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甲之年忆家史(10)/王生碧

 大盱小仪 2022-10-26 发布于江苏

                花甲之年忆家史(10)

                          王生碧
                  二零零二年四月

       省粮食除夕留校,聚口粮不翼而飞


在仪征师范上学的三年,有几件事最使我忘不了。


一九六零年春节,全校同学都回家过年了。我因家里太穷,回家也是过受罪年,不得吃。因为当时学校规定,假期中学生不得带粮食回家,我如果回家的话,十几天势必要吃家里人的口粮。家里粮食本来就不够吃。所以,我想来想去还是去跟班主任老师讲,请求学校照顾留我下来为学校值班护校。开始校长不肯(同意),说我个子矮,不能干什么活。经班主任仇永喜老师再三说情我被留了下来。


假期留校的学生,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每天除负责打扫卫生外,24小时轮流值班、护校。主要是怕小偷来偷集体和学生宿舍里的东西。


早中晚三顿在食堂吃,比平时还要多打些粥饭,大年三十、初一、初二三天不吃分食制。粥饭尽吃,还有包子什么的。年三十、初一中午、晚上还有好几样菜,有红烧肉、红烧鱼等。


那个时期能吃到几块红烧肉是很难的。就是一般人家有事办酒,都是把红烧肉当个了不起的主菜。有人家在厨房里就事先把切好的肉块分好,并用一小细线一块一块的扣起来。到桌上是一人一块,想多吃是没有的,更没有人说不吃。


记得留校那年,除夕晚上,全体留下来的学生同住在学校的老师、校长,还开了一个小型的联欢晚会,气氛也很热烈。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我们这些留校的学生过节不要想家,安心在校过个愉快的年。


可我人虽坐在会堂里,脑子里却是一刻不停地在想着在家的爸爸妈妈、爹爹奶奶和妹妹他们。心里在思念,要是我们家里够吃多好啊!我不是和其他同学一样回家过年了。这时和家里人在一起多好玩啊!还想到家里人,今晚是不是也能吃到白米饭?生产队里有没有可能杀猪?分一二斤肉回来,过年烧烧吃。


那时农民自己家里不准养猪的。生产队集体猪舍里养几头大小猪,专人负责喂料。有些队里队长包括养猪的社员责任心强,就能养好猪,还可养大的肥猪,社员也可多享受点福利,逢年过节队里集体杀一两头猪,分肉给社员。比较差的生产队,饲养员不负责任、私心重,有的还把饲料偷回家给人吃,那就养不好猪。


我们联盟生产队属后者。从来未杀过猪分肉给社员,我们家也就常年吃不到肉。

当年暑假,我回家时才知道,那年我们一家人春节过得很艰难,父母亲初一那天一大早就出去讨要糕馒,跑了整整一天。


儿子在外过年,可想坏了家里人,特别是母亲。后来听庄上人对我说,那年寒假我未回家过年,我妈妈眼泪哭了有两大碗,整天望着西岗上大路,盼我回来。但她又想想家里当时太穷,回来也难过。她也就只好想想哭哭,哭哭想想。过了年,托范庄的范义涛同学来问个安。那时,乡下没有电话,连寄信也很困难,一封信从大仪寄到仪征要三天才能收到。


如今,人过老了,不知怎么搞得,往日之事,经常浮现在脑海里。特别是这几年,每逢除夕晚上,都要回想起六零年那年我们一家人分两地过春节的情景。有时还忍不住掉几滴眼泪。


在三年苦难时期,家里人再苦再累,母亲他们从不对我说一声,目的就是要我在外安心读书。他们甚至,就是说给我听了也无用,因为我当时还是一个消费者,分文不拿的师范生。


善良的母亲,我每次假期回家都想方设法让我过几天“好日子”,也就是说能不饿肚皮、吃饱一点,特别是给我从家临走时,能让我吃顿饱饭赶路。


六十年代上仪征,全靠两条腿跑。八十多里都是土大路,经马集到卅里墩,还要绕道谢集街道,从捺山之北再弯道高集。早上六点多钟从家出发,到中午十一点左右大概能跑到高集。在高集中街茶炉上花一分钱,买一点开水泡一下从家里带的干饭或面饼之类的东西吃吃,休息一会,再跑。


