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氏文化】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赏读苏轼诗《赠刘景文》(文/蔡炯)

 百年yesuo 2022-10-31 发布于江苏
郁氏文化

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

——赏读苏轼诗《赠刘景文》

文/蔡炯

刘景文,名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人,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刘景文任两骑兵马都监,驻杭州,当时苏轼与刘景文常常赋诗饮酒密切往来,友情颇深,苏轼称刘景文为“慷慨奇士”。《赠刘景文》这首诗即作于此时。全诗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全诗大意是:那曾经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塘,现在已经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菊花,也已凋残,虽然蒂有余香,却枝干上没有了完全的叶子,唯有那挺拔的枝干傲霜斗风,依然劲节。一年的好景色你要记取,正是橙子黄了橘树翠绿的秋末初冬时节江南好景象。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初冬之景,作者认为这时“橙黄橘绿”,正是一年最好的景色。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描绘一幅深秋萧瑟的图景,写了凋残的荷花、菊花,这两种分别在夏季、秋季独擅胜场的花,却在初冬不得不凋残,描写它们的衰残,为了突出橙橘的生机勃发,在对比中衬托橙橘岁寒之心。

诗人高明之处还在于用了曲笔,他为了写出荷、菊的凋残,不是简单地写这两种花衰败,而是将笔触伸向荷叶、菊枝。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用枯枝傲霜表现菊花的凋零,菊花凋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以传神的笔触充分表现菊花孤标傲世的品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用了对偶修辞方法,用的流水对,一气呵成,写出两种花的不同之处。
写衰败之景还是为了突出初冬生机勃发的景致,诗人是以荷花、菊花这一夏一秋的花的凋零,说明过时的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蓬勃的初冬景物——橙和橘。至此,诗人告诉人们:一年中最好的风光还是如屈原《橘颂》中写的“青黄杂糅,文章灿兮”的初冬景色。诗中虽然把橙橘并提,但是还是侧重于橘。橘树一直是历代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可以荐嘉宾”,橘树“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坚贞节操,橘树还有吉祥如意的象征意义,橘树堪与傲霜斗雪的松柏相媲美。
全诗借物喻人,融写景、状物、赞人于一体,赞颂好友刘景文高洁的品格与节操。更为可贵的是在许多诗人眼里的初冬景象是萧条冷落的,而在苏轼眼里却是富有生机和诗意,这充分也表现了诗人乐观旷达开朗的胸襟。


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拥有阳光的心态多么重要,面对初冬之景,小说《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看到会全是悲景,树叶飘零,百花凋落,寒风凛冽发出呜咽之声,林黛玉必然会想到自己悲惨遭遇,想到爱情失败的痛苦,想到寄人篱下孤独无依,悲悲戚戚,哭哭啼啼,伤心至极。而在屡遭官场挫折的苏轼眼里,他看到的初冬景色不是凋落的景物,而是生机勃勃的景物,他乐观旷达,心胸开阔,内心充满阳光,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怎么对待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