞰全镇风貌,登阁远眺,水天一色,帆影点点,白鸥翔集,可谓美景如画。 锦溪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锦溪既是历代名人聚集之地,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苏州筑古城;辅助光武帝刘秀战胜王莽的历史名将“马援”曾在此训马练兵;三国时期的辅吴大臣张昭,死后墓葬于斯;东晋安帝义熙年间的大画家顾恺之,晚年又因不愿为官而长年隐居此间。锦溪又是历代文人骚客的怡游之地,南宋诗人吴文英,名人卫径,元人马致远,明代诗人高启、沈周、文征明、祝枝山、唐伯虎等辈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诗文。 近年来,锦溪古镇坚持走“旅游兴镇”之路,定位于“文化旅游”,在挖掘古镇自然景观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建设中,努力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旅游品牌。古镇众多的民间收藏的博物馆已经在周边水乡古镇中真正脱颖而出。“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因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而堪称“国内之最”,“紫砂馆”精集了提梁壶、“曼生十八壶”等紫砂器。还有古镇的“古董馆”、“钱币珍藏馆”、“张省美术馆”、“根雕馆”、“华夏天文馆”、“华夏奇石馆”、“锦溪杰出人物馆”、“柿园”、“金石人家”等都深受了各地旅游界人士的喜爱和高度赞誉。 在锦溪游览,沿着曲折的河道,古朴的石桥行走,静听游船飘出的江南丝竹,流连两岸的枕河人家,可看见那绿水中倒映着白墙黑瓦,还有沿着河廊那成串的红灯笼。湖中的陈妃墓影影绰绰,古莲禅寺的钟声沉重悠远。偶尔还能见到一只只小船划过,留下一波波水痕,还有船娘那带着乡音的甜美歌声。镇上的人们操着吴侬软语口音让人觉得如此悦耳。 在锦溪游览约一个小时许。游锦溪古镇无需门票,也没有检查健康码、行程码,当然景区门口的喇叭到是不断提醒游客准备好健康码备查。 出锦溪,沿锦周路-同周公路-大桥路,行10余公里就到周庄镇了。 周庄,被称为“中国第一水乡”,始建于北宋元祐元年。它是根据当地人民为修建全福寺庙而贡献的周迪贡先生命名的。周庄镇是泽国。因为河成街,它呈现了一种简单而干净的安静,这就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然历经沧桑900多年,但仍完全保留了古镇水乡的原始风貌和格局。它四面都是水,必须用船运输。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房子很深,屋脊很重,屋檐很高,河埠廊坊,拱廊交叉,竹石栏杆穿插,临河水亭是一个简单安静的地方,吴地方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模型。 1983年,著名画家陈逸飞的画作《双桥》,让世界知道周庄。周庄在世界各地享有“中国第一水乡”的良好声誉。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准备清单。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首批国家5A旅游景区之一,首批国家特色景观名镇之一。曾在美国CNN“全球十大最美小镇”入选,被联合国授予“全球优秀生态景区”称号。 走进周庄古镇,水巷之间,驳岸、拱桥、粉墙、黛瓦,保存完整,吴韵厚重。井字型河道上完好保存着14座建于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桥。800多户原住民枕河而居,60%以上的民居依旧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吴侬软语,阿婆茶香,橹声欸乃,昆曲悠远,“小桥流水人家”如入画卷。国画大师吴冠中先生盛赞“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建筑大师贝聿铭题词“周庄是国宝”。 10:40到周庄,购票前检查健康码和行程码,工作人员检查得很仔细,说我在14天内到过嘉兴,必须提供核酸阴性证明才能购票入园。谁会揣着核酸证明去旅行,我当然是无法提供的,磨嘴皮子也没意思,也别让人家犯错误。看来万山兄不欢迎咱,就果断放弃。 周庄到同里一个小时的路程,水乡道路平坦,路况也非常好,感觉一会儿就到了。我唯一担心的是如果同里也执行同一检疫标准,那我只能打道回府。周庄与同里分属两个县级市,如果统一标准,那就是苏州统一的标准了,也就没有必要再继续游下去了。 到同里古镇,已经是11:40多了。还好,同里景区也检查行程码,但只要不是从中风险以上地区来的,都可以游览。 据考古文物证实,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同里原称“富土”。先秦已成集市,隶属会稽郡吴县,汉唐日呈繁华。唐初,因其名太奢,改名铜里。宋代,正式建镇。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同里(符合中文竖写的习惯)。 同里处于五湖环抱之中,镇内街巷逶迤,河道纵横,因而也就留下了众多的建于各个年代的古桥,这些古桥在岁月的风雨中高高地挺立着,成为我们了解同里的一本耐读的书。 在古镇,桥龄最长的、也是最古老的桥,要数思本桥了。它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虽经风雨侵袭,饱经风霜,至今仍岿然不动,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桥港上。 而同里最小的桥该是坐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独步桥。此桥桥面总长不满五尺,宽不过三尺,两人相遇需侧身而过,单孔拱桥,小巧玲珑,堪称一绝。 同里历史上出过很多进士举人,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奋好学的桥,则莫过于普安桥。普安桥又称小东溪桥,初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在其西侧石壁上,刻着一副十分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一泓月色含规影”,下联为“两岸书声接榜歌”。 镇上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古桥是富观桥。在此桥的龙门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石"的石雕。传说这条鲤鱼在三月桃花水发的时候,乘风破浪奋力跳跃,想跳过龙门脱去凡胎而进入仙界,可就在它奋力跃出水面的时候,桥上走来一为如花似玉的姑娘,鲤鱼凡心一动,结果已跳过龙门的头部变成了龙头,而龙门外的半身仍旧保留了鱼身。 乌金桥坐落在镇西北郊,是当年苏州到同里的必经之路,也是古镇的重要入口。 中元桥又称赌气桥,是一座梁式三孔石桥。传说以前有两位财主,一有腿残,一有眼残。一天有腿残的财主说会建石桥,到时另一位便可托他的福,扶着他的桥栏过桥了。有眼残的一位不服气,于是也盖了一座中元桥,抢先比泰来桥早些落成,故老百姓称它为“赌气桥”。 同里的桥以三桥(即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最有代表性。同里人有过三桥的习俗,取其消灾解难、幸福吉祥之意。太平桥和吉利桥均是乾隆十二年,同里人范景烈等重建的。前者属梁式桥,小巧精致;后者属半月行拱桥,处太平桥与长庆桥之间。长庆桥俗名谢家桥,又称广利桥,是明代同里人陈镛、谢忱改建的。如今走三桥已是游客不可少的项目,使三桥成为同里人气最旺的桥。 镇西北角还有一座如青龙跃起、气势不凡的古桥叫渡船桥。桥的南侧刻有这样一幅对联: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北侧的对联是: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 古桥是同里的一大特色,每个前来古镇参观游览的客人都可以在此看到,这些坚硬冰冷的家伙是如何经受了漫长岁月风风雨雨的侵袭而变的温柔多情起来的。它们是古镇活的历史。 我是从古镇南门进入的,进去之后就见泰来桥。泰来桥是同里镇中心体形最高大的一座石桥,桥身高大,气势不凡。它与西面的中川桥并行,它的桥顶镂空,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泰来桥这个位置处于风口,以前的桥顶被掀了,再盖了又被掀,索性就让它成了完全镂空的桥顶。之所以叫作“泰来桥”,也权取“否极泰来”之意。 泰来桥东西两侧均有对联。东侧对联为:“垂天螮蝀通兰鹢,夹岸楼台护玉龙”。这联颇有诗情画意:天上,一条彩虹悬挂高空,一行行美丽的鹢鸟朝之飞去;人间,形似彩虹的泰来桥高卧河上,一只只画舫在下面徐徐而过;桥畔两岸的楼台亭阁参差错落,逶迤向前,与澄如白练的清水相依相伴。 西面的对联是:“题柱客从云表度,涉川人向镜中来”,题中的“题柱客”的“从云表度”比喻志向极为高远。该联的下联则将泰来桥下的水面比作一面镜子,以此来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从而把恬淡素雅的小桥流水风景画现在读联人的面前。 同里古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同里、叶泽、南星、庞山、九里5个湖泊之中。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水乡。 进入了古镇的景区,穿牌坊,过石桥,景区水流纵横,石桥斜跨,岸边青石垒砌,绿树成荫,白墙青瓦,屋舍相依,奇门异窗,秀人耳目。走中川北路,右拐新填街,走不多远就来到同里的著名景点退思园。 退思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该园是清朝官员任兰生被罢官返回故里后建造,园名引自《左传》中的“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 退思园横向布局,从西向东依次是住宅、庭院、花园。住宅由门厅、茶厅、正厅及家人居住的两幢小楼组成。中部庭院是住宅和花园之间的自然过渡,主要是用来作待客之用。庭院是以回廊围合而成,院南建有迎宾馆、岁寒居,做主人会客、宴客之处;院北建有坐春望月楼,是供客人居住。院内有旱船和花木小景,院东有月洞门通往花园。 花园面积占整座宅园的一半以上,以荷花池为中心,假山、建筑、花木环绕周围。曲廊宛转延伸,环绕荷花池南、北、西三面,将园内几乎所有的建筑连接在一起。园门旁廊壁上还嵌有“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的字句。正对园门有半间和曲廊连接在一起的水榭,名为“水香榭”。 退思园以封闭式布局展开,每进一层,都设有屏障。园中还藏有:“一阁、一桥、一轩”。主要有“坐春望月楼”、“退思草堂”、“雨坐亭”等,整个园林设假山、亭阁、花木、池塘水榭于一体。 退思园以“退”为横线,“思”为核心;园内简朴无华,素静淡雅,具有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退思园主要建筑贴水而建,结构紧凑,中心突出。园内的每一处建筑既可独自成景,又与另一景观相对应。 退思草堂是园内主体建筑,居荷花池北岸,南向,面宽五间,前出月台跨于水中。草堂的外观古朴端庄而又不失变化。堂前的月台贴水而建。 草堂的东侧建有琴房。沿琴房旁的三曲石桥可到水池东岸的眠云亭。眠云亭是二层歇山顶,下层被设置在周围的湖石遮挡。这种建筑与湖石搭配的方法,创造了“无山胜有山”的意境。 眠云亭的南面、水池东南角建有菰雨生凉轩。小轩三间,贴水而筑。“菰雨生凉”之名取自姜夔的词《念奴娇》中的“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之句。园主对姜氏的词甚为喜爱,园内景名多取其中。小轩和西侧的辛台之间有一段复道廊相连。轩后有湖石假山。辛台是一座两层小阁,具有江南民居风格,与退思草堂隔水相互呼应。是园主读书之处,取“辛苦读诗书”之意的命名。辛台旁有一艘石舫泊于池中,名“闹红一舸”。其造型简洁,不事雕镂,船舱漆成暗红色。 出退思园,到西北面的珍珠塔景区。 珍珠塔园是明代嘉靖年间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陈王道的府第。陈府因“珍珠塔”故事在江南家喻户晓,新修复的珍珠塔园,由仪门、轿厅、宏略堂、堂楼(陈翠娥小姐绣楼)、书楼、花厅(玉兰堂)、茹古斋以及备弄、厨房等建筑群和船坞组成。 御史府的大门厅,古称仪门,门前有石雕平升三级的图案,相传人们经过时踩踏,可升官交好运。进了仪门,便是轿厅,是客人下轿之处;两边排列的执事牌,表明了主人的身份和威严。天井对面水磨砖的照墙正中是砖雕的牡丹图案,寓意吉祥富贵;四角的蝙蝠和双桃代表着福禄双全;须弥石座上浮雕着十鹿、八骏、和合二仙等图案。 宏略堂是陈府的大厅,是主人接待贵宾或举办婚丧庆典的地方。宏略堂取义于“宏图伟略“之意。堂内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以及两侧耳门上的“咏仁”、“蹈德”,说明了主人追求儒家的做人理念和诗礼传家的愿望。 云兰堂是珍珠塔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楼下中间是主人夫妇的起居之地,东侧是主人夫妇的卧室,西侧是太太丫环的卧室。登上十八级楼梯便是小姐陈翠娥的绣阁,房中布置有画桌、书架、绣绷、棋桌、琴桌、湘妃榻等。 