那时街上人的家里是不烧开水的,每个集镇上都有专门烧开水的店,当前叫茶炉店。店老板就做茶水生意。现在因为有电、煤气了,街上的住户用不着去买开水了。所以,茶炉店也随之关门了。


从老家大王庄出发,通常情况要跑到下午四五点钟才能到仪征师范学校。到了宿舍,那两条腿就像棍子一样,抬不起来,可以说,是累极了。现在人们要走十头八里路,就觉得难跑了,一出门至少要骑个自行车。现在想想,从大巷到仪征大市口整整八十多里路,全靠两条腿一步一步向前移,那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事情。况且有时还饿着肚子,走那崎岖小道。


那时母亲为了我,经常在他们一天只能吃三两的口粮中,一顿抓几颗米存放起来,藏在一个罐子里,留着等我回来时吃。午秋二季,用双手瞒着干部抹一点小麦稻子,然后用小面磨子把小麦磨成面,用两块砖头把稻谷上下一把一把地碾成老糙米,放在家里最难被人发现的地方。

以前农村没有电,农民吃粮食全靠石碾子碾、大磨子磨。因为是“偷来”的粮食,且数量少,也只能暗地里用手工操作而成。


当时农民家里是不准存放粮食的,实际上,也无粮可存,本身就分得很少,不够吃。那些执行极左路线且素质较差的小干部,一发现有人在生产队田里抹粮或摘豆荚什么的,就到社员家里搜,甚至翻箱倒柜地找,一经发现有在队里抹的粮食,不管三七二十一,连同盛装的器具一起拿走,对此农民有理无处讲,有时,还遭到处罚、扣口粮,罚做苦工、晒太阳等。


那时期,社员生活无依靠,吃不饱,不得法,午秋二季,只好到田里抹青摘黄,家家如此,个个弄。也瞒干部不瞒群众,干部捞饱了,就找社员麻烦。


有一年,母亲她们好不容易积聚下来几十斤小麦、十多斤米,指望等我过年回家,过一个安稳年。我母亲便用家里的大黑坛子把这几十斤粮食装起来,用泥封好口,埋在屋地底下,上面还用一些杂草堆上。


过了两天后,不知怎么回事,竟然被人把坛子挖出来将粮食倒走了,急得我母亲大哭了一场,闹得死去活来,事后又得了一场病,差点儿活不过来。

【编后记】
#曾经的仪征县师范学校

1994年1月版《仪征市志》,第二十篇教育,第五章中等专业、职业及高等教育,第一节“中等专业、职业学校”师范教育中记载:


1953年秋,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仪征、六合、江浦3县的初师速成班合并建立仪征县初级师范学校,校址设在十二圩原仪征初师速成班处,设6个班,258名学生分别来自仪征、江浦、六合3县。


1956年上升为中等师范,设7个班,其中中师3个班、学生150名,小学教师轮训班3个班、学生145名,初师速成班1个班、学生32名,生源除江、仪、六3县外,又扩招到扬州(现邗江县)、江都、高邮、宝应、泰州、泰县等地。


1958年校址迁至县城李家花园,并将实验小学作为附属小学。


1958年,仪征师范学校附设小学教师业余函授部,分初级师范函授和中级师范函授两种,当年参加函授的有247人,第二年增加到994人。1962年,函授部随仪征师范学校撤销。


1958年,仪征县中学与仪征师范学校一度合并组成红专人民公社。


1962年执行省政府决定停办仪征师范学校。


从1952年举办师资短训班起到1962年的10年中,共培养出1700多名教师。

1953年的“仪征大事记”中记载:
9月,仪征县初级师范学校成立。1956年改为中级师范学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