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分析2:石峁古城的夏文明特征解析,所谓戎狄所造是瞎说

 澴川黄饮冰 2022-10-31 发布于湖北

追踪夏朝 第四篇  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

石峁古城的夏文明特征解析,所谓戎狄所造是瞎说

——兼论禹的文化符号禹蜀纹

作者|黄饮冰

核心内容

一、对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的分析

1、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中间部分与良渚人兽面图的比较

2、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左右还有独特的图案——禹蜀纹

二、青铜器上的兽面纹、良渚文化的人兽面纹、三星堆青铜人头帽子上的回形纹,源头是高庙文化的“獠牙兽面图”,其密码是“吴”

三、为什么把“线条勾勒出的眉眼纹”叫做“禹蜀纹”?

四、石峁古城因支援颛顼与共工争帝而建造,建造的族群西少昊昌意和神农联合族群,具体建造者是具有蜀文化底色的夏后氏之父氏族鲧

1、石峁古城建造的原因

2、石峁古城石雕图案为什么有蜀标记又有有虞氏的图腾?

五、因为这个新发现的石雕,可以证明石峁古城非戎狄所建造

六、补充论证:石峁人是典型的农业族群,其生产方式是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系统

主题词  石峁古城  夏文明  禹蜀纹

正文如下:

2019年元月2日,在微信群收到文行先生(老树昏鸦)传的一张图片。图片来源于1224日光明日报题为《考古中国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文章中报道:

      “皇城台为一处四围包砌石砌护墙的高阜台地,位于内城中部偏西。皇城台台顶的一些大型建筑坐落在一处大型台基上。2018年,从这处大台基南护墙倒塌的墙体石块内,考古队出土了30余件石雕作品,有一些石雕还镶嵌在南护墙墙面上。这些石雕绝大多数是雕刻于石块一面的单面雕刻,有符号、人面、神面、动物、神兽等,有一些画面长度近3米,以中心正脸的神面为中心,两侧对称雕出动物和侧脸人面,体现出成熟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孙周勇说,这些石雕可能来自其他更早的高等级建筑,系'旧物新用’,在修砌大台基时嵌入南护墙。'目前看来,这些石雕与4000多年前石峁先民砌筑石墙时放置玉器、起修建筑时以人头奠基的精神内涵相同,代表了石峁先民对皇城台大台基的精神寄托,赋予皇城台大台基精神力量。

  “考古发掘的种种迹象表明,皇城台是石峁城的最核心区域,已具备早期'宫城’性质,或可称为'王的居所’,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的早期宫城。”

如下图:

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长3

一、对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的分析

1、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中间部分与良渚人兽面图的比较

石峁图案中间部分与良渚人兽面图的比较

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中间部分与良渚人兽面图的比较。一致性在于图案的鼻子、大眼睛、大嘴是一致的。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中间部分可以看作是对良渚人兽面图的继承即对有虞族徽的继承

2、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左右还有独特的图案——禹蜀纹

石峁古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上的石雕图案左右部分。

这种类型的类似眉眼的线勾图案,在良渚“人兽面图”上没有。在良渚文化也找不到类似图案。但是这种图案在三星堆青铜鸟上有,在商周青铜器上有说明这种类型的类似眉眼的线勾图案来自石峁古城,并作为文化图符一直承袭下来

对于这一类的纹,我称之为“禹蜀纹”,这一类纹,与蜀和大禹有关,是图腾化的大禹和蜀文化,也是“禹”字和“蜀”字,因为我一直在说,:“禹”和“蜀”是一回事,在川是蜀、出川为禹,所以大禹和蜀在青铜器上是以“禹蜀纹”而存在。以前统一叫做“饕餮纹”是不对的。这个“禹蜀纹”是大禹和蜀文化的标记。

如下图所示:

三星堆的青铜鸟和商周的青铜器

二、青铜器上的兽面纹、良渚文化的人兽面纹、三星堆青铜人头帽子上的回形纹,源头是高庙文化的“獠牙兽面图”,其密码是“吴”

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大口。兽面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兽面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对于青铜器上的兽面纹,要仔细分析。

三星堆青铜人头

注意人头帽子上的“回”形图案。青铜人帽子上的四个”回”形图案,实际上是四张“大口”,这就是“吞口”。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蜀”。三星堆文明就是蜀文明,蜀文明是夏后氏王族一部南归所建立,所以蜀也是夏,不过是后夏(蜀夏)。(注释1

高庙獠牙兽面图

显著的特征除了獠牙外,就是一张“大口”,“大口”就是“吞口”。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吴”字,也是原始的“虞”。

