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职一位难求啊!博士毕业后的出路在哪里?

 毛毛虫_Claire 2022-10-24 发布于宁夏

图文编辑:毛毛虫Claire

定时推文:小助理

最近一位即将博士毕业的粉丝给我分享了篇文章,并且表达了自己的求职焦虑:

年龄(将近30岁)

婚姻(单身)

一线博士后VS二线事业单位

这种变量混合在一起,让她倍感纠结,痛苦难熬。

她分享的文章叫:《娜拉要不要出走:一位36岁女教师关于教职、学术、幸福及正确道路的思考》

里面一位36岁的女博士自称“中年娜拉”,经历过博士后退站危机后找教职,却被现实打击的体无完肤,对自我产生怀疑,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追求。

(娜拉是易卜生经典作品《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在经历一场家庭变故之后,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实面目和自己在家中所扮演的“玩偶”角色,最终走出家门,去寻找自己的生活。鲁迅曾做过一场“娜拉走后怎样”的讲演,提醒大家如果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娜拉出走以后“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里面说到了教职难求是因为供需关系,提供学术工作的人数超过了空缺职位的数量。

博士越来越多,但是教职岗位本来就少,一个萝卜一个坑,即使每年的教职位置在增加,但是也填补不了这么多的博士。

也说到,大环境如此艰难,众多博士竞争同一个岗位,你不得不卷起来,否则就是被淘汰。

而为了优中选优,好的高校教职的门槛也是越来越高:年龄不能超限,要有连续海外经历、专业不能太冷门/太热门、“出身”学校要够好、发表记录要漂亮等

同时教职工作存在的坑也并不少,导致作者呼吁

“不要文字游戏!不要合同陷阱!不要虚假承诺!”,

“请让我们明明白白地难,明明白白地咬牙坚持,明明白白地饮恨退出”。

现状也的确如此,教职工作所说的稳定和相对单纯的环境也并不符合实际。

✅ 比如,教职并不是只做科研的稳定工作,现在多数学校还有非升即走的压力。

✅ 比如,有些学校不明确说薪水或者模糊概念,等签订了合同后在待遇上大打折扣,所谓年薪与实际到手相差甚远,在安家费的支付上也会文章,像科研经费,有时候承诺了也很难兑现,打白条甚至要你自己补贴的事情也是有的。

前一阵收到一条私信,这位朋友想详细的确定下最后到手的工资,却被主任说没有大局观。。。。

✅ 当然,还有在教学和科研任务上的考核,有很多学校存在压榨行为,要求你同时兼顾科研和教学可以接受。但是具体考核内容并不合理,其解释权也在学校,对年轻的教职来说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于是,就有网友总结:

“双非稳定有编,但是累死和穷死。985或许有非升即走的压力,挺过去就是艳阳天”。

可为什么教职难求,坑这么多,

还要死磕? 

在2022年发表的一篇关于我国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分析的论文中,博士就业单位里高校以45%的比例位居第一。

所以能看出来,博士毕业进入高校工作往往是第一选择。 

而博士选择教职的原因有二。

✅ 一是路径依赖。


有些博士调侃自己“除了做科研啥也不会,虽然科研也不咋滴,但是至少还会一点儿”。

博士本就是为了培养学术型人才,我们以学术为第一目标,不断精进自己在知识和研究上的专业性,读博然后去高校工作是很自然的选择。

但是路径依赖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被环境影响并不断强化后就轻易走不出去了,我们会忘记除了教职工作自己还有其他选择。

不止一个人说,如果离开学校的话会倍感惶恐,也不知道走到哪里去?

也是,我们每天学习、生活上接触的人就是导师与同辈。

导师是榜样,同辈也以留在高校作为最优选项。

那博士不进高校做研究那做啥呢?

