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族语言文字、水族水语及口传文化的传承

 A松毛岭634高地 2022-10-30 发布于山东

●水族语言文字

一、水语

水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水语是壮侗语族中声韵母较多的一个语种,一般声母有71个,韵母有55个,这一点是水语和其他壮侗语特别是和壮语、布依语不同之处。水语是一种有声调的单音节语言,音节的组成跟汉语、藏语、壮语、苗语等基本一致,句子的格式也和汉语相仿,所以,学者们一直把水语列在汉藏语系之内,隶属壮侗语族。

壮侗语族诸语言中,水语跟侗语、毛南语、仫佬语的关系更近一些,构成一个小的语组,壮语与布依语、傣语又是一个语组,黎语跟壮傣语、侗水语都有一定的差异,是另一个语组,三个语组都由原始侗台语发展而来。

水语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县、独山市郊、都匀市郊还有榕江、从江、黎平、剑河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的南丹、宜山、融水等县也有少量分布。各地水语,表现在语音方面存在稍许差异,词汇也有一些不同。水语内部可以分为三个土语区,即三洞土语、阳安土语和潘洞土语,分别持三种土语的人经过一定时间后,可以自由交流,但由于语音方面差别较大,有时理解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洞土语: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范围包括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周覃、恒丰、廷牌、水龙、塘州、中和、大河、上江、坝街、甲雄、羊福、打鱼、拉揽、尧麓、九阡、普安等地,荔波县全境水家村寨,独山县塘立、羊场、水岩等地,榕江、从江、雷山、丹寨、福泉等县的水族村寨,广西北部地区的水族村寨等。土语内部各地的语音也还有一定差异。

阳安土语:包括三都水族自治县阳安、阳洛、板良,独山县的林桥、董渺??带的水语。

潘洞土语:分布在都匀市的潘洞和独山县翁台。

三个土语区的水语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例如声母,三洞土语最复杂,阳安土语与潘洞土语都要简单一些。各土语区词汇也有一些差别,例如“他”,三洞土语是“man1”,阳安土语是“mo6” ;“盐”,三洞土语是“dwa1”,阳安土语说“pa: u2”;“石头”,三洞土语说“tin2”,潘洞土语说“pja1”;“白”三洞土语说“pa:k8”,潘洞土语说“dua3”等。语法上也有稍许不同,三洞土语形容词后面可以加一定的后缀,表示程度加深,而潘洞土语则不用这种方式。

水语是水族人民的母语,在水族聚居地区,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喜庆节日、赶场互市,都使用本民族语言,懂汉语说汉语的人只是少数。在杂居区或城镇附近,会汉语的人就比较多了,这些人虽然对外说汉语,但在家里或和本族人交谈时,仍然使用水语。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迅速普及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无论聚居区还是杂居区,兼通汉语的人已越来越多。有些在城镇出生的水族青年,从小上汉族学校,说汉语,学汉字,接触本民族语言的机会极少,所以只会说汉语。倒是在农村,除了有些老年妇女一向很少外出,没有机会跟汉族或其他民族接触,只会水语,至于一般成年男性,由于交际的需要,差不多都能说水、汉两种语言,在一些杂居区,有人甚至会三四种民族语。尽管如此,在三都、荔波、独山等水族聚居地区,水语仍是本民族间主要的交际语言。

水语的语音方面比起壮侗语族的其他几种语言来都要复杂得多。声母方面,水语有鼻音m、n、ŋ、,并分单纯的、清化的和前喉塞的,浊塞音声母b、d 有纯浊的和前紧喉的,软腭后清塞音有k 和q,浊擦音有v、z、j、γ、,而v、j、γ、a 分单纯的和前紧喉的,加上腭化和唇化,全部声母多达71个。韵母系统也不简单,单元音韵母6个,其中a 元音带韵尾时分长短,韵尾与壮语、傣语、侗语、黎语等相仿,有-i、-u、-m、-n、-ŋ、-p、-t、-k 8个,全部韵母55个。声调有舒声调6个,促声调2~4个,也跟同系统诸语言一样。水语声母系统比较复杂,可能是因为保存了一些早期的语音现象,所以水语的音韵系统对于壮侗语族语音史的比较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词的形式以单音节为主,特别是基本词汇中最常用的核心词汇多数是单音节的,两个或两个音节以上的词,数量也不少,因为水语里,通过派生和复合方式组成的合成词比比皆是,说水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是指基本词汇中的单纯词说的。

