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60年:看看当年我军指挥系统龙虎榜

 兰州家长 2022-10-24 发布于甘肃

1962年10月至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

文章图片1

1962年10月20日,西藏边防部队从建筑物中抓到印军俘虏。

这次反击作战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于10月20日开始,西藏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东段歼灭入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第七旅和其他印军一部;新疆边防部队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在中国领土上非法设立的37个侵略据点。中国政府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停止边境冲突,重开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建议。但印度政府在当天就予以拒绝,同时继续在边境上调集重兵,再次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发起猛烈进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反击,开始了第二阶段作战。自11月16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西山口、邦迪拉和瓦弄等地区先后击溃各路进犯印军,并拔除其据点16处,一直追击到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附近。经两个阶段反击作战,中国边防部队共歼灭印军两个旅和3个旅的大部,毙、伤、俘准将旅长霍希尔·辛格和达尔维以下官兵8700余人。11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从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

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运筹帷幄

对这次自卫反击作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十分关注,不仅精心运筹谋划,而且亲自指挥。大至作战方向及打、停、进、撤,小到拔点战斗,每个关键环节,都有及时、明确的指示。参与决策指挥的还有,国家主席刘少奇、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和刘伯承、贺龙、徐向前以及罗瑞卿等中央及军委领导。

文章图片2

1962年3月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中央军委部分成员合影

右起:聂荣臻元帅、陈毅元帅、贺龙元帅、刘伯承元帅、罗荣桓元帅、徐向前元帅、罗瑞卿大将。

早在1959年8月25日,印度军队占领了郎久,袭击了马吉敦的中国边防哨所,引发了武装冲突。同年10月,印军愈演愈烈,加重中印边境的武装冲突。事态发展到1962年,印度向中国领土再次进逼。从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我们仍选择了忍让,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印度士兵公然抢夺中国哨兵的枪。我国向印度政府提出最强烈、最严重的抗议。我国边防部队纷纷上书总参和军委,强烈要求进行自卫反击。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把情况一次次报告周总理、毛主席。毛主席说:“不忙,通知部队后撤。”毛泽东又说,“告诉他们再退,暂不还击”。

随后,毛主席在听取总参关于作战部署的汇报时说:“有这个部署,我们就主动了,什么事情都要事先有个要求。”并再次强调:“打第一枪要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至于第一枪打响之后,仗怎么打,放多少枪,打多少炮,我不管,反正打胜就是了。”

为了实现毛主席“务求初战必胜”的指示,杨成武指挥总参、总后及西藏、新疆军区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1962年4月19日,总参谋部向新疆边防部队下达了经中央批准的《加强中印西段边境的边防措施》。4月底,人民解放军新疆部队在中印边界西段恢复巡逻。根据毛泽东、周恩来及老帅的指示,总参拟定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方案。5月30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中印边境军事斗争的具体安排》。7月14日,总参作战部派人专程向西线边防部队传达了毛泽东提出的反蚕食斗争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国边防部队同印度的蚕食政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加强自卫反击作战的组织指挥,根据总参的指示,西藏军区边防部队组成由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主持的中印边界东段指挥部,西藏军区政委谭冠三主持的拉萨基本指挥所;新疆边防部队成立了由南疆军区司令员何家产主持的中印边界西段指挥部。在入侵印军越过朗久河进占克节朗地区后,在中印边界东段,我国边防部队又组成东段东部指挥部(“丁指”),由成都军区第五十四军军长丁盛等负责指挥。

10月8日下午,在中南海颐年堂,毛泽东召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贺龙、聂荣臻、罗瑞卿开会,讨论中印边境冲突问题。这是党中央研究部署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副总参谋长杨成武、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外交部部长助理乔冠华、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雷英夫等参加了这次会议。

同日,总参发出歼灭侵入克节朗的印军的预先号令。10月17日下午1点半,毛泽东召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陈毅、贺龙、聂荣臻、罗瑞卿开会,讨论对印度军队的进攻进行自卫反击问题。当天,中央军委下达《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决定“以西藏军区现已集中的兵力,首先歼灭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并准备连续作战,歼灭可能由达旺来援之敌。”并明确:“关于歼灭克节朗地区之敌的作战,同意西藏军区前指10月16日1时电的部署。”中央军委定下自卫反击的决心,并指示总参作战部“在严密注视东南沿海当面情况的同时,把重点转到中印边境方面来”。接到指示后,总参作战部专门成立了一个由部长王尚荣、副部长雷英夫、边防处处长成学俞及有关参谋人员组成的工作班子,实行昼夜值班,通盘掌管中印边境的战备工作。