另外,整个社会又都觉得做教职的社会地位高,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圈子如此,我们个人也很少有机会(没有相应的人脉和资源)或有意愿去主动了解其他的工作。

可以说,我们对象牙塔之外的未知的世界产生天然的恐惧,而高校是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有自己可以搭上的圈子,安全感很足,会觉得自己胜算也很大。

当这一选择被不断灌输和强化,其他选择就会被我们忽略,当然会死磕教职。 

(聊城大学2021年人才招聘公告-来源于网络)

✅ 二是学术自由。

很多博士是立志于学术的,是真的喜欢科研,也有天赋,有为科研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 

尽管教职工作待遇并不是很诱人,也有很多博士觉得,钱很重要,但毕竟不是全部,我可以待遇差一点,条件苦一点,只要我能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也是可以接受的。

而教职工作能继续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梦想,这一点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相比之下,其他工作不能满足这一点,或者去了业界在项目选择上会有身不由已的感觉,那么积极性就少了很多。

教职相对于其他工作在做科研这一项上还是比较稳定的,也有明确的成长路径。

还有的人会说,别看教职赚的不多,可是不需要坐班,在时间上相对自由啊!

但是,我真的需要提醒大家:学术自由其实是非常昂贵的!

教职工作,不可能只有科研,其他方面的事项你需要同时兼顾,不可能没有压力和束缚,其需要的智慧和勇气并不少。

那博士生死磕不到教职工作怎么办?

在开头和我发私信的这位女博士特别失落,觉得自己读书这面多年,却一事无成,甚至还耽误了结婚生子。

其实很多博士找不到教职工作,也并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各种原因混杂在一起最后的结果不够如意。 

那如果找不到教职工作,我们何去何从? 

首先,要先以平常心看待不能做教职这件事情。

成功与失败的概率都是一半一半,我们要接受事实,顺其自然,不要陷入与自己的博弈。我们已经尽力而为了,不要苛求事事完美。

只有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归于平静,心态就会放松,就能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所做事情上,去更好的解决问题。

读过博死磕过科研的同学们都知道,“成功不过是偶然,失败才是常态”。

甚至可以说,拿不到教职也不是“失败”,而是离开科研,是一种“选择”。

✅ 其次,找回自信。

再说一次,没有找到教职工作并不是失败,它是你一次努力的尝试。

每一次努力都是值得的,它是你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

不要因为一次尝试的结果和预想的不一样而就自己一直以来的努力。

我每次采集了很久的数据,等坐到电脑前分析时发现白忙活一场,没有一个能用的!

但这个时候我都会安慰自己,啊!我终于避雷了一个方向,赶快止损。

而不是消极的想:为什么又浪费一周的时间?

这样可以帮助我保持自信,毕竟自信是幸福人生的关键呀!

最后,我们常常犯战略上的错误,精通战术却不做战略部署。

我觉得很多读博读研的同学(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啦),其实对自己的人生并没有考虑的很仔细。

觉得读博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自己会读书就一直读下去,那么就可以找到好工作。

但是人生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啊!

博士是一个学位,教职是一份工作,你是一个人。

三者分开来谈,你会发现,其实你最应该必考虑的问题,是你该如何规划并且衡量你的人生。 

其实,即使做了教职也并不是你职业生涯的终点。

之前有个备受争议的新闻:罗林姣,从高校离职去担任街道办主任。

她是中科大物理系的学霸,后面凭着优异的成绩继续去哈佛大学攻读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学成后博士后出站成为了南京大学教师。

罗林姣本想继续科研学术之路,可惜在校期间的科研学术成果并不是很突出,难以有自己想要的成就,不想庸庸碌碌的她经过深思熟虑,做了一件备受争议的事情,选择去深圳成为南山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但所谓,是金子去哪里都会发光,现在她已经是南山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分管自主创新促进科。

当初,社会所有人都觉得她浪费了教育资源,觉得高材生做街道办主任是“大材小用”,而现在她完美了回击了社会的质疑,高学历的科研人才,做创新科技的事情,这当然是人尽其才,罗林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中年娜拉”36岁的女博士最终决定要去努力寻找正确的道路,什么是正确的道路?

在我看来,就是那条能让自己更加幸福的道路。

松浦太郎说,“我们都是为了获得幸福而生存。为他人和自己的幸福而工作、生活。知道自己的幸福为何,也就等于知道了自己在追求着什么生存”。

认清自己,找到人生目标,做好职场规划,然后去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努力和勇气是免费的,继续去某个领域做到极致吧,只有这样,你的人生不做教职也会很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