良渚人兽面图,有虞氏图腾

上面是羽冠人面加一双大手,大手呈现出抓住下面大眼动物的情形。大眼动物就是老虎。老虎的大眼、大鼻子外,显著的就是“大口”,“大口”就是“吞口”。这个我也已经解释了,这个图文就是“虞”,是有虞氏的图腾。

石家河的獠牙人面玉人头

石家河的这个复合型獠牙人面玉人头像,完成是对高庙獠牙兽面纹的继承。

兽面纹,起始于距今7800年的高庙文化的“獠牙兽图”。其文明密码实际就是“大口”,大口代表的就是“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土比高庙“獠牙兽面图”更早的兽面图了。

吴,来自巨型动物撕心裂肺的呐喊?来自神人惊魂摄魄的呼唤?转化成沟通天地与鬼神的神力?在黄发达前,吴好像无处不在!

这张“大口”,在围猎、在巫傩、在祭祀、在战争等中,均起到巨大的作用。这张“大口”是吃也好,是说也罢,都是关乎上古人类命运的大事情。总之,始终不变的是那一张“大口”——吞口。这张“大口”,可以与其他的部件组成复合型图案,如高庙的獠牙兽面图、良渚的人兽面图,也可以简单只有一张大口,如三星堆青铜人帽子上的回字形纹。

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以前叫做饕餮纹。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饕餮是上古传说中的贪吃兽,所以把鼎上的兽面纹就做饕餮纹。但是饕餮的命名本身就是不全面的,因为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并不一定都是饕餮,我们可以把“带大口” 的兽面纹叫做饕餮纹。

兽面纹在二里头文化、夏文化中的青铜器上已有了。西周时代,饕餮纹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学者们在讨论兽面纹的时候,一般都把兽面纹的起源放在良渚文化出土的“人兽面图”上,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该把兽面纹的起源放在高庙的“獠牙兽面纹”上。高庙的“獠牙兽面纹”,是最早的兽面纹。

兽面纹是可以细分的。一张“大口”在饕餮兽的身上,就表现成“贪吃”,形成鼎上的兽面纹,就是饕餮纹;线条勾勒出的眉眼图案,我归纳为“禹蜀纹”。其他的可以依类分类。

三、为什么把“线条勾勒出的眉眼纹”叫做“禹蜀纹”?

认识夏朝,建立夏朝文化标志,必须紧紧把握住大禹。大禹一定会变成某种文化符号在玉器和青铜器上存在。这种大禹浓缩成的文化符号,就是“禹蜀纹”。“禹蜀纹”起源自“蜀”,符号化于“禹”,所以叫做“禹蜀纹”。这个“线条勾勒出的眉眼纹”,实际应该称作“鲧蜀纹”。

在《二里头的大禹标志:“禹”龙、“禹”牌与“禹”字——对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绿松石兽面铜牌的解释》一文中,对于“禹”,我有如下论述:

【什么是“禹”呢?《説文解字》说:禹,蟲也。从厹,象形。就是说“禹”是某种虫的象形。对于“禹”,顾颉刚先生经过考证,认为这个字的字源与龙有一定的关系,但被人夸张成禹是一条龙。这种观点在当时受到史学家柳翼谋等人的指误。但就这一点,我是支持顾颉刚先生的。】

【谈“禹”字,就不得不说“蜀”字,“蜀”也是一条虫。四川有一句话,就做“不出夔门是虫,出了夔门是龙”。联想到黄河之龙门,也有“鲤鱼越过龙门成龙”的说法。】

【对于大禹与蜀的关系,《史记》说过“禹兴于西羌”,但“兴”与“生”显然不是一回事。汉代学者川人杨雄在《蜀王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唐代顾胤在《扩地志》中说:“石纽山在汶川县西七十三里。”,《三家注史记·夏本纪》:括地志云: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似乎大禹出生在四川汶川。按照这个说法,大禹就是蜀人了。所谓西羌,是汉代的说法。西羌是三苗别种,三苗西迁之后才有西羌。大禹的时代没有西羌,只有古夏人。】

【就我的理解,“禹”和“蜀”实际是一个东西,在巴蜀之地则是“蜀”,出夔门就是“禹”,就是龙。】

这个图案是二里头出土物。这个图案就是图文“禹”,我把这个牌称作“禹牌”。符号化的大禹。

这条龙出土自二里头。这是“禹”龙,其头部造型也是图文“禹”。符号化的大禹。

玉圭。这也是一个图文“禹”。玄圭是帝尧因大禹治水成功所赐,是大禹的象征。符号化的大禹。

有人也说大禹实际是青铜器上的某种动物。这个认识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作为事实上奠基夏朝的大禹,实际上才是夏朝的正统性的代表,而夏启不过是夺权而已,所以夏朝的基石在大禹身上。大禹这个人,就一定会成神,成神就会演变成图腾,在夏代及夏代以后的玉器和青铜器上占一定的位置。