后花园以清远堂为核心,凭水而筑,为一四面厅。小兰亭俏立山顶,独眠云间。景明轩与水流云在轩隔水遥相玉立。画舫静泊柳岸,待人渡津。绿筠山房修竹拥翠,是主人在园中静读诗书与古圣贤对话之处。古戏台画栋雕梁,供主人闲时听曲观戏。园中山涧流水潺潺,假山耸峙,长廊曲折通幽,石桥临水锁澜,廊桥飞虹卧波,池水碧波潋滟,林木葱茏秀翠,鲜花四时不绝。 花园旁是祠堂。出祠堂,小河尽头是巍峨的牌楼,原建于1580年,同里人称陈家牌楼,是古镇的一处标志性建筑。正中额题明万历皇帝赐书的“清朝侍御”四字,以表彰陈王道监察官员、为官清正。 传统戏剧《珍珠塔》就是以陈家为蓝本。故事叙相国之孙方卿,因家道中落,去襄阳向姑母借贷,反受奚落。表姐陈翠娥赠传世之宝珍珠塔,助他读书。后方卿果中状元,告假完婚,先扮道士,唱道情羞讽其姑,再与翠娥结亲。《方卿羞姑》一节,讽刺刻薄势利小人入骨三分,动人心魄,遂盛演不绝。 有意思的是“穿心弄”。穿心弄是同里最富特色的小巷,巷子全长约300米,巷宽仅容一人通过,如果两人对面相遇,需要侧身而行。巷子的两边是高达三米的高墙,灰白斑驳,长有青苔;脚下是青色的石板。行走在穿心弄里,光线幽幽,充分体现了古镇宁静悠闲的情调。 看过退思园和珍珠塔景区,其他的XX堂都是些民居,有些作为展览场所对外开放,有些是私人宅院不得入内。不去游览了,赶下一场吧。时间已经是下午一点多,午饭还没吃,就在泰来桥边的餐饮店里吃碗面,一碗雪菜肉丝面端上来,看看色面挺不错,吃起来味同嚼蜡,价格18 元,景区价格贵点也正常,走过几个店面,人家同样的面条才10元,心里大呼上当。 离开同里下午二点多,从同里到木渎约25公里,骑行这段路似曾相识,想起来了,上次环太湖就是从木东路到同里,不过方向正好相反。到木渎已经快三点半了。 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设吴县,木渎隶吴县。 木渎古镇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沉积,享有“秀绝冠江南”之誉。镇西有风景名山灵岩山,山上建有“馆娃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山顶皇家花园,给后人留下了诸多遗迹。雄距山顶的灵岩寺为梁代建筑。灵岩山以中国佛教和游览胜地著称于世。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与灵岩山遥遥相对的天平山位于镇西北,更以“红枫、清泉、怪石”三绝闻名江南,“天平观枫”成为江南的一大奇观。木渎古镇明清文化遗存丰富,清代《姑苏繁华图》描写木渎景致占一半。明清时代镇上有私家园林30余处,享有“园林之镇”的美誉。 当年吴王为了讨伐楚国,从陆地上开挖了条全长230多公里的人工运河,经水路发兵,出奇制胜,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战果,由此奠定了吴国的春秋霸主的地位。因为这条运河由伍子胥建议并率众开凿,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称此河为“胥江”。河边的这条长廊称河棚,全长175米。河棚一面倚河,一面与民居边成一体,为上街卖菜的菜农、船民和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遭日晒,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欢迎。 远远望去,百米河棚显得错落有致,高低不一,仿佛姑苏园林中一道贴水的长廊,风姿绰约,平添了几分美感。 从太湖来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铜坑的香溪在斜桥下合二为一,一清一浊,形成一条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著名的木渎古十景之一的“斜桥分水”。木渎不仅是一个水乡古镇,由于镇上私家园林众多,因而又有“园林之镇”的美誉。 在木渎古镇只游览了虹饮山房和古松园二个景点。 虹饮山房是清初木渎文人徐士元的私家园林,乾隆下江南每游木渎,必先在此弃舟登岸,入园游历。因而,当地都习惯称虹饮山房为乾隆的民间行宫。纪晓岚、和珅、刘墉等大臣也都曾数次下榻于此,留下了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虹饮山房由秀野园和小隐园二处明代园林联袂而成,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过其他园林。清末,小隐园部分为一代”刺绣皇后“沈寿故居。 “虹饮山房”由“小隐园”(东园)和“秀野园”(西园)两座明代园林联袂而成。中路为门厅、花厅和古戏台,建筑体量宏大宽敞,既有江南文人园林之秀气,又兼北方皇家园林之大气,于大开大合之间,尽显宦家之气度,幽人之韵致,成为南北园林不同文化风格巧妙融合于一体之典范。 东园,原是明代李氏的小隐园,以老树奇石和竹林茂盛著称。乾隆初年,此园被徐士元购得,增筑厅堂四进,主要用于生活起居,又在后园中疏池开径,叠石栽花,成为一处精巧雅致的宅第园林,既可与古戏台娱乐区相连,又可自成一统,十分清静闲适。 及至清末,徐家日渐衰落,这座东园为陈家购得。陈家的外孙女沈寿从小在这里长大,随外祖母和姐姐沈立学习女红,用功不辍,终成一代“刺绣皇后”。现有当年沈寿的绣楼“雪宦楼”,其中设置了沈寿纪念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沈寿的生平、艺术成就和获奖情况。 西园,原是明代东林党人王心一的别墅,建成于崇祯四年(1631年)。当时,王心一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被削职遣归。先在苏州建造田园居,也就是现在拙政园的东园部分,因仍嫌城中烦嚣,便在木渎香溪之滨建秀野园,时常邀上三五好友,在园中游观酬唱,排遣情怀。不久,其被朝廷重新起用,先后任太仆卿、应天府甲、少司寇等职。 山塘街鹭飞桥东五十步有古松园。为清末木渎四大富翁之一蔡少渔的旧宅。其建筑布局为前宅后园,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宅内各处建筑古朴雅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园有一株明代五百年的罗汉松,古松园即因此松而名。 蔡少渔祖籍洞庭西山,原在上海做洋货生意,发达后回乡造屋置地,有良田万顷。蔡少渔与严国馨(严家淦祖父)、郑龄九、徐凤楼三家合称木渎“四大富翁”,富甲一方。 穿过门厅,进入天井,回首可见砖雕门楼,门楼上下坊分别刻有“老子西游入关”、“疯僧扫秦”、“将相和”、“截江夺斗”、“张羽传书”、“宁戚饭牛”等一组历史故事人物。字枋为 “明德惟馨”,两侧兜肚分别为“张良拾履”和“高山流水”,整座门楼深雕缀饰,形神有致,尤其“张良拾履”中的拱桥和“高山流水”中的水浪波纹,生动逼真,充分体现出雕刻技艺的精妙。 大厅名古松堂,为仿明建筑结构,步轩和内四界的梁架上各有四对棹木,形如古代官帽的两根翼翅,俗称纱帽厅。步轩的四对棹木较小,分别刻有吕纯阳的宝剑、铁拐李的葫芦、 曹国舅的檀板、韩湘子的竹笛、蓝采和的花篮等物,民间称为“暗八仙”梁头的山雾云和抱梁云为“鹤鸣九皋”,气韵生动,精妙绝伦。最有意思的是梁架正中一根方椽上刻有八只琵琶,名为“八音联欢”,寓意喜庆欢乐,典出《尧典》“八音克谐”。而苏州弹词开篇中也有“八音联欢”的曲牌,用八只琵琶进行联奏,将八只琵琶的造型刻在椽子上,如此用法,在苏州园林建筑中尚无二例。 古松园的楼厅最有特色,因檐枋下端雕有十六只倒挂花篮,楼上轩梁又雕有十六只凤凰,有人便称此楼厅为“花篮楼”或“凤凰楼”,凤凰楼的雕花师傅是清末民初苏州著名雕刻艺人赵子康,赵乃木渎镇凤凰村人,最有名的作品是东山雕花大楼,木渎凤凰楼则是其早期作品,故有人称这两座楼为“南北姐妹雕花楼”,凤凰楼上所有雕刻均为吉祥图案,民间称为“讨口彩”,如明间檐枋由西而东分别刻有画、书、信、元宝,称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次间檐枋刻着花篮、箱子、宝剑、葫芦等“暗八仙”,厢房檐枋刻有海螺、风火轮、珊瑚、铜鼓等八件宝物,称为“八宝”,檐下挂落为缠株花纹,有梅、荷、菊、山茶等四季花卉安放于花瓶之中,称为“四季平安”,楼下厢房的窗格上刻有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品性高洁,窗下栏杆刻有狮子和大象,前者象征权威,后者代表万象更新。楼下轩廊的每根荷包梁上都刻有一对大象,表示“吉祥”。楼上栏杆为环形图案,中间花瓶里插有三根画戟,谐“平升三级”之音,檐下挂落插角为蝙蝠图案,蝙蝠“变福”谐音。古松堂方椽上雕刻有八只琵琶,以此借喻“八音联欢”,如此造型在江南园林建筑中绝无仅有。 入园可见一棵罗汉松,高逾十米,为明代遗物,据《吴县志》记载,此树已有五百多年树龄,从外观来看,依然是那样蓊蓊郁郁,葱翠苍劲,全无半点龙锺老态 往北不远处有一株银杏,粗可盈抱,枝干挺拔,秋天,果实盈枝,初冬则满树金黄,为前宅后院带来一片喜气 环树而走的是一条斗折幽曲的双层长廊,置身廊内,既可近览古松翠色,又可远眺灵岩山景,令人顿生尘外之想。园中还有一泓半亩大小的池塘,湖石假山、亭榭回廊依水而设,其建筑倒影与天光云影交织在一起,景物越发风致可人,整个花园也因此多了几分空旷,也更觉得旖旎多姿。如此水景,正应了杜甫“名园依绿水”的诗意画境。 古松园出来,时间已四点一刻,木渎景区执行冬季开放时间,4:30分闭园。其他几个景点灵岩山寺、榜眼府第、明月寺、严家花园、灵岩牡丹园就无缘再去了,其实2003年游木渎都去过,没时间不去游玩也罢。 今天住在镇北的布丁酒店。网上查查,在木渎,这个价位已经很低了,这种连锁酒店,管理相对比较规范,80元也对得起这个价位了。房间里有空调和电吹风,把衣服也洗了,绞干以后用干浴巾裹着再绞一遍,应该是会干的,最多明天再用电吹风吹一下。 晚饭是在宾馆对面的简菜馆吃的快餐,糖醋排骨、韭菜炒豆芽、紫菜蛋汤、米饭,17元。 当日开支:早餐(凤溪镇),油条、胡辣汤,6.50元;午餐(同里古镇),雪菜肉丝面,18元;晚餐(木渎镇),快餐:糖醋排骨、韭菜炒豆芽、紫菜蛋汤、米饭,17元;同里古镇门票(老年半票),50元;木渎虹饮山房(老年半票),20元、古松堂(老年半票)10元;住宿(木渎布丁酒店),80元。当日支出合计:201.50元。 当日骑行数据:里程139.5公里、运动均速(含游览)14.96、全程均速12.26、全程时间11:22:41。 2021-11-17 星期三 天气:苏州阴到多云,早上有雾 D2.骑行计划:吴中木渎-苏州城区,骑行里程约50公里,游光福古镇、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沧浪亭、七里山塘、平江路历史街区。 早上6:00退房,出发前往光福古镇。沿S230环太湖公路往无锡方向,道路非常好,加上早晨车辆很少,骑行非常爽快,7:00左右就到光福了。先解决温饱问题,在镇上一家“老字号”点心店要了一碗大馄饨、一客小笼汤包。虽说挂名“老字号”,可也不比上海普通点心店的口味强,做得也不“精致”。 光福镇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是江苏历史文化名镇,距苏州城西25公里,地处太湖之滨,邓尉山麓。它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岛。主要景点有铜观音寺、司徒庙、圣恩寺、石嵝庵、香雪海等。 光福古镇其实名成实亡了,骑车到光福下街,只剩下街的牌坊在,还有就是铜观音寺和面前的光福寺桥。 铜观音寺,坐落于光福镇龟山南麓下街。原名光福讲寺,始建于梁朝天监二年(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曾作为高僧讲经授道之所,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因寺内原供奉有铜观音像,又名铜观音寺。保留的建筑有大殿、西方殿、寺桥及光福塔。作为吴地最古老的寺院,它与寺前宋代的石桥,寺后山顶光福古塔,寺院内廊壁古香古色的碑碣古刻都已经成为苏州重要的珍贵文物瑰宝。 光福寺的前身是私家住宅,系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要职)顾野王舍宅为寺。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期(685-704年)改为光福寺,香火十分鼎盛。宋代康定元年6月(1040年),有位村民在光福寺旁取土,挖得铜观音一尊,随即敬赠给光福寺。由此轰动了吴郡各地,朝拜佛教徒络绎不绝,人流如海,人们改称光福寺为铜观音寺。惜几经废兴,现存大雄宝殿、西方殿都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修建。 光福寺桥位于光福镇铜观音寺前,为梁式石桥,亦称天寺桥、香花桥。因与寺门前石阶连成两个凹形的轴对称图案,民间俗称“翻转桥”。栏杆、锁口石、压顶石均以武康石凿成,扣之有声,铿锵作响,故称琵琶桥或响石桥。桥上石雕云龙和万字纹图案,古朴遒劲,线条流畅。寺桥十分古朴,雕凿着双龙戏珠,万字纹饰,琢工精良,为宋代旧物。是不可多得的宋代石桥的实例。 光福寺塔在光福寺内,位于光福镇龟山。建于梁朝大同年间(535-546 年),本名舍利佛塔,据传塔内原收藏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和光福寺开山祖师悟彻和尚的舍利。光福寺塔在唐代会昌末年(846年)塔毁于火。咸通年间(860至874)由铜观音寺的方丈四处化缘筹资重建。塔檐木早毁于清代嘉庆年间雷击大火。后又屡经毁修,久历沦桑,饱受风雨剥蚀,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光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前,考古学家在东太湖水域底部发现了六、七千年前的稻谷、瓦片、绢片、丝绒、竹器、纺轮等遗物。