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三黄泻心汤治“寒证”引发中医教材的思考

 既济堂国医馆 2022-10-28 发布于河北

很多中医科班出身的本科毕业,乃至研究生毕业,临床效果都不太理想,于是很多认为“科班出身中医的都不会看病,认为高手在民间”,特别是经过某些非科班出身的中医“大牛”宣传鼓吹,在这些大牛的粉丝影响之下形成了一种对立的观点,相当多的爱好者看不起在科班出身的中医,认为科班的教材有问题,我多年之前也有这样错误的观点,但是后来在我师父的正确引导下及时纠思想,才避免了在某个中医大牛偏激的学术越陷越深。诚然,刚刚毕业的科班中医可能不会看病,因为中医是经验医学,只有大量实践临床总结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科班的教材是错误的,事实也证明,科班出身的中医因为理论基础扎实,在工作中不断实践总结医术进步还是很快的。

我们先看一个医案:

董某某,男,65岁。200637日初诊。患者自觉臀部、两髋冰冷往外冒凉气,从臀部向下延至大腿后侧也冰冷难忍,右腿为重。睾丸潮湿,阴茎睾丸发凉。四肢发胀,做较强运动则汗出,汗液冰冷,汗后全身发凉。曾多处求医诊治,观前医所用处方均为温阳祛寒、补气升阳方,其中一方附子用30g,黄芪用60g,但毫无效果。舌红赤,苔黄,脉滑大略数。患者自述多年前在黑龙江居住,一年冬天曾在野外雪地工作受寒,认为臀以下冰冷可能与此有关。根据病史脉舌,辨为大青龙汤证,处大青龙汤原方3剂,嘱患者服药后多饮热水并覆被发汗。20063 11日二诊。如法服药后,汗出,臀部下肢冰冷有所减轻,但效果不明显。脉仍滑大略数,舌仍红赤。细细询问,大便不干,但小便发黄,气味浊臭,眼睛干涩,口气秽浊。从火郁阳遏、火郁生寒考虑,改用三黄泻心汤法,处方:黄连8g、黄苓10g 酒大黄5go 3剂。2006314日三诊。服药1剂,痛快地泻大便1次,排出臭秽大便颇多,臀、髖、大腿后部冰冷顿时变温,第二天大便正常,臂部向下温暖,四肢胀消。上方加生栀子10g、黄柏10g6剂。臀以下冰冷告愈。(张文选医案)

此医案出自张文选老师,他是非常正宗的科班出身,1976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中医系,1980年考取同校张学文教授的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5年考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温病学博士研究生,师从孟谢江教授,1987年获博 士学位。1988年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之后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在此期间,曾跟随刘渡舟教授与赵绍琴教授学医。20079月入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任教,20141月转入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任教授。

我们回头再看上面这个医案,以臀部及臀以下冰冷为主诉,绝大多数医生的思维都认为是真寒,故此患者之前看的医生都是用温阳的方法,要补为主,附子用30g,黄芪用60g,但毫无效果,如果按“火X的观点可能认为附子的量还是太少了,要继续加量,用到100克,150克甚至更多,前一些年这样扶阳的观点非常流行,于是很多医者越用越偏激,甚至出现了以敢大剂用附子为荣,我平时也见到不少这样被治坏的病例,后期补救很难,很难!

这个医案的治疗方法其实在中医教科书《中医基础理论》就有了,《中医基础理论》将治则分为正治和反治,现在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正治与反治,是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从逆关系而言,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正治,指采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治则。由于采用方药或措施的性质与证候的性质相逆,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

1.寒者热之

寒者热之即以热治寒,指用温热方药或具有温热功效的措施治疗寒性病证的治法。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方药等。……

反治,指顺从病证的某些表象而治的治则。由于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病证中某些表象相同,故又称为“从治”……

2.寒因寒用

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凉方药或具有寒凉功效的措施来治疗表象为寒的治法。适用于里热炽盛,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如热厥证,由于里热盛极,阳气郁阻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起温煦作用,并格阴于外而见手足厥冷,脉沉伏之假寒之象;但细究之,患者手足虽冷,但胸腹灼热而欲掀衣揭被,或见恶热,烦渴饮冷,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等里真热的征象。此为阳热内盛,深伏于里所致,外在寒象是假,里热盛极才是病之本质,故须用寒凉药清其里热。

上面教科书的内容比较枯燥,从上面医案来看,大部分医生都是采用正治的方法,看到寒证就用温补的方法,但张老师在二诊的时候发现患者小便发黄,气味浊臭,眼睛干涩,口气秽浊。从火郁阳遏、火郁生寒考虑,改用三黄泻心汤法。用三黄泻心汤“反治的思路一共吃药9剂多年的顽疾终得除。中医治病讲的是巧劲,不能因为看到寒象就不停地增加热药,张老师使用三黄泻心汤的药量也很小,大黄只用了5克,其它的药物只用了10克。中医治病如开锁,只要用对了钥匙轻轻一拧就开了。

中医之所以,倡导的就是不可偏激思想,一味地攻击科班中医或是看轻民间中医都有失“中的思想。中医教科书是前人从大量经典古籍总结出来的,我建议大家定期温习一下,说不定有些长期困扰的问题在书中一下找到答案了,当然如果一看书就发困,自学能力比较差的就找一个医术层次比较高的老师指引一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