文章图片3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在交谈

总参作战部在这场战争中,承担了及时、准确反映情况,适时提出建议,贯彻中央、国务院、军委、总参指示,研究、审查军区作战计划,组织调动部队进行作战准备和实施作战行动等一系列重要使命。还经常派作战部参谋人员及时向军委战略研究小组组长刘伯承元帅和副组长徐向前元帅报告情况,并将他们所作的有关政策、部署、战术、保障等方面的指示,及时转发部队贯彻执行。

对于1962年对印反击战的总指挥,有人认为,是时任军委战略小组组长的刘伯承。刘帅对于这次反击战确实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这在《刘伯承军事文选》里也有记载。但是军委战略小组只是军委的一个战略决策的咨询机构,而不是军令部门。在军委这一层面,是集体决策的。在《刘伯承传》里,对刘伯承在中印冲突时期活动的记述,也只是提到“参与指导”而并不是进行了“具体指挥”。

作战部部还协同总参通信、机要部门保障指挥畅通和部队的协同动作,协同总参军务、动员部门为边防部队及时解决兵员补充方面的问题,协同总参军交部门处理了大量交通运输方面的问题,协同总参装备及总后军械部门及时解决部队的武器装备、弹药等调拨、补充问题,协同总后军需、物资等部门及时为部队运去了急需的各类物资,协同总政有关部门及时处理了部队在干部调配、请功嘉奖、宣传鼓动、安全保卫、群众工作、战俘处理、战场纪律等方面的问题。

文章图片4

西山口作战期间,我军挺进到打陇宗时,当地民众踊跃为我军提供支援和向导

10月20日,印度军队越过克节朗河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大规模武装进攻。三五分钟后,消息传到总参,杨成武立即报告周恩来和毛泽东。毛泽东一声令下,杨成武签发了《关于西段天文点、西犬沟战役作战方案》《关于歼灭入侵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的作战命令》,中国边防部队在东、西两段同时展开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

精干高效的前线指挥机构

这次自卫反击战,以西藏军区为主,前线总指挥为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战前和战中,为便于靠前指挥和统辖相关部队,前线部队先后组建了若干指挥所(部),其中最主要的有5个:

根据5月30日中央军委《关于中印边境军事斗争的具体安排》,新疆军区、西藏军区于6月先后组成新疆军区“康西瓦前线指挥部”“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以加强对新疆、西藏边防部队反蚕食斗争的领导。

6月9日,为加强对中印边界中、西段的统一领导,新疆军区所属南疆军区、陆军第四师派出干部组成康西瓦前线指挥部(简称“康指”),由原五十四军副军长、新任南疆军区司令员何家产担任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南疆军区副司令员王志廉、南疆军区副政委刘发秀、焉耆军分区司令员李双盛、第四师师长郑志文任副司令员,第四师政治委员向新、南疆军区政治部主任黎斌任副政委,郑志文兼参谋长,南疆军区副参谋长安志明代理参谋长,黎斌兼政治部主任。负责中印边境西段防务,统管边防部队步二团、四团、六团、七团、阿里支队、陆军第四师(下辖第十团、一二○炮营、工兵营、高炮营、通信营)、骑兵三团以及从内陆调来配属执行任务的工兵一○九团、一二四团、二七三医院、汽车三十六团(2个营)及兰州军区空军和田指挥部(含山上雷达团)等。8月2日,根据总参指示,康西瓦前线指挥部与南疆军区分编为军一级指挥机构,由新疆军区直接领导。

文章图片5

“康指”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家产(中)在观察地形

1963年,“康指”改称“新疆军区前线指挥部”,(简称“前指”),负责统一指挥和掌握中印边境西段地区的斗争。1964年,根据总参3月18日务寅5号电令,撤销“前指”,其领导机关与南疆军区合并。

根据中央军委《关于中印边境军事斗争的具体安排》指示,中共西藏工委、西藏军区于1962年6月上旬召开紧急战备会议,研究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方案。决定组建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简称西藏军区前指(代号“藏字419部队”),由山南军分区司令员柴洪泉任司令员,江孜军分区政治委员阴法唐任政治委员,副司令员姜松任副司令员,山南军分区参谋长曹宗奎任参谋长,西藏军区政治部青年部部长魏克任政治部主任,西藏军区后勤部战勤处长陈银锁任后勤部长,统一指挥第一五四团、第一五五团、第一五七团和若干保障分队,担任达旺方向的反蚕食斗争;由昌都军分区副政治委员霍光、参谋长赵衍样组成前进指挥所,统一领导呷合方向的反蚕食斗争。6月11日,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在拉萨成立。“藏字419部队”主官为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因此这个西藏军区前指为师级机构。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政治委员阴法唐说:张国华任司令员的新的军区前指组建后,“原来的军区前指及其所属部队,即藏字419部队,就以相当于师的单位投入作战。”这从后来的沿革也可看出:1963年6月,“藏字419部队”代号取消。1965年5月20日,中央军委恢复第五十二师番号,下辖一五四团、第一五五团、第一五六团。其中,五十二师一五四团、一五五团就是原“藏字419部队”第一五四团、第一五五团;而五十二师一五六团则由原“藏字419部队”第一五七团改称。所以,当时的五十二师就是原“藏字419部队”。