光福镇相传为吴王养虎处,萧梁时建光福寺于龟峰,遂以寺名镇。 光福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人文资源又十分丰富。光福山水如画,花果遍地,南朝梁大同年间九真太守舍宅为寺,取其“光福”两字,故名。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积,为这里增添了迷人的典故和神秘的传说,而光福则在扑朔迷离之间愈加显得魅力无穷,令人神往不已,是中外客商投资开发的热土。 光福自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享有“鱼米之乡”,“四季有果”之美称;光福是传统工艺之乡 ,苏绣的发源地之一,精湛的雕刻工艺巧夺天工;光福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密集,吴文化内涵深厚,形成了多层次的旅游专线,是国家太湖名胜风景区之一。 时间尚早,骑车去香雪海看看。香雪海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邓尉山,为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 香雪海因康熙三十五年江苏巡抚宋荦赏梅后题“香雪海”三字镌于崖壁,从此香雪海名扬海内。乾隆六次南巡,每次必到香雪海赏梅,现有乾隆诗碑一座。诗碑旁是著名的梅花亭,出自近代吴中工匠,香山帮传人姚承祖之手。半山腰有闻梅馆,游人在此可品茗赏梅,山顶新建观梅亭一座。另有“华光万顷”,“客到无人管迎送,送迎惟有古梅花”,“琼枝疏影”,“幽姿冷妍”及宋荦诗等摩崖石刻和泉水“梅泉”。香雪海除了初春赏梅外,每年六月中旬,大片木荷开放。木荷被称为森林卫士,因其不燃烧,被世界各国用作防火林,又具有观赏价值。掩映在梅花丛中的古闻梅轩和梅花亭,就像飘浮在茫茫雪海之上的玉宇琼阁。人们沿着曲折幽深的花径前行,大有“入山无处不花株,远近高低路不知”之感。登上梅花亭极目眺望,满山遍野,绵谷跨岭,雪海荡漾,银波耀眼,蔚为壮观。香雪海景区还没有开门,不等了,去苏州城区吧,今天的“任务”很重呢? 光福走塔山路-查山路-元方路,到智慧谷,再沿玉屏路-锦峰路-马涧路-藏北路,到太湖大道的太阳山植物园,沿太湖大道往东,到新庄立交右转,进入虎丘路。虎丘路两边胸径超过40厘米的巨大银杏树还是郁郁葱葱,不像别的地方,银杏树已经满树黄叶,甚至满地金黄了。 9:10,到留园,购票前还是先检查行程码,没问题,购票入园。 留园以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为“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徐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 俗称“刘园”刘恕喜好书法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嘉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 咸丰十年(1860),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庄幸存下来。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俞樾作《留园记》)。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是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此外,廊檐下有粉白花墙漏窗,图案精美。从花墙望去,山池亭台在花树中若隐若现,有如丹青画卷,别有情趣。 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鱼之厅、林泉耆砍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留园的主要景点: 绿荫,明高启葵花诗:“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建筑西侧原有一株古枫,小轩笼罩在树荫下,故名。建筑似轩,硬山造,临水而筑,刘氏寒碧庄时已有。轩南庭院墙上有石匾嵌于其上,钱大昕书“花步小筑”。 恰杭,明瑟楼下方室称“恰杭”,杭:《唐韵》与航同,《说文》方舟也,此建筑及其西涵碧山房在可亭处看来有如一艘航船,取杜甫“野航恰受两三人”之句。故名恰杭。此名盛氏时已有。 可亭,亭,《释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可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当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处有景可以停留观赏。亭为六角,飞檐攒尖,结顶为一花瓶倒扣(为1953年整修时应急之作)。刘氏时称“个中亭”,盛氏时称“可亭”。解放后整修,亭顶比昔时略尖一些。 西楼,位置在五峰仙馆之西,刘氏时曾名西爽,今俗称西楼。建筑为单檐歇山造,和曲溪楼相通。 花房,此为培植花木暖房,前有生产场地约三亩。盛氏时就有。在南花房北,解放后一直租给原园林职工居住。1999年留园为整治周边环境,动迁原北花房及周边民居,改造并扩建了北花房,改造后的北花房建在半边街一线上,沿街一排房舍为职工休息及存放农药、工具场所,房前朝南为花卉生产场地,原北花房位置则为盆景工作场地。 冠云峰,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北宋末年,虽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延福宫”、“万寿山”。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夸口要搜罗天下珍品于宫廷之中。徽宗崇宁四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冠云峰就是未来得及运的花石纲的遗物。 济仙亭,此亭为廊亭,盛氏时此亭无名,后因亭北青枫树边有一石形如济颠,而俗称济仙亭。 明瑟楼,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此处环境雅洁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借以为名。楼为二层半间,卷棚单面歇山造,楼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楼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边一峰屹立,上镌“一梯云”三字。楼梯面东墙上,有董其昌书“饱云”二字砖匾一块。此楼刘氏时已有。 小蓬莱,《史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此处在水池当中,故借以为名。二面曲桥相连,上面架以亭式紫藤棚架。此处有黄石,刻有“小蓬莱”三字,系解放后新题。盛氏时园中亦有小蓬莱者,据考证系指今西部土山。 濠濮亭,《世说》:“晋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濠,即濠上,濮,水名,古人观鱼之地。此处借以为名。亭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刘氏时称此亭为“掬月亭”。亭侧池畔立有一石,倒影池中如圆月,名印月。盛氏时名“濠濮想亭”。今易名濠濮亭。 亦不二,不二:《维摩经》曰:“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应。文殊曰:善哉善哉,乃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意为直接入道,不需文字语言。建筑为半亭形式,后倚走廊,亭后廊墙上开有圆洞门,贯通东园一角。小亭正北,面对待云庵。 待云庵,盛康,别号待云庵主,此处是盛氏家庵,是园主参禅礼佛的一方净土,故名待云庵。建筑为单檐歇山造。“待云”二字原为朝西砖细门宕上的砖匾。据杨一村讲,1953 年整修时,他是工地负责人,其时砖匾已破碎,只剩下面半段,当时缺乏有关资料,疑为伫云(见留园1982年前所有说明书)。后经园林有关专家考证,认为应作贮,孟郊诗“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庭院中有峰有泉,故名(1988年南京工学院出版的苏州旅游丛书《留园》,即称贮云庵)。今已根据史料,恢复原名。 冠云楼,此楼为观冠云峰而设,盛氏时楼曾名“云满峰头月满天楼”。楼下名“仙苑停云”。建筑为三开间五架屋,东西两面又各接一间四架屋。楼下正中壁上嵌有古代鱼化石一方。 冠云亭,为观峰而设。亭为六角攒尖,顶部饰有如意桔子。 冠云台,此台实质系亭,为观峰而设,建筑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造。 揖峰轩,宋朱熹《游百丈山记》“前揖庐山,一峰独秀”。此建筑西有一湖石名“独秀峰”,轩前庭院称“石林小院”,庭院内有晚翠、迎晖、段锦、竞爽等太湖石峰,园主痴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称其轩为揖峰轩。建筑为硬山造,外观二间半,实质只有一间半,刘氏时就有此名,沿用此今。 静中观,唐刘禹锡诗“众音徒起灭,心在静中观”。语意超尘出世。建筑为亭,由于二面借廊,只有一角,颇为罕见。此名刘氏时就有。 又一村,陆游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亭为正方形,单檐歇山造,解放后新建。“又一村”三字盛氏时即有,开始系指东面一片,即“花好月圆人寿轩”,“少风波处便为家”,“亦吾庐”这一范围,后开辟西部,通常指西面一带。因广植梅林,并有绿杨、桃杏、菜畦、豆架,富有田园风味,故名。 小桃坞,此处多桃杏,故名。建筑五开间,其前附有二个耳室,解放后修建留园时增设,原为草顶,后改瓦。现为外宾接待室。 至乐亭,《阴符经》“至乐性馀,至静则廉”。昔王右军生平笃嗜种果,谓此中有至乐存焉。盛氏时亭外皆植果树,园主取名“至乐”,即袭此意,主人能兼永叔右军之乐,主人之乐至矣。今果树虽无,但此处景物疏朗,使人胸怀宽畅,心情快乐。亭为六合舍顶,系仿天平山范祠御碑亭略变形而成,解放后重建。 舒啸亭,陶潜《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亭为圆形攒尖式。建筑在西部土山上,下临清流,借以为名。盛氏时此处为“月榭星台”,解放后重建,改名“舒啸”。 八角亭,此亭原在城内修仙巷,为宋氏园内之物,解放初修建留园时从宋宅内移入留园。因此亭为八柱八角,没有新的题名,故通常称为八角亭。地址在东园一角内。 曲溪楼,《尔雅》:“山渎无所通者曰溪,又注川曰溪。”曲溪,亦即曲水,此处为借用。建筑临水,二层,单檐歇山造,楼只有前半爿,下为过道,狭长,进深仅三米左右,南北长十余米。其下刘氏曾名“攸宁堂”,楼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至今。 清风池馆,《诗经》:“吉甫作颂,穆如清风。”又宋苏东坡《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榭向西敞开,平临近水,环境舒适,借以为名。建筑为水轩形式,单檐歇山造。刘氏时称垂杨池馆,盛氏时改名为清风池馆,昔署匾曰“清风起兮池馆凉”。 自在处,宋陆游诗:“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此处景色与诗意相同,借以为名。前侧一峰名“朵云”,对面置有青石牡丹花台,雕刻精美,为明代园林遗物。 远翠阁,方干诗:“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诗与景符,借以为名。其下即自在处,刘氏时曾名“空翠”,后改名含青楼,盛氏时名“远翠阁”。阁实质为楼,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二层,单檐歇山造。 五峰仙馆,此馆为园内最大的厅堂,五开间,九架屋,硬山造。由于梁柱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此处旧为徐氏“后乐堂”,刘氏时扩建为“传经堂”。盛氏时因得文征明停云馆藏石,属吴大澄书 其额,更名“五峰仙馆”。 涵碧山房,宋朱熹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为名。建筑三间,卷棚硬山造,东面紧靠明瑟楼,刘氏时称“卷石山房”,盛氏时名“涵碧山房”,因建筑前临荷池,故通常又称荷花厅,俞樾《留园记》中“凉台燠馆”即是指此。 君子所履,君子,为德者之称;履,《说文》,足所依也。指此处为有德的君子涉足场所。建筑为盛氏时所建,后毁。2000年在原址上重建。建筑为方亭,单檐歇山造,亭西一片草地即“射圃”。 洞天一碧,建筑为小屋一间,因三面置有空窗,亦可称亭。因此地在石林小院内,有如洞天福地中的一块碧玉,故名。刘氏时此建筑就有,盛氏时称“洞天一碧”,解放后曾称“石林小屋”,今已恢复原名。 活泼泼地,殷迈自励诗“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此处鸢飞鱼跃,天机活泼,借以为名。建筑为水阁形式,或称水榭。单檐歇山造,四面环有走廊。盛氏时即有。 