以上都是图腾和符号化的大禹图腾化和符号化的大禹,就是一条龙。

以上大禹符号用线条进行勾勒,就是下面两个青铜器上的“线条勾勒眉眼纹”,即“禹蜀纹”:

这是三星堆的青铜鸟和商周的青铜器。其上面的“线条勾勒的眉眼纹”就是“禹蜀纹”:

青铜器上禹蜀纹

我已经说过多次了,从整体性来讲,三星堆文明就是蜀文明。三星堆文明与石家河文明一样,一期文明起源于大约距今4600年前,所以在以前的论述中,我是把三星堆文明一期当做是石家河文明的姊妹文明或附属文明的。距今4300年后,石家河文明和三星堆文明一同衰败,我说过他们是北上去帮助颛顼争帝去了。在夏末商初,石家河文明和三星堆文明几乎同时恢复,我也说过,江汉和三星堆的恢复,与夏朝部分族群南归所致,三星堆文明是夏后氏失去中原政权后,部分夏后氏南归所建立的文明所以是蜀夏文明

四、石峁古城因支援颛顼与共工争帝而建造,建造的族群西少昊昌意和神农联合族群,具体建造者是具有蜀文化底色的夏后氏之父氏族鲧

对于东西两少昊的分工,在距今4500年轩辕黄帝代神农氏为天子的时候,就设立东西大监,监于万国。东少昊是玄嚣,监管上古中国东部;西少昊是昌意,监管上古中国西部。被替代的神农氏,回到老家江汉的石家河,作为黄帝王朝的上宾享受优待。经过黄帝的统一,上古中国诸族统一归属于黄帝系统,宗主是黄帝,无论神农、女娲、炎帝、蚩尤、两昊等。

黄帝死后,这种和平的格局被炎帝系的共工打破。共工霸占了九州的统治权,驱逐黄帝之两昊。历史很隐晦地说是“少昊势衰”,“共工霸九州”。

作为西部传统势力的女娲、神农等传统势力都参与了颛顼与共工争帝的战争。西部联军的主要力量是神农所部的诸氏族,昌意是最高领导氏族。经颛顼再造华夏,上古中国诸族在距今4300年后,统一归属于颛顼系统,颛顼成为黄帝王朝又一代宗主。经帝喾、尧舜禹,天下又形成了大禹宗主。在夏启夺帝位后,基本维持了华夏大一统的局面;到帝太康,上古中国逐渐呈现分裂迹象;到帝相时期,东西两大集团的格局基本形成,西部是夏人,东部是华人(夷人)。

1、石峁古城建造的原因

对于石峁古城,我早就进行了定位。石峁古城的建设的原因跟颛顼与共工争帝的历史事件有关。

距今4400年到4300年是少昊势衰和共工霸九州时期。黄帝后代青阳少昊玄嚣和金天少昊昌意都失去了对中国的领导权,九州被共工占据。

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西少昊昌意流亡到了江汉地区的石家河,东少昊玄嚣带着昌意的儿子颛顼逃回了祖兴地东北。

距今4300年的时候,东北的颛顼和流亡到石家河的西少昊昌意,恢复了元气,开始反攻中原的共工氏族,争夺天下的统治权力。

西少昊昌意率领石家河的神农诸氏族北上,收复上古中国的西部。颛顼从东北南下,收复上古中国的东部,并进击中原。

2、石峁古城石雕图案为什么有蜀标记又有有虞氏的图腾?

西部联军的主要力量,是石家河的神农诸氏族;次要力量,就是处于西部统治地位的逃到石家河的昌意诸氏族。

昌意统领的诸氏族中的一个,就是具有蜀文化底色的夏后氏。夏后氏是来自早期的三星堆文明的一支,具有早期蜀文明特征。夏后氏被分成了父氏族鲧和子氏族禹。鲧是前锋,所以直接就进攻到了陕西的石峁地区,在此建立石峁古城,对外驱逐异族,对内威慑共工氏族,支援颛顼对共工的进攻。禹氏族留守石家河勤王。这个时候建立功勋的是父氏族鲧。石峁古城是鲧建设,所以石峁古城出土的基石石雕图案中有“蜀”文化的标记。

