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宗法相关文学知识

 学思践悟必有成 2022-10-31 发布于甘肃
图片

1.嫡子  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2.宗子  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要继承始祖的爵位,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3.庶子  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4.众子  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正妻所生的嫡长子以外的嫡子和小妻(妾)所生的庶子。

5.亲戚  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少。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

6.六亲  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

7.三党  指父党、母党、妻党,亦称父族、母族、妻族。

8.考妣  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日母、日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如《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9.昭穆  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10.丧服  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11.七庙  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如《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2.太庙  天子的祖庙。如《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13.三纲  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14.五常  (1)指“五伦”。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2)指“五教”。是五种封建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3)指仁、义、礼、智、信。

15.七出  古代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僻、不事舅姑(公婆)、多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反动礼教。

16.三从四德  “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17.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排行,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