盛家祠堂,盛康在得留园后,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建立义庄,额为“龙溪盛氏义庄”,祠堂为义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坐落在留园大门西侧。祠堂共分四进,前二进今辟为卖品部,后二进为楼,楼两侧建有烽火墙,楼下大厅今辟为留园展示馆,展示介绍留园历史和文化艺术。 还读我书斋,晋陶潜《读山海经》诗:“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此处从前是书斋,建筑为楼,二重,硬山造,刘氏时称“还读馆”,盛氏时称“还读我书斋”,解放后曾称“还我读书处”,现已恢复原名。 闻木樨香轩,木樨,即岩桂。轩为方形,后倚云墙,单檐歇山造,徐氏时称“桂馨阁“,刘氏时曾名“餐秀轩”,盛氏时改为今名。 汲古得修绠,唐韩愈诗:“汲古得修绠。”《说苑》:“管仲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绠 ,井索也。修绠,即长索。意思是,钻研古人学说,必须有恒心,下功夫找到一根线索,才能学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须用长绳一样。这里从前是书房。盛氏时称汲古得修绠。建筑在五峰仙馆西,硬山卷棚造。 雨过天晴图,留园的五峰仙馆内保存有一件号称“留园三宝”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画“雨过天晴图”。只见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画,这块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山中,厚度也仅有15毫米,这块大理石是从相距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这个江南苏州的。 林泉耆硕之馆,林泉者,指山林泉石,游憩之地;耆,指高年;硕,有名望的人。这里是指老人和名流的游憩之所。馆为一屋两翻轩,南北装修不同。北为方梁,有雕花;南为圆梁,无雕花。窗及地坪方砖也有所不同,故又称鸳鸯厅。厅为四面厅形式,单檐歇山造,其北两角飞檐上塑有凤穿牡丹图案。建筑三开间九架屋,并环有走廊。馆为盛氏时所建。馆内有两匾,南“奇石寿太古”,北“林泉耆硕之馆”。“冠云峰赞序”屏门对着冠云峰。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佳晴,宋范成大诗“佳晴有新课”。喜雨,春秋谷梁传,“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快雪,王羲之帖“快雪时睛”。都是指对农田有利之意。这里指四时景物,不论晴雨都好。亭为单檐歇山造,解放后在原盛氏亦吾庐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原来“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在五峰仙馆后院西北方向(今为一排花墙)。刘氏时即有,盛氏时称此名。 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占地30余亩的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 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 留园建筑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 留园的面积约2公顷(23300平方米),分西区、中区、东区3部分。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山水兼长,东区是建筑区。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错落于水池东南,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西区以水池为中心,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曲溪楼、濠濮亭、清风池馆诸构。假山为土石山,用石以黄石为主,雄奇古拙,系16世纪周秉忠叠山遗迹。东区是以五峰仙馆为主体的建筑庭院组合,在鹤所、石林小院至还我读书处一带,多个小空间交汇组合,门户重重,景观变化丰富,是园林建筑空间组合艺术的精华。东部的林泉耆硕之馆、冠云楼、冠云台、待云庵等一组建筑群围成庭院,院中有水池,池北为冠云峰。冠云峰系北宋(12世纪)宫廷征集遗物,高6.5米,为苏州各园湖石峰中最高者,左右立瑞云、岫云二峰。园内还保存有刘氏寒碧庄时所集印月、青芝、鸡冠、奎宿、一云、拂袖、玉女、猕猴、仙掌、累黍、箬帽、干霄等十二奇石。在东方文化中,山、石是人文性格的物化表现。留园的山石玲珑多姿,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特有的爱石、藏石、品石、咏石、画石的石文化现象。北部辟盆景园,陈列盆景名品500余盆。西部为土阜曲溪,沿岸植桃柳,土阜缀黄石,漫山枫林,是苏州园林土山佳作。 冠云峰、楠木殿、鱼化石为留园三绝: 冠云峰,留园独具风采的石峰景观,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典范。园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为奇观。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楠木殿,楠木殿柱子原来是上好的楠木加工而成,但是在抗战时,楠木殿成了马棚,饥饿的行军马,把上好的楠木柱子啃得不成样子。后来抗战胜利后修葺园子时,不得不用水泥把楠木柱糊住,外面又刷上漆。 鱼化石,保存在留园的五峰仙馆内,号称“留园三宝”之一。是这块直径一米左右,产于云南点苍山山中,厚度仅有15毫米的大理石,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画。 游过留园,撤,下一个目标:七里山塘。 山塘街因山塘河而命名。唐宝历元年(825年),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开挖成直河(由阊门外护城河直达虎丘山麓),称山塘河,便于行舟。又把挖出泥土填堆成长堤,长堤宽阔成路,也直通虎丘,当时虎丘称武丘,山上有武丘寺,故诗人笔下直称为武丘寺路,后人称“白公堤”,堤长七华里,又称七里山塘。因介于阊门闹市与名胜虎丘之间,逐渐成为繁华的旅游商业街。 山塘街上河道多、桥多的特征充分体现了苏州这个水城的街巷特点。其河道逶迤平行,绵延至虎丘长达七里。山塘河的东段民居大多都是临水构筑,水榭和水阁都是由木桩支撑着的。河的西段水面则疏朗宽阔,两岸种植花木绿树。水面上横跨的古桥或平或拱、或单孔或三孔。 山塘沿街两侧的大多数古建筑,大多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几落几进构成的建筑群体,纵向为落,横向为进。其单门面种类有:石库门、栅板门、遮堂门、矮挞门、雀宿檐门等。建筑入口有门厅、轿厅、花厅、楼厅等三到五进,有些住宅则拥有七进,其前后两巷相通。在纵贯线上,明代的建筑几乎都是一路的,但到了清代,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人们开始崇尚奢侈,所以就出现了三路、五路。备弄的设立在纵横交错的各路之间,往往是由备弄隔开的。弄不但是建筑的前后进通道,又起到了各路间的消防作用。 从广济路进山塘街,一直往南走,到御碑亭出山塘街,到外城河码头边看看,我还得回广济路,自行车在那边。回过去没走山塘街,而是从民居中穿插过去,一方面可以避开景区的人流,另一方面看看“原汁原味”的苏州民居究竟是怎样的? 取车后走广济路-北环快速路,到苏州火车站,然后走平济路-齐门路。途中经过一家中式快餐店,吃了午饭。这家快餐店不大,但生意很好取菜后付款还要排队。我要了三个菜:莴笋炒蛋、豆瓣炒蘑菇、雪菜粉皮、米饭,一共23.00元。 下午,先游狮子林。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为元代园林的代表。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拥有国内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有假山王国之美誉。长廊的墙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诗》的碑刻作品。狮子林原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翌年,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天如禅师因师傅中峰和尚得道于浙江西天目山狮子岩,为纪念自己的师傅,取名“狮子林”。亦因佛书上有“狮子吼”一语,且众多假山酷似狮形而命名。 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明万历十七年,明姓和尚托钵化缘于长安,重建狮子林圣恩寺、佛殿,再现兴旺景象。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涉园”。公元1703年2月11日清康熙巡游至此,赐额“狮林寺”,后清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额匾。清乾隆三十六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已倾圯,唯假山依旧。 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狮子林的假山,通过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兽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达到渲染佛教气氛之目的。狮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 园东部叠山以“趣”为胜,全部用湖石堆砌,并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进行抽象与夸张,构成石峰林立,出入奇巧的“假山王国”。山体分上、中、下三层,有山洞二十一个,曲径九条。崖壑曲折,峰回路转,游人行至其间,如入迷宫,妙趣横生。山顶石峰有“含晖”、“吐丹”、“玉立”、“昂霄”、“狮子”诸峰,各具神态,千奇百怪,令人联想翩翩。山上古柏、古松枝干苍劲,更添山林野趣。此假山西侧设狭长水涧,将山体分成两部分。跨涧而造修竹阁,阁处模仿天然石壁溶洞形状,把假山连成一体,手法别具匠心。园林西部和南部山体则有瀑布、旱涧道、石磴道等,与建筑、墙体和水面自然结合,配以广玉兰、银在、香樟和竹子等植物,构成一幅天然图画。 狮子林园内假山湖石酷似狮子者甚多,据说共有造型各异的狮子五百多只,而这些假石正是闻名中外的太湖石。太湖石因主要产于太湖西山、宜兴一带而得名,是中国传统四大赏石之一,最能体现传统赏石瘦、绉、漏、透的标准,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故又称文人石,也为历代帝王将相、士大夫文人独霸藏玩,被列为贡品石。苏州园林的清、幽、淡、雅,诗情画意,太湖石功不可没。 狮子林还是清乾隆皇帝情有独钟的地方,1703年康熙南巡、狮子林赐额“狮林寺”后,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匾额。乾隆还下令在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内仿建了两座狮子林。 狮子林的主要景点 燕誉堂堂名出自《诗经·小雅·车舝》“式燕且誉,好而无射”,意为燕而娱乐、始终不已之意。燕誉堂为全园主厅,原是园主宴客所用。此厅是苏州园林中较为有名的鸳鸯厅。梁上站三位神仙一位小童,有吉星高照的意思。 花篮厅面水而筑,前有平台。厅南14扇落地长窗,刻有唐诗各一首,厅北6扇长窗均刻有山水人物故事。厅内步柱不落地,柱端雕刻成花篮形状及梅、兰、竹、菊。厅中间设屏门4扇,南刻松寿图,北雕王同愈撰汉代仲长统《乐志论》 石舫,又称旱船,人称“不系舟”。位于狮子林水池西北,建于民国初年,系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园主所建。石舫中、后舱均为两层,四周安有86扇镶嵌彩色玻璃的和合窗。舫身四面皆在水中,船首有小石板桥与池岸相通,犹如跳板。船身、梁柱、屋顶为石构,门窗、挂落、装修为木制。前舱耸起,屋顶呈弧形曲面,中船低平,屋顶为平台,屋舱上下二屋,有楼梯相通。其制作精巧,造型逼真,细部花饰已带有一些西洋风味。 卧云室为僧人休居的禅房。它呈凸字形,两层,上、下各6只戗角飞翘,造型奇特,苏州园林中独此一“室”。楼阁周围空间极狭,似在石壁重重的山坳中。“卧云”出自元好问诗句“何时卧云身,因节遂疏懒”。 问梅阁名字出自禅宗公案,是西部园景的主体建筑。筑于土山之上,阁前遍植梅树,问梅阁周边种有一小片红梅、绿梅,林中铺地也以梅花点缀。重檐巍峨的问梅阁中,悬挂“绮窗春讯”匾额,取自唐代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意。阁内的桌椅都以梅花造型,桌下有精美的梅花雕刻,窗纹、地面都有梅花图案,八扇屏风上的书画也以梅为主题,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指柏轩为两层楼建筑,全名是“揖峰指柏轩”,出处:一是狮子林为现存的唯一一座“禅意”园林,其建筑名称大多与禅宗的公案有关。指柏轩来自“赵州指柏”的典故。