昌意流亡力量中有有虞氏。有虞氏的图腾就是良渚文化出土的“人兽面纹”。 在距今4800年到距今4500年,良渚古国就已经被东部的凤少昊统一在24鸟氏族组成的少昊鸟王国中了;距今4500年,黄帝统一了中国东部和西部,建立了统一的黄帝王朝,这个时期的良渚古国作为黄帝统一下的一个方国存在;黄帝把良渚古国诸氏族迁移出了良渚地区,并分成两部分,一部到山东,被纳入东少昊玄嚣统治系统;一部西迁,被纳入西少昊昌意的统治系统。作为良渚氏族的有虞氏,归属于西少昊昌意。有虞氏跟昌意流亡到石家河。因为有虞氏掌握着巫权,所以作为前锋随鲧一起行动。

这样,在石峁古城的石雕图案上,就既有鲧的蜀文化标记,又有有虞氏的氏徽标记。

五、因为这个新发现的石雕,可以证明石峁古城非戎狄所建造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良渚的“人兽面图”作为良渚文化的主要因素,随着良渚文化融入了上古华夏文明,就已经成为了上古华夏文明因素之一了,蜀文明从开始就是华夏文明的一个子成分,石峁古城新发现的石雕图案,是地道的华夏文明因素,证明石峁古城的确是华夏古城性质。

对于石峁古城,我已经写过多篇文章。石峁古城由夏后氏的父氏族鲧所建立,在尧舜时期大禹曾经主动堕毁该城,公元前2070年后,又派夏启恢复此城。所以我说过石峁古城也曾经是夏启集团的都城。夏启夺取帝位后,第二年居冀。以后夏启别居黄台,大概就是河南的新砦遗址。

对于良渚居民被分成两部分北进和西迁,从西北的齐家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中大量的良渚文化因素存在可以判断出来,这以前就说了。这个时间就在距今4500年,黄帝代神农为天子,黄帝设立东西大监的时候。其实当时所有的族群都是被这样东西划分的,所以很多古老的氏族在东边存在,在西边也存在。如被黄帝收编的蚩尤氏族遗民。

如果对这个不理解,可以想想有扈氏。我说过,九扈是东部族群,现在上海还简称“扈”,但是在陕西就存在一个有扈氏,有扈氏还跟夏启打了一仗。这个有扈氏就来自东部是跟随昌意西迁而来的

黄饮冰201913日星期四。本文原题目《石峁古城建设者的破解又添新证据,所谓戎狄所造是瞎说》。注释1关于“吞口”的解释与关于“眼”和“昌”的解释,是根据现代的西南文化作出的解释,“吞口”是“眼”与“昌”在以后的西南文化中的变异形成,根源还是在高庙文化的“兽面纹”上,从重视“口”到重视“目(眼)”,在昌意时代组成了“昌”,流传到现代,依然显著的是“吞口”和“凸眼”造型,在文字“蜀”之上依然横着“目”。

六、补充论证:石峁人是典型的农业族群,其生产方式是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系统

中国人的世界眼光,是在西方刊物上发论文所必需的。在论文中不扯上西方关系,论文多半不被发表。所以中国的很多研究,都是拿起放大镜来寻找西方因素的东方存在。这样的学术导向,在人类起源与人类文明的研究上普遍存在。

今天谈一谈石峁古城人群的生产方式的问题。这是由于有网友在前一篇文章的留言引起的。

三夏地域分布图

偶像“夏”(大地湾文化二期女神彩陶)

图文“夏”(半坡文化人面鱼纹图)

我在前期文章中论述过,黄土高原在远古被称作大夏。广义的大夏,是秦晋高原,或者是中北高原,阴山山脉以南的广大高原地区,均是上古中国的大夏地区。上古中国中西部,诞生过一个古老的族群,是古夏人族群。在新仙女木事件之后,古夏人族群崛起于大地湾文化区域。在距今8000~6000年,古夏人被分化成三部:中北高原上的大夏(尼夏),西部高原上的西夏(戎夏),东部洪水中的东夏(华夏)。由于中北高原的原居民是大夏人,所以在上古中国中北高原被称作“大夏(地域)”。我也对此说过距今8000~距今6000年,是大洪水大海浸泛滥期。

在大禹治水之前,大夏地区是一个整体,没有由北向南的黄河段。在这个期间,大夏地区的北方以至西方,是湖泊沼泽地带,这个湖泊沼泽地带一直抵达阴山脚下,湖泊沼泽最大的时候,贺兰山处于这个古湖泊中。

狭义的大夏,是指古晋阳地区。晋阳是后取的地名,在尧舜禹时期,晋阳之名称应该是“大夏”。

    在夏鲧于耶元前2300年奉西少昊之命建设石峁城的时期,大夏地区的的地形应该如图所示:

大洪水大海浸之后到龙门未开吕梁未凿黄河未形成晋陕段前大夏地区水情示意图

因为获得淡水的问题,古人大都聚居于湖泊周边或河流台地。在海里不能久留。在冰期,淡水的主要提供者是冰川雪山的融化水。

在神木石峁设立城池,就因为离湖不远。湖不在了(大禹治水后河套古湖就消失了),城也就被废弃了!夏启重建石峁城,大概跟重建西部防线相关。夏鲧建立石峁城,为协助颛顼与共工争帝。如下图所示:

夏鲧助力颛顼虞共工争帝示意图

东少昊不在帝位,原因是黄帝崩,共工霸占了九州的统治权。共工的中原霸主地位,被颛顼终结了。所以我说过,颛顼再造了上古华夏。
    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对石峁古城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最终确认了石峁遗址是一座约400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晚期到早夏时期的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组成。这是一座石头古城,是目前中国以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史前古城遗址。
    在以后的考古中,石峁古城遗址不断给予学术界带来新发现。动植物考古也试图通过研究还原石峁人的生活形态。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的研究:石峁古城的生产业态特点是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系统,以粟黍为主。
    陕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胡松梅在石峁发现了中国目前最早的家马和山羊。她认为石峁的山羊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批山羊,而且产肉兼产奶。家养动物猪、牛、羊的肉量比例占到了整个食用动物群的95%以上,证明石峁人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畜牧和狩猎活动。以上的关于石峁遗址考古信息,来源于《石峁遗址:石破惊天!刷新中华文明认知》的网文(神木新闻,20160829,发表于陕西。微信号:SXSM-NEWS)。
    不过,对于具有世界眼光的考古研究员们来说,他(赵志军)明显留有遗憾,因为他是“信心满满地冲着在这里可以发现小麦的,可是并没有。但是没有发现也是重要成果,而且不代表以后不会发现。”

对于小麦的问题,这篇网文还留有伏笔: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莉研究的是石峁的石器,包括收割工具和加工工具。他们检测到711个淀粉粒,说明他们检测的石器主要是用来收割小麦族植物,可能包括大麦小麦及野生小麦族草类,或狗尾草的茎叶。

对于胡松梅研究员的结论,其实可以进一步分析:既然家养动物猪牛羊的肉量比例占到了整个食用动物群的95%以上,那么在石峁人的生活生计中,家畜养殖业是主要的,狩猎活动是次要的。也就是说,大农业生产才是石峁人的主要生产方式(家畜养殖业也是大农业之类)。石峁人的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与汉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样的,与戎狄及蒙古人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根本不同的。所以综合赵志军研究员和胡松梅研究员的研究,石峁人应该归类于农业族群,而不是游牧族群。

对于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莉的研究,也可以进一步分析:既然这些石器主要是用来收割小麦族植物,可能包括大麦小麦及野生小麦族草类,或狗尾草的茎叶,那么可以说明石峁人已经在开展牧草种植,这就说明石峁的牛羊很可能是圈养的。石峁人种植的牧草,包括大麦小麦等,大麦小麦类牧草的原种当然是野生的大麦小麦,多年种植就逐渐地转化成非野生小麦大麦族植物了!只不过石峁人没有把大麦小麦当作粮食种植,而是当作牧草种植。也就是说,石峁人实际上在牧草种植中,已经把野生小麦大麦培育成了大麦小麦,只是石峁人没有意识到大麦小麦可以作为粮食食用,跟种植粟黍作为粮食一样。那么在未来岁月,石峁人一定会认识到大麦小麦的粮食用途。这个分析,对小麦西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否定。所以具有世界眼光的研究员们,想都不敢象我这样进一步分析。

对于目前处于草原边缘的一系列遗址,如河套地区的,内蒙古大青山南麓的,海岱的,晋中地区的,辽宁牛梁河的、夏家店的,国际学术界都要归属于欧亚草原之列中国学术界也有人在跟风。只是没有办法否定当今的地理分界下的中国草原边缘地带发现的这些遗址的明确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特征。

为什么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在距今8000~距今6000年及以后的较长时间会出现在如今的草原边缘地带呢?这跟高温导致农牧分界线北移有关,也跟大洪水大海浸导致农业族群北进西进有关,当然决定因素是现在的草原边缘地区,在当时适宜于农业族群生产生活。农牧分界线,不是一条死线,而是伴随地球气温环境、降雨环境的变化而移动的。

东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不就变成了北大仓吗?黄饮冰随笔20220817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