文章图片6

藏字419部队集结动员

在自卫反击作战发起之前,为加强东线作战的统一指挥,1962年10月中旬西藏军区又成立了两个指挥所:

西藏军区前线指挥所(简称西藏军区前指)位于错那县的麻麻沟,统一指挥克节朗、达旺方向作战,为全线反击作战的主要方向。其主要成员有: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邓少东、陈明义、赵文进,政治部主任吕义山,副参谋长石伴樵,后勤部副部长于一星。指挥部队先后有:“藏字419部队”(西藏军区前线指挥所成立后,原“西藏军区前指”即专称“藏字419部队”,辖一五四团、一五五团、一五七团)、第十一师(辖三十二、三十三团、高炮营、临时炮兵营)、五十五师(辖一六三团、一六四团、一六五团、高炮营、工兵营),炮兵第三○六团、炮兵第三○八团、炮兵第五四○团、工兵第一三六团、铁道兵第二十四团、第一三○师高炮营、第一三四师高炮营等。

步兵第五十五师为兰州军区建制,临时抽调从西宁赶赴西藏前线,五十五师一六四团被列为西藏军区预备队。该团是11月16日下午最后一个到达作战指定位置的建制团。对一六四团的到来,中印边界反击战东段总指挥张国华大笑道:“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有8个步兵团,加上炮兵、工兵、铁道兵一共13个团,一副牌凑齐了,下一步该和考尔摊牌了。”

文章图片7

张国华的前线指挥所旧址。这个指挥部离前沿阵地15公里

西藏军区基本指挥所(简称西藏军区基指)位于拉萨市,负责指挥东线辅助作战方向反击作战,以策应主要方向作战。其主要成员有:西藏军区政委谭冠三、参谋长王亢、政治部副主任白健。指挥山南军分区前指(辖边防一团、二团、三团),林芝军分区前指(辖米林独立营、墨脱独立营、分区独立营),昌都军分区前指(辖步兵一五三团加强营、分区独立营),步兵一五三团,步兵一三四师混合炮兵营,步兵一三五师高炮营。

文章图片8

周恩来总理任命谭冠三为西藏军区政治委员任命书

为准备第二阶段作战,成都军区命令五十四军调派1个师前往达旺,归张国华指挥,参加西山口方向作战。五十四军军长丁盛要求派一三五师进藏参战:因为一三五师抗美援朝回国后,一直是战备值班师,齐装满员,随时可以调动;而一三○师正在驻地搞农业生产,高度分散,集中起来需要时间。但成都军区决定派一三○师:因为一三○师从1959年3月去西藏剿匪,在西藏驻防3年,1962年2月才回到雅安,对西藏的气候、地形、民情相对熟悉。这样,分散在几十个生产点的一三○师从10月19日开始,边集中、边车运、边动员、边领取装备,从四川雅安等地出发,沿川藏公路紧急开往西藏。就在一三○师开赴西藏途中,总参得到情报,印军要大举进攻瓦弄地区。10月28日中午,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直接打电话给丁盛,要求组织五十四军前线指挥所立即赴藏参战,统一指挥一三○师和西藏边防部队,负责瓦弄方向作战。接电话6个小时后,丁盛和副军长韦统泰、副政委钟池、政治部主任蓝亦农、副参谋长霍烈昆以及作战、通讯等部门人员组成的五十四军前进指挥所就乘车出发了。10月29日,已经行进到西藏扎木的一三○师接到命令,立即调头向瓦弄方向开进。11月6日,五十四军前进指挥所进抵西藏察隅,立即落实各项作战准备工作。五十四军前进指挥所,即东段东部指挥部(亦称“丁盛指挥所”,简称“丁指”),统一指挥陆军第一三○师(辖步兵三八八团、三八九团、三九○团、工兵营)、第一三四师混合炮兵营、第一三五师高炮营,昌都军分区前指所辖步兵第一五三团、军分区独立营,以及其他加强部队在瓦弄地区的反击作战行动。“丁指”主要成员有:五十四军军长丁盛任司令员兼政委,五十四军副军长韦统泰、昌都军分区司令员郄晋武任丁指副司令员,五十四军副政委钟池、昌都分工委书记兼昌都军分区第一政委苗丕一任丁指副政委,韦统泰兼任丁指参谋长,五十四军政治部主任蓝亦农任丁指政治部主任,五十四军副参谋长霍烈坤、昌都军分区参谋长赵衍祥任丁指副参谋长,昌都军分区副司令员岳宗任丁指后勤部部长。