另一说源于宋代朱熹的诗句“前揖庐山,一峰独秀”;明代高启的诗句“人来问不应,笑指庭前柏”。指柏轩体态高大,四周围廊,有栏杆围合。轩前古柏数株,为狮子林主景之一。 古五松园,清康熙时狮子林内有五棵参天古松,故狮子林又名五松园。古五松园现为东西向厅堂,“古五松园”匾由苏局仙题。匾额下,吴致木先生作绢质五松联屏一幅。 黄石假山“小赤壁”,修竹阁南有一处黄石假山,因其石色黄而偏红,号称“小赤壁”。小赤壁矗立于山涧深潭边,山体下有一拱形的涵洞。“小赤壁”北端至南端长廊矮墙,南北长约8.6米,东西宽约5米,面积约为43平方米。 南区水假山东起“小赤壁”西端,即御碑亭西侧矮墙至扇亭东墙,沿花园南面走廊,东西约长32米,南北宽约(长廊北面矮墙至池岸边)5.3米,面积约为169.6平方米。南区水假山,峰石有十二生肖之说,但尚能形似的有兔、猪、猴、马等几处。 狮子林的园林特点 造园手法,狮子林虽缀山不高,但洞壑盘旋,嵌空奇绝;虽凿池不深,但回环曲折,层次深奥,飞瀑流泉隐没于花木扶疏之中。狮子林的古建筑大都保留了元代风格,为元代园林代表作。园以叠石取胜,洞壑宛转,怪石林立,水池萦绕。依山傍水有指柏轩、真趣亭、问梅阁、石舫、卧云室诸构。主厅燕誉堂是典型的鸳鸯厅形式;指柏轩,南面面对假山,下面靠近小池,古柏苍劲;见山楼上可以看到群峰;菏花厅雕镂精工;五松园庭院幽雅;湖心亭、暗香疏影楼、扇亭等均各有特色。园内四周长廊萦绕,花墙漏窗变化繁复,名家书法碑帖条石珍品700余方。 堆山与理水,狮子林以假山著称,山占地面积约0.15公顷。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奇峰怪石。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 狮子林的假山,通过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兽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达到渲染佛教气氛之目的。它的山洞作法也不完全是以自然山洞为蓝本,而是采用迷宫式作法,园东部叠山全部用湖石堆砌,并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进行抽象与夸张。山体分上、中、下三层,有山洞二十一个,曲径九条。山顶石峰有“含晖”、“吐丹”、“玉立”、“昂霄”、“狮子”诸峰,各具神态,千奇百怪。山上古柏、古松枝干苍劲。此假山西侧设狭长水涧,将山体分成两部分。跨涧而造修竹阁,阁处模仿天然石壁溶洞形状,把假山连成一体。园林西部和南部山体则有瀑布、旱涧道、石磴道等,与建筑、墙体和水面自然结合,配以广玉兰、银杏、香樟和竹子等植物。 园内水体聚中有分。聚合型的主体水池中心有亭伫立,曲桥连亭。在园西假山深处,山石做悬崖状。一股清泉经湖石三叠,奔泻而下,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引人注目的人造瀑布。园中水景丰富,溪涧泉流,迂回于洞壑峰峦之间,隐约于林木之中,藏尾于山石洞穴。 植物配置,苏州园林的植物配置基调是以落叶树为主,常绿树为辅。用竹类、芭蕉、藤萝和草花作点缀,通过孤植和丛植的手法,选择枝叶扶疏、体态潇洒、色香清雅的花木,按照作画的构图原理进行栽植,使树木不仅成为造景的素材,又是观景的主题。许多树木的种植与园林建筑和诗词匾联、人物典故相呼应,喻情于草木。狮子林的植物配置亦照此理,东部假山区以古柏和白皮松为主,西部和南部山地则以梅、竹、银杏为主。配植色香态俱佳的花木,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不仅增加了林木森郁的气氛。更使山石、建筑、树木溶合一体,而成为真正的“城市山林”。指柏轩前假山上有元代古柏数株,有白皮松五棵,姿态苍劲,皆成画意。暗香疏影楼和问梅阁推窗可见三、五株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尤其问梅阁中桌椅、吊顶都是梅花形,窗纹用冰梅纹,书画内容亦与梅有关,与地上“冰壶”古井共同构成一幅思乡的画卷。更有文天样《梅花诗》:“静虚群动息,身雅一身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借梅咏怀,体现了文天祥正气凛然的高尚情操。山石间有六百年年银杏一株,粗干老木,盘根错节于石隙间,夏日浓荫庇日。秋叶灿若织锦,成为狮子林中一美景。 假山王国,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 元末明初建园时,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纲”的遗物,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假山群以“透、漏、瘦、皱”的太湖石堆叠。假山上有石峰和石笋,石缝间长着古树和松柏。石笋上悬葛垂萝。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山路、21个洞口。在假山顶上,耸立着著名的五峰:居中为狮子峰,东侧为含晖峰,西侧为吐月峰。两侧为立玉、昂霄峰及数十小峰。清代文人朱炳靖钻过假山后写道:“对面石势阻,回头路忽通。如穿几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 出狮子林,后面是拙政园和苏州博物馆。博物馆就免了,先游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是苏州现存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 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建筑物则稀疏错落,共有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赌博将园输给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损而失其真”。此后,徐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后徐氏子孙亦衰落,园渐荒废。 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荒地十余亩为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于崇祯八年(1635)落成,名“归田园居”,中有秫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啸月台、紫藤坞、放眼亭诸胜,荷池广四、五亩,墙外别有家田数亩。园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栈道。 清兵入苏,园为镇将占。当时园主系徐氏第五代后人,不得已在顺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将园廉售于大学士海宁陈之遴。陈得园后重加修葺,备极奢丽。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时钜丽鲜妍,为江南所仅见。但陈长期在京,购园十年后即获罪被谪辽东,客死于谪所,始终未见园中一花一木。康熙元年(1662),拙政园没为官产,被圈封为宁海将军府,次第为王、严两镇将所有。康熙三年(1664)又改为安姓兵备道的行馆,未有改作。 据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潜作的《兰雪堂图记》,当时园中崇楼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兽,与已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中部适成对照。直至道光年间,王氏子孙尚居其地,但已渐荒圮,大部变为菜畦草地。 在此以前,园主虽屡有变动,但大都仍拙政园之旧。至王永宁则大兴土木,易置丘壑,园的面貌与文徵明图记中所述已大不相同(钱泳《履园丛话》、徐乾学《憺园集》)。园内建斑竹厅、娘娘厅,为三桂女婿居处。又有楠木厅,列柱百余,石础径三、四尺,高齐人腰,柱础所刻皆升龙,又有白玉龙凤鼓墩,穷极侈丽。王常在园内举行盛宴,令家姬演剧,时人有“素娥几队出银屏”、“十斛珍珠满地倾”之句。后王永宁因吴三桂举兵反清,惧而先死,家产籍没,雕龙柱础及楠木柱石等尽输京师。陈其年曾有诗云:“此地多年没县官,我因官去暂盘桓。堆来马矢齐妆阁,学得驴鸣倚画阑”。可见园的破败景象。至康熙十八年(1679),拙政园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参议祖泽深将园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康熙二十二年(1683),苏松常道缺裁。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玄烨南巡曾来此园。同年编成的《长洲县志》中写道:“廿年来数易主,虽增葺壮丽,无复昔时山林雅致矣”。 拙政园自苏松常道署裁撤后,渐散为民居,先由王皋闻、顾璧斗两富室分得,后总戎严公伟亦居于此。乾隆初,园又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两部份。至此,原来浑然一体、统一规划的拙政园,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个园林。中部的复园归蒋棨所有。当时园内荒凉满目,蒋氏经营有年,始复旧观。“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园中藏书万卷,春秋佳日,名流觞咏,极一时之盛,曾有《复园嘉会图》传世。袁枚、赵翼、钱大昕等相继来此,流连赋诗。袁枚有句云:“人生只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书”。但蒋棨殁后,园就逐渐荒落了。 西部花园的书园主人是太史叶士宽,中有拥书阁、读书轩、行书廊、浇书亭诸胜,皆昔年废地,由叶氏新筑。拥书阁有十景,士宽之子树藩曾与其甥武进赵怀玉赋诗记之。书园后归道员沈元振,园中第宅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旋又分属程、赵、汪等姓。 蒋氏拥有复园七十余年之后,终于易主。清嘉庆十四年(1809),刑部郎中海宁查世倓购得此园。其时园中池堙石颓,查氏修缮经年,焕然一新,仍名复园。但为时不久,至嘉庆末年又归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平湖吴璥,其子观察晋德也曾居此,故苏人呼为吴园。春日游人如织,摊贩杂陈。虽然是园仍保持了“水木明瑟旷远,有山泽间趣”的特点,但视旧园仅得三分之一。故道光廿二年(1842)梁章钜挟恽南田图游园印证时,谓园景与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恽图已大不相同。由于吴氏长期在外地做官,疏于管理,逐渐亭台倾圮,池馆萧条。 园南的东部花园第宅,其时归部郎潘师益。潘与其子在内营构瑞棠书屋。 咸丰十年(1860)六月二日(旧历四月十三),太平军进驻苏州。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园并东面的潘子潘爱轩宅、西面的汪硕甫宅合建忠王府,相传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工匠数百人终年不辍,工且未竣,城已破矣”(马如飞《劫余灰录》)。据李鸿章后来给李鹤章的信中所述,“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 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占领苏州后,将忠王府作为自己的江苏巡抚行辕,藩臬司也在其中办公。由善后局付白银三千两给原园主吴氏,以园归公,西面的汪姓房屋仍归汪氏。当时官府还附设医药局于园内,行医施药。过了一年多,有人入游,见园内“事物已颓损十之五”。至同治五年(1866),巡抚衙门迁离拙政园。 同治十年(1871)冬,南皮张之万(光绪中为大学士)任江苏巡抚时,居拙政园原潘宅房屋内。张能书画,经营修治,渐复旧观。有远香堂、兰畹、玉兰院、柳堤、东廊、枇杷坞、水竹居、菜花楼、烟波画舫、芍药坡、月香亭、最宜处诸胜,绘有《吴园图》十二册。后张之万升任浙闽总督,离苏有日,就与右布政使恩赐、管理苏州织造部堂德寿、粮储道英朴、恩竹樵三人(俱满族)商议,倡立会馆,以价银三千、修理费二千汇交藩库。 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拙政园被改为“八旗奉直会馆”,其范围包括园的中部花园及前面的房屋,园仍名拙政。光绪十三年(1887)又曾修葺过一次,“首改园门,拓其旧制,……其他倾者扶,圮者整”,并建澄观楼于池之上。当时园中古树参天,“修廊迤俪,清泉贴地,曲沼绮交,峭石当门,群峰玉立”。这一以水为主、水面阔广、景色自然的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园西部花园的汪姓宅园,于光绪三年(1877)以价银六千五百两售于吴县富商张履谦,易名为“补园”。当时园中亭台只存一、二处,残破不堪,已非昔日景况。经张履谦大加修葺,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胜景,又新建了精致绮丽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 光绪二十年(1894)张获得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石刻碑拓,重摹上石,又得文徵明、沈周遗象,为之建“拜文揖沈之斋”。