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 | 很多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都败在了“我是为你好”

 为什么73 2022-10-28 发布于北京
徐文兵、梁冬 自在睡觉 2022-10-27 19:59发表于四川 

本文选自梁冬徐文兵对话

《上古天真论》04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01
有什么能力,就做什么事

“各从其欲”是什么意思?


道家的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就是“各从其欲”,而不是大家追求某一个共同的欲望

每个人有天赋的不同的身体、不同的气血,有各个发自内心的不同想法。如果顺从其健康状态下的欲望,他就会活得很快乐。你千万别给它压得一肚子邪气、邪火,然后经络又被堵得七拧八拧的,这样就会产生一种病态的欲望,你那会儿去满足它,就错了。

“各从其欲”是有前提的。首先必须“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发自内心的那种欲望,才会“皆得所愿”,即得到满足,这才是最理想的生活。

我们曾在公司里推行过的一个活动:让每一位同事发现自己的优势。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天生就应该做的事情,这和他的能力有关。

比如说:丁俊晖读书不见得行,但人家闭着眼睛打台球都比我练十年打得好。为什么呢?天赋,咱们不承认也不行。

所以“各从其欲”就是说你应该发挥自己的能力,天生就该做这件事情。



02
没有谁是你的私人物品
特别是子女

明明我是为你好,你为什么不接受?


要完成“各从其欲”这个目标,你首先要尊重现有的这种欲望,然后用后天的意识去满足它,这才是最人性的生活。

但是很多父母总把子女当作自己的延伸品,一件私有产品,这是最残忍的。

还有很多人常说“我为你好”,然后把自己的欲望强加给别人,这种“己所欲”或者“己所不欲”,施不施于人都不重要了,关键你站的角度就错了。

你看到的是你的“所欲”,而没有去问问人家想要什么。

我们现在都是意淫,一心想着自己理想的东西,然后强加给别人。人家本来不想要这个东西,很痛苦;你却觉得别人不接受你,也很痛苦。最后搞得大家都很痛苦。

更糟糕的是,你还要问:“你为什么不接受我的心意”?

所以,“各从其欲”,说的你要从你的欲,你也要从别人的“欲”。


03
“欲"是本能的需要
愿”是精神的追求

愿人人都能“皆得所愿”,这个“欲”和“愿”是不一样的。


“欲”字没有心,它是身体的一种本能需要,比如饿了就想吃东西,是本能的身体发出的信号,跟动没动心没关系。

看到美女,多看一眼也是一种欲,孔子就曾说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

另外温饱也是一种欲,“饱”指饮食,“温”是指睡着了觉得冷了,会本能地拉件东西盖下自己,而热了就自然会蹬被子,这是人本能的欲望。我们经常说要满足人的温饱,其实就是满足最基本的欲望。

除了温饱,还有安危,就是趋利避害。碰到危险我们出于本能会找一个安全的地方避身,但是“安”久了以后,就会“思危”,活的时间长了就想追求刺激,追求危险。就像好多人安逸惯了,就去找刺激,去蹦极、去看恐怖片,这也是一种欲。

所以我们说的“七情六欲”的“六欲”就是指六种最基本的欲望、需求。

居安思危也是一种“欲”

“愿”的层次就高了,它字里面含“心”,我们经常说是心愿。“皆得所愿”就是脱离了物质层面,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比如说艺术家追求唯美,所以唱京剧、搞音乐或者皈依宗教,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还有一种“愿”是要“普渡众生”,要“天下为公”,这种“愿”的层次更高,比起“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要更难实现。

老子强调「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按照自己的追求来生活,大家互相不干扰,这其实就是道家追求的理想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写照。

 今日重点:

【各从其欲】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天生就应该做的事情,不应追求相同的欲望。

【己所不欲】很多人常说“我为你好”,然后把自己的欲望强加给别人,搞得大家都很痛苦。

有哪些人经常对你说“我都是为你好”?你会听他的话吗?欢迎评论区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