水语的句子格局属于“主语—谓语—宾语”类型,比如“我是水族,你是苗族”“你犁田,我割草”这样的句子,词的次序,水语跟汉语完全相同。但表示修饰关系、领属关系时,水语跟汉语的词序正好相反。例如:“红布”“油菜”,水语分别是“布红”“菜油”;“我家”“你哥哥”,水语说“家我”“哥哥你”。还有指示词、方位词的位置也跟汉语不同,例如:“这本书”“那座山”,水语是“本书这”“座山那” (或“山那”);“家里”“水上”,水语说“里家”“上水”。数量词组合时,次序与汉语同,比如“一个人”“两间屋子”,水语跟汉语的表述格式一样。汉语说“他兄妹俩”时,水语是“俩他兄妹”。另外,水语有表示各种语气的极为丰富的语气词。

最早用汉字记录水族语言的书籍是民国时期的《贵州通志·土司·土民志》:“水家语:天谓门。地谓弟。鸣雷谓拱孖。下雨谓剁大。天晴谓门领。下雪谓剁宜。风大谓炕老。月出谓当捻。日出谓打文务。星谓二门。早晨谓门射。天晚谓门酿。坡高谓古亡。深山谓龙客。大路谓困老。小路谓困底。上坡谓沙枕。下坡谓汇枕。田谓亚。土谓代。岩谓顶。过河谓打一白踅,过水谓打聋,过船谓打蜡。走上前谓摆贯。往后走谓冷摆。房屋谓岩。回家谓排岩。出门谓务怒。请坐谓又洞侮。吃茶谓接假。吃烟谓接盐。吃酒谓接拷。吃饭谓接吼。吃菜谓接麻。肉谓之览。鱼谓孟。水牛谓啯。黄牛谓菠。猪谓暮。马与汉语同。鸡谓介。鸭谓叶。鹅谓晏。茶油谓甲有。盐谓括白。米谓吼咸。禾谓吼忙。谷谓吼兼。柴谓靛。金谓岑。银谓凝。铜谓董。铁谓欠。锡谓才。钱谓甜。一谓夺。二谓牙。三谓寒。四谓替。五谓我。六谓略。七谓盛。八谓办。九谓鸠。十谓手。一百谓夺办。一千谓夺田。一万谓夺饭。十万谓夺山。人头谓平耿。头谓耿。眼睛谓纳。耳谓卡。鼻谓囊。口谓霸。手谓麻。脚谓定大,帽谓暖老。衣谓过。裤谓风。鞋谓作暇。袜谓约。站谓元。跪谓脚。磕头谓脚真耿。男子谓威办。女子谓你白哲。公谓贡。奶谓雅。父谓补。母谓你。兄谓怀。弟谓弩。文官谓翁嗣。大人同汉谓。武官谓翁都办(言打仗官员也)。见官谓洛翁。桌子谓靛。板凳谓当。枪谓重。刀谓米。羊谓发。犬谓麻。大老爷与汉语同。先生与汉语同。营兵谓假并。练勇谓假连”。①

二、水族古文字——水书

水族有目前还在使用的一种独特的古老象形文字,水语叫“le11sui33”,汉语音译为“泐睢”,意为水族的文字或水族的书,通称为水书。水书是水族人民使用的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系统和使用这种文字系统书写的典籍的统称。这种文字系统与远古汉文字金文、甲骨文有着悠久的渊源关系,水书记载的典籍是水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了水族的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民俗、语言等水族文化知识。水书主要靠民间手抄、口口相传至今,数百甚至数千年以来,水书一直由水书先生秘传,为水族民间流传和使用。民间的婚丧嫁娶等重要事务都要参考水书,选定吉年吉月吉日吉时吉方进行。而用汉文和英文及日文等对水书进行记载和研究则是近百余年的事情。流传至今的水书是水族人民悠久、灿烂文化的历史见证,是我国历史上珍贵的文献记录。水书不仅在语言文字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也是具有典籍档案性质的历史文献,是水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特古老的人类文化瑰宝。

水书文字是水族人民用来进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天文历法等信息交流的约定俗成的可见符号系统,是用最原始的图形、实物记事而形成的表意符号。水书文字仍处在文字发展的早期阶段,是用单个图形、实物或若干图形的组合记事,图形本身能表达意义,无须跟语言成分对应。各种类型的文字雏形均属这一表意符号阶段。大多水书文字除作巫术、占卜之用外,并不能记录完整的事件。1983年,吴支贤、石尚昭撰文指出,水书文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古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之一。

