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杀手”豚草的危害与防治 黄冈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 张家亮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原产于北美,隶属于菊科豚草属,中文别名艾叶破布草、美洲艾,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世界性入侵杂草,也是我国环保部首批公布的16种重要入侵物种之一。该杂草于20 世纪 30 年代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随后形成多个扩散中心,迅速向四周扩散,现已分布至我国 21 个省市。豚草之所以被称为“植物杀手”,是因为它的传播能力太强,适应和繁殖能力更强,每株可产高达3-4万粒种子,对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由于其致敏花粉,豚草还危害人类健康,致敏性的花粉能引起诸如鼻炎和哮喘等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在中国因豚草过敏所需要的医疗费用就高达14.5亿元人民币,所以,豚草被认为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入侵物种。 图1:豚草植株及其花序(张家亮拍摄) 2022年初,随着黄冈市林业局和农村农业局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工作的开展,我们团队有幸参与到黄冈市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工作中,豚草是主要目标物种之一。调查发现,在团队发现豚草的地区,路旁、河岸、沟渠边、院落、果园、林间都有它们的踪迹。并且开始侵入大豆、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中,也进入菜地、果园、苗圃,对农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有资料显示,在1m2的玉米地中,只要有30到50株豚草苗,玉米将减产3到4成,当豚草数量增加到50到100株苗时,玉米几乎颗粒无收。 豚草的防治:豚草结实前是消灭它的有效时机。目前,对付这种植物的办法主要有手工或机械拔除,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三种。 采用化学除草剂和人工铲除是豚草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传统的化学和物理防治方法受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化学防治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采用生物防治就成为较有前途的防治措施。这种措施是从原产地引入天敌控制被入侵地的有害植物,即通过“一物降一物”的方式进行防治。生物防治由于具有持久、经济、环境友好等优势,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多种入侵植物的防控。 在中国,豚草生物防治始于 20 世纪 80年代,经过多年研究,确认豚草卷蛾和广聚萤叶甲是较为有效的豚草生防天敌。 图2:广聚萤叶甲成虫和幼虫(张家亮拍摄) 广聚萤叶甲,寡食性豚草天敌,原产北美,偶然机会于1990年已引入日本,2001年在南京首次发现,随后扩散到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福建、浙江,现已普遍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广东、广西。广聚萤叶甲的幼虫和成虫常聚集在植株主茎和分枝顶端叶片上取食叶片和嫩芽,在种群密度较高时,可以吃光豚草叶片,抑制豚草开花结实(图4,图7)。由于其安全、高效、生态适应性强而得到广泛应用。 图3:豚草叶片上聚集的广聚萤叶甲幼虫(张家亮拍摄) 豚草卷蛾是另一种能有效抑制豚草生长的天敌昆虫,是一种以幼虫钻蛀豚草茎秆,且在茎秆内完成幼虫和蛹期发育的重要天敌昆虫。该虫于1987年从澳大利亚引进我国,由于其寄主专一性和生态适应性较强、种群发展速度快和控害能力强等特点,1993年被释放于湖南和辽宁,用以控制豚草,后成功在野外建立种群,并迅速扩散至其他省市。 图4:豚草卷蛾及其豚草危害状(张家亮拍摄) 图5:被天敌昆虫取食后的豚草(张家亮拍摄) 由于空间生态位的差异,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具有较好的互补优势,田间同时释放对杂草的控制效果更加显著。但也有科学家担心引进这些天敌如果出现变异会不会发生新一轮的生物入侵。 在美国有科学家发现利用真菌(白锈菌)防治豚草,可以控制豚草的种群规模,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豚草生命力极强,如果任其泛滥,将会给农林生态系统带来致命打击。因此如何有效防治豚草,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主管部门和科研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