张氏以巨款经营多年,追求奢丽,部份失去了拙政园疏朗闲适的特点。但张与其孙紫东俱爱好昆曲,所构卅六鸳鸯馆,其顶层结构为“卷棚顶”,音响效果甚佳。昆曲前辈俞振飞常随父“曲圣”粟庐来此园游憩度曲。 2007年5月拙政园正式被批准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拙政园的主要景点 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此处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 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落地长窗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妆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 避雨。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 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宏寺遗物。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 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 缀云峰: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楼舱,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 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又称冬亭。 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松风水阁: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远香堂: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堂名因荷而得。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 海棠春坞:玲珑馆东侧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是海棠春坞。造型别致的书卷式砖额,嵌于院之南墙。院内海棠两株。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与海棠花相呼应。 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 玉兰堂:是一处独立封闭的幽静庭院,玉兰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 笠亭:在扇亭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小亭,称“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 卅六鸳鸯馆 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 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为西花园的主体建筑,南部称“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倒影楼(夜景):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楼以资纪念。倒影如画景色绝佳。 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浮翠阁:为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 塔影亭:在留听阁,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致至。攒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 与谁同坐轩: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 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 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始建于1992年。2007年12月4日,园林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新馆紧邻拙政园,占地面积3205平方米,建筑面积3390平方米,园林博物馆设有序厅、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文化、园林传承等五大展厅,以苏州历代名园为例,向游人展示苏州古典园林的丰厚内涵和艺术魅力。博物馆以造园工具、陈设家具、建筑构建等实物为主要载体展示园林的传统造园工艺,并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 拙政园的园林特点: 以水见长,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庭院错落,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花木为胜,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 游过拙政园,时间才三点挂零,两腿已经是“酸汪汪”的了,去网师园和沧浪亭要经过平江路,平江路先放一放,可以安排夜游。 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整个园林位于湖中央,湖内侧由山石、复廊及亭榭绕围一周。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植有古木,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也是以曲折的复廊相连。山石四周环列建筑,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沧浪亭(此处特指名为沧浪的亭阁)即隐藏在山顶上,亭的结构古雅,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 “明道堂”是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位于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翠玲珑” 馆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前后芭蕉掩映,并植以各类竹20余种,同“翠玲珑”相邻的是五百名贤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印心石屋”位于园中西南处,为一假山石洞。“看山楼”位于山中,与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映衬。 沧浪亭的造园巧于借景,精在休宜,园外借葑溪清流形成水迎客的独特风貌,园内古木参天,山幽林茂,野趣十足。建筑造型别致,环山而造,复廊依山傍水,堂轩简朴无华。园内一百零八个漏窗图案精美生动,无一雷同,为园中一胜。在苏州的古典园林中,沧浪亭以城市山林的风格独树一帜。 沧浪亭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以自然为美。不矫揉造作,不亡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园门北向而开,需跨石桥而进,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绕园往南而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假山以黄石为主,土石相间;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建筑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出沧浪亭,对面就是可园,不去了,抓紧游网师园,已经走了二万多步路,走台阶只会往下跳了。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约公元1770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 网师园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 网师园是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住宅部分共四进,自轿厅、大客厅、撷秀楼、五峰书屋,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 网师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成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乾隆末年园归瞿远村,按原规模修复并增建亭宇,俗称“瞿园”。今“网师园”规模、景物建筑是瞿园遗物,保持着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及中型古典山水园。 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总面积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网师园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 网师园分三部分,境界各异。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网师园按石质分区使用,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西部为内园(风园),占地约1亩。北侧小轩三间,名“殿春簃。轩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轩西侧套室原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子的画室“大风堂”庭院假山,采用周边假山布局,东墙峰洞假山围成弧形花台,松枫参差。南面曲折蜿蜒的花台,穿插峰石,借白粉墙的衬托而富情趣,与“殿春簃”互成对景。花台西南为天然泉水“涵碧泉”。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亭中置巨大的灵壁石。 网师园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宅第规模中等,为苏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大门南向临巷,前有照壁,东西二侧筑墙,跨巷处设辕门,围成门前广场。场南对植盘槐,东西墙置拴马环。大门两边置抱鼓石,饰以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有阀阅3只,正门东侧设便门。西楼小山丛桂轩为网师园主厅,轩的南、西为两个小院,幽曲深闭,桂香满庭。轩北有用黄石叠成的“云岗”。从轩西向北,可至蹈和馆和濯缨水阁。 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由大门门厅至轿厅,东有避弄可通内宅。轿厅之后,大厅崇立,即万卷堂。其前砖细门楼为乾隆间物,雕镂之精,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中同类门楼之冠。其后撷秀楼原为内眷燕集之所。楼后五峰书屋为旧园主藏书处。以上3处的家具陈设,多为清式,尤富丽端庄。屋东北梯云室内黄杨木落地罩上镂刻双面鹊梅图,雕工极精。梯云室北为下房区及后门,1958年~1980年俱从该门出入。 主园在宅第之西,三进厅堂、后院和梯云室都有侧门或廊通往主园,正通道为轿厅西侧小门,楣嵌乾隆时砖额“网师小筑”。入内建筑物较多,组成庭院两区:南面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为居住宴聚用的一区小庭院;北面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等组成以书房为主的庭院一区,居中为池。池北竹外一枝轩原为封闭式斜轩。池东南溪上置石拱桥名引静桥,为苏州园林最小石桥。竹外一枝轩后的天井植翠竹,透过洞门空窗可见百竿摇绿,其后面为集虚斋。 西部为内园,由“潭西渔隐”月洞门(此处亦为何氏辟)入,地1亩余,庭院精巧古雅,花台中盛植芍药名种,西北角院里轩屋名“殿春簃”便得于此。 网师园的主要景点: 殿春簃,“殿春”,即春末。楼阁边小屋称簃,旧为书斋庭院。此处为春末景点,庭中遍植芍药,故名。 琴室,为主人操琴之所,是一处全封闭空间。庭中南面墙壁是气势峥嵘的嵌壁山,相传为清代著名叠山家戈裕良之手笔。