水书文字由三类组成:一是图画文字,二是象形文字,三是借用汉文字。

由于水书文字的字形甚古,其来源及初创时间便引起人们的兴趣。关于水书文字之产生,无历史资料可稽,以致目前对水书文字起源的研究也难有定论。

岑家梧先生据水书起源之传说及水书结构的特点提出:“水书制造之时代极为古远”,“至少水书与古代殷人甲骨文之间,当有若干姻缘关系,亦可断言也”。潘朝霖、韦宗林教授从中国文字书法字体发展的角度审视,认为水书文字产生于秦以前,是从中华古文字的母体乃至从殷墟甲骨文字中部分分化出来的一种文字,秦汉以后水族在自己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成为自己体系的文字。贵州省荔波县档案局进行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水书文字与出土的夏代陶器上的符号很相似。由此推断,水书文字的起源可追溯到夏代。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外专家、学者认定水书文字仅500多个,据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最新研究结果,在注录馆藏水书中,又发现了1000多个水书文字,加上异体字,水书文字已达2000多个。因水书文字字数不多,不能作为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的书面工具。其基本用途也就是记载年月日时和方位吉凶,是巫觋使用的一种工具而已。但是,水族原始宗教信仰意识比较浓厚,特别是鬼灵崇拜现象非常突出,言行举止都受到趋吉避凶意识的制约,因此,问卜求吉乃是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于是水书文字便与水族日常生活发生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并在水族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水书文字是一种表意方块字,字数虽不多,但其造字方法丰富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象形

水书文字象形字约有80个,均为写实体,其中以动物形体造字者,可以说就是原始图画。如


(鱼)、


(虫)、


(牛)、


(螺) 等。这类文字均很注重动物的特征,如:龙,着重须之描写;猴,作攀树状;马,着重于鞍之表现;牛,突出角的特点;狗,注重于尾;豹,着重表现尾及斑纹;蜘蛛,注重多足;獭,写其捕鱼之状;鸟,作飞翔之态;鸡之区别于雉在鸡冠突出;燕之头细长而无冠,有别于鸟与鸡;兔,尾向下弯而大耳,示有别于狗……有些字采用简化方法,如虎、豹、牛常以头部代表整体。有些字用植物形态造字,如:


(穗)、


(果)、


(花)、


(瓜) 等。还有的字用物质现象造字,如:


(风)、


(雨)、


(云)、


(泉)、


(火) 等。有的仿用具造字,如


(刀)、


(斧)、


(弓)、


(箭)、


(帚)、


(笔)、


(伞) 等。亦有描摹人体器官为字的,如(脸)、(口)、(耳)、(目) 等。


(二) 指事

用以指明某种意思,多用于方位词,亦有指明现象者,如


(上)、


(下)、


(左)、


(右)、


(破——物品破碎状) 等。


(三) 会意

以两个以上符号或单字合在一起造字,如:


(星——指星光在大地上空闪耀)、


(井——指示井口,并有流水)、


(坑——有土,又见凹凼)、


(屋——屋前有门,并有石阶)。


(四) 假借

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某个同音的词,如


(男、南通用)、


(地、第通用) 等。


(五) 象形、指事与会意结合

如:


(酒,坛子形,坛内盛有酒);


(祖,表示天宇,是最高最大的意思),△ (表示人口,则最高一辈人就是祖);


(父,大字在天字之下,??家有几口人,均在大字之下,故为父)。


水书文字形状奇特,古拙简朴,给人以神秘之感。因其字形部分是汉字的反写或倒写,故又被称为“反书”。例如:“丑”,水书文字写为“


”;“午”,水书文字写为“


”。水族作为一个在历史发展上不算先进的民族,却有古老的文字,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对这种奇特文字的来源及产生的年代,由于缺少史料依据,现在很难断言。但在水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却用丰富的想象力对此做了生动的记述。传说水书文字是陆铎公等六位老人从仙人那里学来的。仙人叫六位老人把水族地方的各种牲畜、飞禽和用具,在沙地上画个图样来看看。仙人边看边点头,过后就根据这些图样造成文字。

水书文字是现今世界上还存活的少有的象形文字系统,是水族精神文化的一个代表。人们对水书文字的认识,起于18世纪中叶,对其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初步认识到深入研究,从纯文字的解读到水书所代表的水族文化底蕴的深度探索,从文字结构到文字来源再到水族族源研究,从水书文字的书写方法到文字的计算机输入和处理,以及电子储存到网络的发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三、水族历法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俗称“水历”。根据民间使用和水书的记载,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水历以农历八月即水稻收割时节为年终,以适种小季作物的农历九月为正月。