文章图片9

丁盛(前排左一)和“丁指”成员

总之,这次自卫反击战的决策指挥是:军委抓总,研究制定方针策略;总参负责作战指挥,并协调各有关部门;西藏军区统一指挥作战行动;新疆军区、成都军区配合西藏军区,新疆军区同时负责西线作战指挥;各指挥所负责各自方向作战任务。形成军委—总参—前指—部队的指挥链。

文章图片10

我军俘虏大批印军官兵并缴获火炮等武器装备

1962年10月15日在西藏军区前线指挥所战前作战会议上,张国华司令员信心百倍地说:“同志们,这次战役的总指挥是毛泽东主席!总指挥部里,有我们的刘伯承元帅、徐向前元帅、聂荣臻元帅等著名将帅,亲自为我们作出了周密的判断和精确的战役布署!有中央军委的指挥,有全国人民、特别是西藏人民的支援;有在坐的各位将领;有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广大指战员,我们一定能打败印度的'王牌’军!一定能打出我们的国威、军威!一定能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世界屋脊。”

热烈的掌声响震前线指挥所,响震山林!

文章图片11

1962年10月中旬,(右起)张国华、邓少东、石伴樵在前线指挥所研究作战方案。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我军指挥系统龙虎榜

中央军委

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林彪元帅、贺龙元帅、聂荣臻元帅

常委:朱德元帅、刘伯承元帅、陈毅元帅、邓小平、罗荣桓元帅、徐向前元帅、叶剑英元帅、罗瑞卿大将

委员:粟裕大将、肖劲光海军大将、王树声大将、许光达大将、肖华上将、刘亚楼空军上将

秘书长:罗瑞卿大将

副秘书长:苏振华海军上将、肖向荣中将

军委办公会议成员:罗瑞卿大将、杨成武上将、肖华上将、张爱萍上将、邱会作中将、肖向荣中将

中央军委战略小组

组长:刘伯承元帅

副组长:徐向前元帅

成员:罗瑞卿大将、粟裕大将、肖劲光海军大将、刘亚楼空军上将等

战略小组办公室

主任:杨成武上将

副主任:傅秋涛上将、王尚荣中将、刘少文中将、胥光义少将

文章图片12

刘伯承与徐向前在战略小组例会上

总参谋部

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

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张爱萍上将、张宗逊上将、彭绍辉上将、李天佑上将

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中将

总参情报部部长:刘少文中将

总参三部部长:彭富九少将

总参动员部部长:傅秋涛上将

西藏军区

司令员:张国华中将

第一政治委员:张经武中将(兼)

政治委员:谭冠三中将

副司令员:阿沛·阿旺晋美中将、陈明义少将、邓少东少将、桑颇·才旺仁增少将、赵文进少将、曾雍雅少将

副政治委员:詹化雨少将、王其梅少将、吕义山大校

参谋长:王亢少将

政治部主任:吕义山大校(兼)

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藏字419部队)

司令员:柴洪泉大校

政治委员阴法唐大校

副司令员姜松大校

参谋长曹宗奎上校

政治部主任魏克上校

后勤部长陈银锁中校

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所

司令员兼政委何家产少将

副司令员刘发秀少将、王志廉大校、李双盛上校、郑志文大校

副政委向新上校、黎斌上校

参谋长郑志文大校(兼),代理参谋长安志明上校

政治部主任黎斌上校(兼)。

文章图片13

康指首长在已打下的印军碉堡前合影右起徐国贤(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安志明、黎斌、何家产、李双盛。

西藏军区前线指挥所(简称西藏军区前指)

主要成员: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

副司令员邓少东少将、赵文进少将

政治部主任吕义山大校

副参谋长石伴樵大校

后勤部副部长于一星上校

西藏军区基本指挥所(简称西藏军区基指)

主要成员:

西藏军区政委谭冠三中将

副司令员陈明义少将、副政委詹化雨少将

参谋长王亢少将

政治部副主任白健大校

五十四军前进指挥所(丁盛指挥所,简称“丁指”)

司令员兼政委:丁盛少将

副司令员:韦统泰大校、郄晋武大校

副政委:钟池大校、苗丕一

参谋长:韦统泰大校(兼)

政治部主任:蓝亦农大校

副参谋长:霍烈坤上校、赵衍祥上校

后勤部部长:岳宗上校

文章图片14

瓦弄之战发起前,丁指进行战前部署

最后,再引用一句伟人的话作为结束语。据当年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雷英夫回忆:自卫反击战结束后,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对这场战争作了这样的评价:“我们打这一仗证明了一个道理,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文章图片15

撼山易,撼解放军难!我军指战员欢呼反击作战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