室为歇山式半亭,面对青峰,焚一炉香,弹一曲“高山流水”,实为操琴之佳处。 五峰书屋,该屋前后均有庭院,叠以峰峦。门前庭院山有峰,为庐山五老峰之写意。亦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在。 集虚斋,取《庄子·人间世》“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即清除思想上的杂念,让心头澄澈明朗,为修身养性之所,是园主之读书处。 竹外一枝轩,为园中春景景点,取宋代苏轼“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诗意而名。 看松读画轩,此主室为冬景所在。轩南庭中有相传为万卷堂时遗留下的一株古柏,为园中最古、最高的大树,树梢已枯,中侧枝垂挂干上,依然苍翠。另有罗汉松、黑松、白皮松等,多是百年之物。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严冬万木凋零,惟松柏长青,此时观赏,更见精神。用“读画”一语,意即深入体味其神韵。 月到风来亭,亭在园内彩霞池西,六角攒尖型,三面环水,亭心直径3.5米,高5米余,戗角高翘,黛瓦覆盖,青砖宝顶,线条流畅。取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之意,故名。内设“鹅颈靠”,供人坐憩,是临风赏月之佳处。 濯缨水阁,此处为夏日景点。水阁是歇山卷棚式,纤巧空灵,坐南朝北,高架水上,凉爽宜人,可凭栏观荷赏鱼。取名“濯缨水阁”,源于《孟子·离娄》:“……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缨,指官帽帽带。)意为达则濯缨,隐则濯足。 云岗,黄石叠砌的云岗,环山有石径,后山有蹬道可供登高,山上有青枫、玉兰。 引静桥,小桥在彩霞池东南水湾处,呈弓形,石栏、石级、拱洞一应俱全。体态小巧,长2.4米,宽不足1米,三步而逾,故又称之为“三步桥”。桥顶刻有圆形牡丹浮雕,桥身藤萝缠身,是一座地道的袖珍小桥,不愧为佳构之作。 梯云室,梯云之意,取自唐张读《宣室志》中载周生八月中秋以绳为梯,云中取月的故事。此屋前庭院假山,均用云头皴手法堆叠而成。主峰在五峰书屋东山头,倚楼叠成楼房山,可攀登山道而进入楼中。 蹈和馆,蹈和馆名出自“履贞蹈和”一语,取其“和平安吉”之意。室内雅致、幽静,原为园主宴客场所。 撷秀楼,“撷秀”,即收取秀色之意,为住宅的后厅,也称女厅。主要供园主生活起居兼会客之用。 大门,网师园正门前设照墙,大门两旁置抱鼓石,抱鼓石上饰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装有阀阅,大门格局足以显示园主门第高贵。 轿厅 轿厅是旧时宾客、主人停放轿子的地方。上匾“清能早达”,是封建王朝标榜官吏品德、清廉能干、早年发达之意。 万卷堂,大厅是园林建筑的主题,过去为园主办事与接待宾客之处,装修陈设华丽。万卷堂,藏书万卷之堂。 小山丛桂轩,此为秋日景点,取“桂树丛生山之阿”(《楚辞·小山招隐》)之境界。轩南为太湖石庭院山,轩北有黄石主峰云岗,一玲珑,一浑拙,势成幽谷,匝种桂花,秋日竞放,香气蕴郁谷间,久聚不散,“小山则丛桂留人”(庾信《枯树赋》)。 出网师园,回到拙政园附近,苏州大都青年旅舍都在这一带。安排好住宿以后,打算去平江路兜一圈,顺便把晚饭吃了。游平江路已是黄昏时分,这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并至今保持着活力。 平江路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全长1606米,是苏州一条历史攸久的经典水巷。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多年来,不但平江路的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地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平江路算是苏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了,与观前街一巷之隔,但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两个世界。 漫步在平江路上,有许多的石桥,从北端的东北街开始至南边的干将路,总共有17座桥,每一个桥都有着不同的特色,需要慢慢的去感受和发现:苑桥(平江路南端,跨平江河,“传为阖闾苑囿游憩之地”见《吴郡图经续记》)、思婆桥、寿安桥、雪糕桥、积庆桥、青石桥、众安桥、新桥(与众安桥成双桥格局)、朱马交桥(传春秋时初建,宋岳飞贴身待卫马后王横血溅于此)、通利桥、唐家桥、胡厢使桥(仅有的一座拱式古石桥,传纪念胡姓厢使官所建)、保吉利桥、庆林桥、奚家桥、潘家桥、华阳桥。 与平江路垂直相接的是诸多狭小的街巷,悬桥巷﹑狮林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丁香巷、大小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等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可能有着长长的故事。巷子一径是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颇有些曲径通幽的意境。不知高墙内深藏了多少私家花园,园林讲究市园相隔,俗者屏之,然而这也显出了苏州生活的另一面,市井生活与清修别院从来便是互为表里,共为苏州文化空间的魂魄,清雅高远的文人趣味自然提炼了苏州的精神气蕴,而“大隐于市”的美学体味却也需要人间烟火来成全。 平江路这些清末民国的老宅内,许多改为了书场。每每经过书场,听得说书人说中夹唱,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琵琶与三弦声如珠落玉盘。来一杯香茗,就着瓜子茶食,听一会评弹是一种最好的享受。 平江路上没有餐馆,支路上有几家饭店,不过我一个人消费,菜可不好点,算了吧,最后还是在外面的点心店要了二客生煎、一碗大馄饨,花费30元。 当日开支:早餐(光福镇),小笼包、鲜肉大馄饨,19.00元;午餐(苏州市区),莴笋炒蛋、豆瓣炒蘑菇、雪菜粉皮、米饭,23.00元;晚餐(苏州市区),鲜肉生煎、荠菜肉馄饨,30.00元;公园门票:留园(老年半票)22.50元、狮子林(老年半票)15.00元、拙政园(老年半票)35.00元、沧浪亭(老年半票)7.50元、网师园(老年半票)15.00元;住宿(苏州不约而同青年旅舍)35.00元。当日合计支出:202.00元 当日骑行数据:里程(含游览)83.11公里、运动均速9.13、全程均速6.97、全程时间11:55:24。 2021-11-18 星期四 天气:苏州阴到多云 D3.骑行计划:苏州市区-上海杨浦,骑行里程约143公里,游览:甪直古镇、千灯古镇、阳澄湖。 昨晚住的“青年旅舍”,体验非常差,就像在工厂的集体宿舍:乱糟糟、臭烘烘。整个二楼大概有20多个房间,三楼也有10个房间。我住三楼的6人间,房间也不算太小,进门两排床,一排两张、一排一张,都是高低床,中间有一米多的走道,靠窗那边有张简易桌。进门左边有口矮柜,我的背包只能横的放进去,还有半个露在外面。 不管是房间外面的走道上,还是房间里面的走道上,都是拖鞋、鞋子、脏衣服,还有饮料瓶及快餐垃圾,估计房间是无人打理的,桌子上、柜子上堆满了饮料瓶。 不过盥洗池和浴室、厕所还算干净。二楼还有一台滚筒洗衣机。浴室门口有二只电吹风。 旅店的门面是单开间的,一楼进门是个会客区,有沙发、茶几等。再往里就是服务台。服务台旁边挂着门帘,进去就上楼,也就是住宿区了。 房间里的床一翻身就“吱吱扭扭”作响,加上打鼾、放屁,晚上也是余音袅袅。还有周边不知有什么设备,环境里总有一种若隐若现的低频声“嗡嗡”不绝于耳。 办好入住手续后给床单被套“三件套”,青旅的规矩,铺床自己解决的。我“偷了懒”:枕头套了套,床单拉拉开垫在身下,被套盖在身上,然后被絮(有外套)压在被套上。反正我是穿着运动服睡觉的。 早上梳洗完了以后,我蹑手蹑脚地整理好个人用品赶紧“撤”吧,天亮了哪怕待在外面也比憋在里面强。 离开“旅舍”已经6:20,天已经亮了。我看了地图,这里离开苏州的“金鸡湖”不远,去看看“金鸡湖”吧。“金鸡湖”,我还是在看过电视剧《都挺好》后,在看剧评时才了解的。据说“苏明玉”的别墅就在“金鸡湖”旁,也要值好几千个W了。 旅舍往东出小巷就是平江路,左拐往北再右拐往东到了东北街,过外城河就是娄门路。娄门路东接娄江快速路,金鸡湖在娄江路的南面。 路边有煎饼摊,来一副煎饼果子,推着车子边走边吃,吃完也到了金鸡湖边上了。正逢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湖边有二人在垂钓,赶紧拍下剪影,也就二、三分钟的时间,红日就给云彩遮挡了。 传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女儿琼姬在勾践进贡了西施之后便失去了父爱。夫差和西施在苏州城西灵岩山姑苏台,享乐游玩不理政事。琼姬发现勾践别有用心,几次向父亲提出提防勾践。夫差不信,反而听了西施的话,把琼姬赶到苏州城东未名大湖中的一个荒岛上去“面湖思过”。后来,当越国军队兵临姑苏城下,为了保命,夫差准备把女儿作为“礼物”送给勾践请罪求和。琼姬听得知这个消息后,痛不欲生,就跳进湖泊自尽了。传说,人们为了纪念琼姬,便把这个湖泊叫做“琼姬湖”。由于吴语发音中的“琼姬”和“金鸡”的读音相近,因而“琼姬湖”被逐渐称为“金鸡湖”了。 金鸡湖位于苏州老城区东北部、苏州工业园区地域中心部位,南面与独墅湖隔李公堤相望,沿湖岸线大部分在娄葑(斜塘)境域,湖东北部分岸线在唯亭(跨塘)境域,水域面积7.4平方公里。金鸡湖的八大景观是:水幕电影·音乐喷泉、水上摩天轮、水墨长堤·李公堤、湖滨大道·圆融雕塑、月光码头、桃花岛·玲珑岛、春到湖畔、金鸡湖大桥·瀑布。湖正西有苏州地标性建筑“东方之门”(外号:大裤衩子)。 本想沿湖西岸看看,打个卡、拍几张照片,走着走着就走远了,就干脆来个环湖吧。最后就环成了一个倒“欧米伽”。游过金鸡湖,走星湖路直奔阳澄湖。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那锦绣江南鱼米乡……”这是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唱段,我至今仍能唱出这段“郭建光”的唱词。我们就是听“样板戏”长大的一代。 阳澄湖离不开沙家浜,沙家浜也离不开阳澄湖,可惜的是沙家浜离开了阳澄湖。沙家浜镇,也就是沙家浜风景区在常熟,更靠近承昆湖。所以原攻略中环阳澄湖也没有必要了,就在湖边打个卡算了。 说起《沙家浜》,就想起“文革”时代的样板戏。八部样板戏《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白毛女》、《红灯记》、《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有的是歌颂解放战争的人民子弟兵的,如《智取威虎山》;有的是歌颂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战士的,如《奇袭白虎团》;有的是歌颂抗日战争中的地下工作者的,如《红灯记》;有的是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人阶级的,如《海港》;还有的是宣传百姓支持抗战,掩护新四军的,如《沙家浜》;还有的是为女兵唱赞歌的,如《红色娘子军》。戏剧中的人物不是先烈就是英雄,他们一身正气,为国家民族不计个人安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无私奉献,高风亮节,树立了劳动大众的艺术形象。一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的景象。不过文艺需要万紫千红、百花齐放,需要正能量,像某凹、某芳专门迎合外国人,描写见不得人的东西,终究登不得大雅之堂。又说远了。 离开阳澄湖,下一个目标是甪直(lùzhí)古镇。甪直的名字,起源于神兽甪端,它是古镇的守护神,与麒麟相似,头上长有一角,据说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国语言,而且只陪伴明君。它屹立在古镇广场的中央,守护着这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寄托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甪直镇隶属于苏州吴中区,是一座与苏州古城同龄,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水乡文化古镇。这座江南水乡古镇,以水多、桥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著称。古镇现存最完好的清代萧宅,是香港著名演员萧芳芳的祖宅。古镇享有江南“桥都”美称,大大小小的石桥、拱形桥、平桥,它们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到了甪直,实际就等于参观了一个古代桥樑博物馆。 当人们进入古镇,就会感悟到一种舒适感,一种甪直古镇特有的新奇感。镇上河水清清,环境幽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历史景观,鸭沼清风、分署清泉、吴淞雪浪、海芷钟声、浮图夕照、渔莲灯阜、西汇晓市等被先人们概括的“甫里八景”虽然历经历史的磨难,大部分已经被拆除,但仍能找出它们当年的恢宏的风彩。 古镇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兴旺,不过较周庄、同里安静多了,这里没有喧哗。