水族历法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将六十甲子与二十八宿以金、木、水、火、土相配以纪元。水历仿明历大建、小建划月法,也有大小月之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水历一年四季:春为“盛”(水历五月、六月、七月);夏为“鸦”(水历八月、九月、十月);秋为“熟”(水历十??月、十二月、正月);冬为“ 糯” ( 或称“冻”,水历二月、三月、四月)。水族民间的二十八宿记日法,一宿代表一日,周而复始。二十八宿记日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似乎关系不大,但在每年秋收前,“吃新” (吃新米) 时节,人们就讲究值星的日子了。水族老百姓一般选牛宿日、鸡宿日,忌虎宿日、猪宿日、蛇宿日。人们认为:牛力气大,任劳任怨,牛宿日吃新米预兆家人身强体壮,勤生产;鸡吃得少,鸡宿日吃新米会节约。虎吃得多吃得快,猪又懒又馋,蛇经常挨饿,在虎宿日、猪宿日、蛇宿日吃新米,会导致来年花销多,有了上顿没有下顿,所以要避开这几个日子。水族主要采用地支计时,一天24小时,分12等分。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计时,这跟古代汉族地区用地支计时一致。


水书万年历

四、水族新文字与水语拼音

1956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组织的水语调查组深入水族聚居地区开展调查,写出了《水语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1957年试用拉丁字母创制水族文字符号,编写水语教学课本,但未推广使用。1986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草拟了《水族文字方案》,报县、州人民政府核准推行水族新文字。该方案以三都的三洞土语为标准音,包括字母(26个)、声母(66个)、韵母(54个)、声调(8个)。因这一方案未获批准,未深入推广。水族文字是以水语读音来识读的,水族新文字的试点有利水族文字的推广、识读,但推广力度不够。现水族文字的水语读音多用国际音标注音,特别是近几年来水书的译注工作,主要还是用国际音标出版。国际音标当然具有记录水语的功能,但其书写复杂,并不具备推广的价值。

●水族水语及口传文化的传承

一、水语及口传文化的现状

水族传统文化是水族生产生活的历史遗存,也是水族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在水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强调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绝不能丧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目前的情况是,滋养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正在发生变化,年轻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二十多年前,我们去过卯坡,那里到处是此起彼伏的优美动听的水歌歌声,晚上在家亲历过通宵达旦对歌的场面,而现在会唱水歌的人比较少,甚至有些人用流行歌曲代替水歌来对歌。即使有些会唱的,也是只能唱少数几曲,而以前很多会唱的人一下子能唱十几首水歌都不用休息。李方桂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撰写的《水话研究》里记录了很多水歌,李方桂先生说过去水族人都很会唱歌,所以收集的歌词较多,而现在在水族聚居地区能够用水语唱歌的年轻人已很少了。现在大部分年轻人考不上高中、大学就到外面打工,没有时间系统地学习水族先辈们留下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口传文化已渐渐被人们所淡忘,抢救、保护和弘扬民族语言文化(包括口传文化) 已刻不容缓。

二、《水语拼音方案》对传承口传文化的意义

水语可以说是水族的民族共同语,水语是水族文化的基础,因而水语识字教育的普及,是整个水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根基和保障。

《水语拼音方案》是根据现代水语精心设计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可以较为完整地记录水语的一音一字,深受水族同胞的欢迎。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反思,我们可以知道《水语拼音方案》在记录水语方面的作用,这是用汉字无法做到的,也是汉字和汉语拼音无法替代的。

《水语拼音方案》是准确记录水族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水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其中的水族民歌就是水族人民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是祖国文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可惜因没有准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在民间只是或多或少地用汉字表音进行记录,但汉字的表音功能确实有限,鞭长莫及,即使记录下来,能诵能唱者也寥寥无几。长年累月,如今很多水歌已经失传,这成为水族的一大憾事。水歌的用韵独具特色,是兄弟民族所没有的,虽然有些文人学者潜心翻译,译出来的水歌也都面目全非,水歌的韵味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此,要准确地记录和传承水族民间口传文学和其他文化遗产,非《水语拼音方案》莫属了。如今人们可以采用数字化声像的手段记录这些口传文学作品,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保存手段,应该提倡,毕竟这种保存手段更加方便和容易掌握。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注释和翻译,这种只保留声像的手段,其传承价值也是有限的。如果加上水语注释和汉语注释,甚至外文注释,其传承价值更大。有人担心学习民族文字会加重学生负担,实践表明,恰恰相反,学好民族语言文字(拼音方案) 反而能促进汉语的学习。从《水语拼音方案》看,水语的声、韵、调都很丰富,只要掌握了水语的拼写规则,学习汉语拼音就轻而易举,再学习汉语汉字就容易多了。若学生在学习汉语汉字之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必要的《水语拼音方案》的教育,并且编写适合各年龄段的文化教材,增加阅读广度和深度,不失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目前,已经编写《民族文化进校园读本》,并在水族聚居地区中小学进行教学,采用《水语拼音方案》传授水族文化,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各部门应该给予肯定和帮助。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今后能根据不同读者,编写出不同的教材和读物,以解决教材和读物匮乏问题,满足广大水族和各族读者的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