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为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各指何意?

 森武 2022-10-31 发布于广西

“明心见性”通俗的讲,就是“开悟”,也就是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这个明白不是理论上的理解,理论上的理解是抽象的,间接的,而“开悟”是具体的,直接的,就和吃东西差不多,前者是没吃到,只是通过别人的描述来想象它的味道,后者则是直接拿来吃,去具体的体验,所以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

明心

“明”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明心”就等于是把心擦亮神秀禅师有首诗说: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勤勤来拂拭,莫使惹尘埃。

“心”就象是镜子,我们平时对外面世界的认知,其实都不是直接的,而是象镜子照物,先把外物投射到心里,形成一个影子,然后再借助这个影子,对外物形成间接的理解

现实中的我们却不会这么想,我们会本能的认为是在直接从“物”上得获取知识,所以尽管我们明知道所获取的知识中经常会有误差,但出现误差的真正原因却不知道是在这里。

其实这个原因仅仅知道是没用的,因为这不是知识的范畴,不是象猜谜语一样,谜底告诉我们问题就解决了,这就象是什么呢?就象是看地图,我们要从A地到B地去,仅仅靠查下地图是没用的,查地图是让我们明白该怎么走,明白了以后还是要行动,这样才能到目的地。

“明心”的道理也是如此,“明心”就好比是把镜子擦亮,要明白映在镜子的只是一个影子,我们要通过这个影子的角度,找到那个真正的实物,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直接的体验,而不是仅得到一些抽象间接的感觉

所以“明心”是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唯物论里也强调否定之否定,要一再的反复修正,“明心”也是如此,要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抛开以往的经验,避开它们的干扰,这样心就能恢复到原初状态,这是我们生命中本有的功能,我们只需要给它创造条件,它自己就能恢复。

见性

“明心”的过程,是先酝酿氛围,或者说是创造条件,然后我们的心就象一杯水一样,里面的杂质自己会沉淀下去,水越来越清,心也越来越明,等到心象纯净水那样一尘不染的时候,它就不再是镜子了,而是象一块透明的玻璃,或者说象我们的眼镜镜片,这时候,“明心”就完成了。

“见性”的过程,就象是通过镜片看东西,这时看到的可不再是影子了,而是那个原本的实物了,这时候整个世界在我们眼里,完全不一样了,“见性”就是见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什么?这同样不是知识范畴,佛言“不可说”,意思就是这个答案和语言文字无关。

既然“不可说”,我们也就不必硬要从语言文字中寻找了,我也不知道,所以即使说,也是照着我心里那个影子说,而别人在理解的时候,又等于把我这个影子投射到自己心里变成另一个影子,这样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总之“明心见性”只是告诉我们一个原则,一个道理,这个世界的真相,不在语文,不在文字,更不在想象,认为做做推理,搞搞分析,这样就能弄懂万物的本质,这只能说是用错了心

正确的做法是,按照古人的指点,先把心的问题解决,让它先明起来,把里面的杂质,也就是以往那些似是而非的经验全部滤去,以前心里有杂质,就象玻璃上蒙了厚厚的一层尘土,变得象镜子一样,无法透过它看到前面的东西,只能看到从后面反射到玻璃上的影子

所以“明心”这个过程其实就象是在擦玻璃,等到玻璃擦干净了,接下来就是“见性”,心里干净了,遮挡我们智慧的杂质没有了,这时万物的本质自然就被我们捕捉到了。道理就是这个道理,说的不一定对,一家之言罢了,希望同道朋友多多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