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看看渔船人家,真是别有风韵,情趣无穷。 古镇的保圣寺,创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兴寺庙。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遭毁灭,至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再次重建,但到了元末又再衰颓。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新振兴,当时规模有200多间建筑,时称江南四大寺院之一。今保圣寺山门是按乾隆年间的原貌重修起来的,走进二山门所见的天王殿是按明代原貌所重建,殿内可看到有明代建筑特点的昂嘴门拱结构。 陆龟蒙遗址位于白莲寺遗址西。宅园原有清风亭、光明阁、杞菊畦、双竹堤、桂子轩、斗鸭池、垂虹桥、斗鸭栏等小八景。宋代时,改称陆龟蒙祠(亦称陆公祠,甫里先生祠)。元末,陆龟蒙裔生陆德原,在祠内创办甫里书院。2010年,遗址内有斗鸭池、清风亭、东、西垂虹桥、两只武康石饲鸭槽(唐朝原物)。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1亩,封土高1.2米,墓前有石碑,题“唐贤甫里先生之墓”,还有一块碑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立,题为“唐贤甫里先生鲁望公之墓”。 沈宅位于香花桥东侧,西汇上塘街23号,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是甪直古镇保存较完好的豪华宅第,同盟会会员沈柏寒的老宅故居。 宅院建筑布局具有亦仕亦商、前店后宅、左坊右铺的特点,共五进,建筑面积 1000平方米。 萧宅位于甪直镇中美桥南堍,中市街6号。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建筑,坐西朝东,背园面街,宅侧有条约150米长的备弄,称萧家弄。该宅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甪直古镇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宅。宅院原为镇上杨姓武举人所建,后来售与里中望族萧冰黎,故称萧宅。 万盛米行是叶圣陶小说名篇《多收了三五斗》里描述的一家米行,该文被选进中学语文教科书,万盛米行也随之闻名。其原型是甪直镇南市上塘的万成恒米行。1998年,甪直镇人民政府在南市下塘62号粮站筹建万盛米行,再现民国年间江南米市风貌,并向游人开放。 张陵公园,张陵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起,创建张陵公园,2000年,已初具规模,占地达3.47万平方米,园内绿树成荫,道路纵横。东山山顶建有张陵禅寺,塑有观音、四大金刚、弥勒等佛像,园西建了城隍庙,塑有城隍、关帝、猛将等佛像,便于香客朝拜,也具有一定的民俗观赏价值。公园北部是二十四孝宫。 水多、桥多、是甪直镇的另一个特色。甪直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存41座,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很多有识之士都感慨的说,看了甪直,实际就等于参观了一个古代桥梁的博物馆,其桥梁的密度,远超过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古银杏又是甪直古老的象征之一。这不仅是甪直这个历史文化名镇古老的标志,而且为甪直的景色添彩增辉。目前镇上有银杏树7棵,其中在保圣寺四周有4棵,最大的一棵据今已1300年树龄,高度50米,树身三位男子也围不住,她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仍能挺拔、健壮。著名教学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在甪直执教期间写的《高高的银杏树》一文中,对甪直古银杏的评价是“形象高大,意志坚强,气魄宏伟”,因此叶老先生在临终时关照其亲属要将他的全部骨灰安放在四棵银杏树(甪直保圣寺)的地方,所以现叶老先生的墓就安在甪直,当地政府还专门建了叶圣陶纪念馆,以供人们瞻仰游览。 当人们目睹该镇的古街、古房和深巷时,有领略了甪直古镇的另一种风味。镇上现有主街道9条,街面都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街坊临河而筑,前街后河,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行。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兴旺,游客络绎不绝。不论临街的住宅,还是临河的民房均为黛瓦粉墙、木门木窗、青砖翘脊,大多为明清时代的房子,墙壁上还带有花纹。古镇区有58条巷子,最深的巷子长达150米,里弄内的房屋有3进、5进、6进,最深的为7进。 再是甪直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很富有甪直特色的水乡风格。甪直的农村妇女,她们历来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甪直农村妇女上苏州、去上海特别的显眼,被城里人称之谓“苏州的少数民族”。至今甪直地区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传统特色的民族服装。尤其是该镇西部地区40岁以上的妇女仍很流行,在镇上每天都能看到穿着这些传统服装的妇女上街赶集,这也是水乡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出甪直,取车去千灯,经过一家快餐店,午餐:炸猪排、豆干炒韭芽、香菇豆腐,10.00元。甪直到千灯约14公里。 千灯古镇属昆山市,紧邻青浦的赵屯镇。千灯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故乡,又是昆曲的发源地。千灯原名“千墩”,名出吴越争霸。 千灯古镇的主要景点: 三桥邀月,三桥连袂而筑,分别呈现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东边的小桥叫方泾浜桥,因河名方泾浜而得名,为明代特色;中间横跨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为恒升桥,恒升取步步高升意,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三桥有一美丽的名字,称为“三桥邀月”。 秦峰塔,又称释迦佛塔,位于千灯镇尚书浦西岸,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由里人王束捐宅,僧从义开山,建波若寺,里人王珏捐宅以广寺基,建造此塔。因位于秦柱山之阳,名秦峰塔。至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般若寺改为延福禅院,秦峰塔亦进行重建。 释迦牟尼涅槃像由名贵的缅甸白玉精雕细琢而成。白玉毛料1999年在缅甸发现,历经三年艰苦开采,始现于世。玉料为一块完整一体的纯天然玉料。据玉材的天然造型,经过精心设计,由德纯艺高的工匠历两年时间精工雕成。佛像长8.9米,高2.45米,总宽1.35米,体型比例均确。玉佛全身镶嵌有1500多粒红、蓝、紫晶宝石和翡翠,衣纹和莲花台由24K黄金镏金而成,彩绘部分采用天然石色彩画而成。 2004年10月,玉佛被纳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是世界第一大玉卧佛造像。 顾坚纪念馆,顾坚 (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戏曲家。自号风月散人,昆山千灯人。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元将扩廓帖木儿听说他善歌,屡招皆不就。与当时文人顾德辉、杨维祯、倪元镇等相友善。著有《陶真野集》10卷、《风月散人乐府》8卷,今均已不存。据魏良辅《南词引正》一书载,因其"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顾为昆山腔的创始人之一。 2005年,顾炎武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秦望山为千灯历史的见证。吴寿梦时(公元前585年-561年)海寇经常来骚扰,就在千灯浦西的秦柱山上建烽火楼。“秦柱山高不过二寻(注:古长度一寻等于八尺)广不满一亩的土堆”。屯兵守卫,秦始皇曾登此山的烽火楼祭海,因而秦柱山改名为秦望山。清乾隆十一年挖取该墩泥土建通裕社仓,嗣后民间建房均在此墩取泥。解放前夕已无迹。2003年,恢复旧貌。 少卿苑位于千灯浦东,镇区少卿路之北,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有“中国土建筑金字塔”之称,被列为“中国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明永乐年间疏浚千墩浦,淤泥堆于汶浦阳山。 为纪念浚浦有功的太常寺少卿袁复,命名为少卿山。2002年,为保护文物,在山上植树护土,并在四周栽绿种花,进行环境改造,建成公园。 石板街,南北贯穿古镇,并连接各支路,呈蜈蚣形。全长1.5公里,主干街道长800米,由2072块长条形花岗岩铺设而成。石板下面设有既宽又深的下水道,与古镇各处的河埠、河滩相连通。因此,即使下滂沱大雨,石板街上从不积水,转晴即干。 石板街始建于南宋,明清进一步延伸修缮;民国三年又以重金聘青浦县朱家角筑路名匠王世昌,重新整理修缮。 石板街所用条石均宽50公分,均长2米以内,稳固而耐用,修理替换又很方便。 延福禅寺,梁天监二年由千灯镇人王束舍宅捐建,取名延福禅寺。吴越天福二年(937年)敕赐“波若寺”,宋大中祥符元年复名为延福禅寺。曾做过县主簿的王珏,舍宅扩建寺院,该佛寺规模宏伟,江南民众前来朝拜。 元末寺毁。明洪武年间(1368-1398)又重建起。 万历年间(1573-1619),寺僧瞻月重修法堂、山门。明末寺毁,清寺僧大野密音重建佛殿、经阁。清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作战时,该寺毁于战火,仅存后房数间及和尚数名。解放后和尚转业,后房移属医院。 2003年,重修恢复原貌。 余氏典当是始建于明末清初徽商余氏的老宅,千灯人称它为“典当里”。据载,余氏的祖先余爱山于明代万历年间自安徽休宁县迁来昆山千墩吴家桥开店经商,收入颇丰。 “余氏典当”是由余爱山的第二代传人余尚德于清顺治年间在千灯镇上营建的徽派建筑群。余宅朝东落西,双排两行,建时沿河自东(过街)向西共有7进,现存五进。第一进东为店铺,四开间门面,经营茶杂山货;第一进西四开间为典当铺;第二进是明厅“立三堂”;第三进为大堂楼,走马楼为住宅;第四进为小堂楼。第五进为当库。整个建筑群有一明代大厅、五小厅、六幢楼、双备弄,前后左右构成“亚”字形“走马楼”,大小房屋120多间,千灯人称它“迷楼”。典当三面有高墙,可确保财产安全;后面是“更楼”,可为全镇防盗、防火打“五更”,具有警示功能。 顾炎武故居占地60亩,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故居为整个宅第主体,朝东落西,为五进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 自东而西依次为水墙门、门厅、清厅(轿厅)、明厅(正厅、楠木厅)、住宅楼,北侧有背弄连接灶房、读书楼和后花园。 游过千灯,该打道回府了。走圣祥东路-声荣路-白石公路,进入青浦赵屯。继续沿白石公路,经白鹤镇,转纪鹤公路-赵重公路,到北青公路。沿北青公路-北翟路-长宁路-长寿路-天目路-海宁路-周家嘴路-许昌路,四点挂零到家。 当日开支:早餐(苏州),煎饼,5.00元;午餐(甪直),快餐:炸猪排、豆干炒韭芽、香菇豆腐,10.00元;晚餐(上海),菜饭、咸肉汤,12.00元。当日支出合计:27.00元 当日骑行数据:里程(含游览)136.6公里、运动均速16.85、全程均速14.04、全程时间9:43:41。 旅行小结: 1、骑行里程:139.5+83.1+136.6=359.2公里(含景区内徒步里程)。 2、游览景点,古镇:锦溪、同里、木渎、光福;古园:留园、狮子林、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老街:七里山塘、平江路;金鸡湖、阳澄湖。比原计划少游了周庄古镇,增加了环金鸡湖的内容。 3、费用:201.50+202.00+27.00=430.50元,平均143.5元/天。其中:住宿115.00元、吃饭140.50元、景区门票175.00元。游苏州门票是笔很大的支出,我这里都是半票,还有一些场馆没去。苏州市区(拙政园附近)青旅很多,不计较的话可以省下一些住宿费。 4.骑行(维修)工具:内胎2条、链条油半瓶、补胎工具、尖嘴钳、截链器、内六角扳手、气筒等都随车带着,没使用。 5、衣物:速干运动衣2套(带1套、穿1套)、内裤2条(带1条、穿1条)、袜子2双(带1双、穿1双)、外套1件、雨衣(1套)、手套1付。除雨衣没穿,其他衣物正好。 6、其他物品:折叠饭盒1只、折叠衣架5只、肥皂盒(硫磺皂)1只、晾衣绳、创可贴等备而不用。充电宝、充电线、随身wifi、身份证、现金、毛巾、牙刷牙膏等必备。 7、第二天的运动强度过高,骑行+徒步83公里,其中手机显示走路近3万步。 <完> 杰 2021-11于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