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五营头,这类营头流行于同安、厦门以及南洋华人社区之间荷兰莱顿民俗博物馆所藏19世纪末 高延(J. J. M. de Groot)定制于厦门龙海地区手执五营旗的小法用以空间结界镇符的木符与竹符三坛中可供驱使的核心武装力量,就是五营兵马了,在漳州地区也有用到六营。五营指东、南、西、北、中五营,六营则是在五营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外营。 三坛之五营观念,传承于商周时华夏的核心地理观念,以东九夷、南八蛮、西六戎、北五狄、中三秦为各营头名号,并以张、萧、刘、连、李(哪吒)领五营,黑虎玄坛赵元帅领外营。五营也分内营外营,内营驻镇庙中以邓、辛、马、赵、康或者马、岳、康、赵、李为元帅,除此外还有以玄女总领鄞、何、李、纪四位仙姑的女营。结构十分丰富。角美岱洲慈济宫由法师主持的放兵仪式(其上鼓下锣同时敲击的状态也被称为“跳童鼓”)漳州顶田霞正顺祖庙的六营旗 五营旗帜也以五色作为分别,东方甲乙木属绿色,南方丙丁火属红色,西方庚辛金属白色,北方壬癸水属黑色,中央戊己土属黄色。五方、五色、五行在三坛的五营系统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五营在结界时又以五方结界有不同的统领:惠州青将军、山西红都统、广东白都统、北京黑将军、洞中太乙君。并以佛教各方天王为扶界主,充分体现了宋元瑜伽教在民间信仰里的留存。围绕着五营(或称六营)兵马,三坛流传有调兵、放兵、结界、收兵、赏兵、安营等仪式。可见三坛仪式里还保留着旧时的军队团练的活动方式。
五、神将与乩童
漳州地区所用之三十六官将旗厦门莲坂埭头慈济宫所藏之三十六官将造像(辇轿配件)海沧新垵福灵宫清末三十六官将壁画三坛所役使的神将,俗称官将,合三十六天罡之数,所以称为“三十六官将”。不同于道教的三十六天罡或者雷部三十六将,三坛的三十六官将由在地巫祝祖师、瑜伽教神将、雷部神将、东岳地祇神将诸部分组成。 其中在地巫祝有:张、萧、刘、连四位圣者,鄞、何、李、纪四位仙姑,三坛师傅江、黄二位仙官,金孔二位舍人;瑜伽教神将有:虎、马二位伽罗,华光,哪吒太子等;雷部神将有邓、辛、张、陶、庞、刘、苟、毕八位天君;属于东岳的地祇神将的有岳、赵、温、康四位元帅,以及太岁殷元帅;还有捉、缚、枷、锁、吞精、食鬼、移山、塞海等在考校系统里具体执行公务的神将。当然神将的谱系也会因为各地方的传统以及画师的传承而有所区别,像同安地区的三十六官将谱系里就会出现田都元帅,在龙海亦有地方法师渡鬼仙与玄天上帝斗法后被收为官将的地方传说。 明代西班牙人的笔记谟区查抄本(《Boxer Codex》1590)中三使哥形象,这本笔记中所记录当时闽南民间信仰中所流行的神谱,根据里头的音译发音,会比较接近漳音 漳州木版年画中哪吒太子的形象三坛里的童子传统,则印证了《夷坚志》中 “漳泉间人好持秽迹金刚法.治病禳禬.神降则凭童子以言”的神秘传统。乩童在漳州的民间便是称为“童子”,而此用童子预言的方法,则来自唐密中流行的“圆光法”, 《晋书·艺术传·佛图澄》:“﹝澄﹞又令一童子洁斋七日,取麻油合胭脂,躬自研於掌中,举手视童子,粲然有辉。童子惊曰:'有军马甚众,’”据云,此即后来之圆光术。所以童子样式的神明在三坛亦不可缺少,他起到了一个带路传递信息的作用,漳州地区所流行的《神姐歌》便有如此的描述:“行到神姐厝,打门叫圣妈。坛上供奉诸菩萨,中央却是金舍人。”其中的金舍人便是少年童子的形象。 荷兰莱顿民俗博物馆所藏19世纪末汉学家高延(J. J. M. de Groot)从厦门所定制的乩童塑像玉江三元祖庙义武坛开坛乩童化身带着翅膀的邓辛二将军飞上天门(图片来源于网络)三坛里作为神明代言人的乩身是需要收到整个三坛组织的监督的,作为一个仪式所用的灵魂容器,除了作为宫庙主神的代言容器以外,还需要在不同的三坛仪式的需求中,让相应的神明借用他的身体,例如:传书去天上就要跳邓辛大将,进香请香火需要请押火的邓天君,参香跳哪吒太子,操练五营要跳相应的诸位圣者,犒赏兵马则要扮演咬碎装着肉酒瓷碗扑向猪肉的黑虎将军,颇有古傩戏的意味。 旧时法事进行到一定阶段还有考乩童的内容,以方便法长判断来附身的神明是否为真,这种组织模式也是尽量使三坛的运行能够维持一个相对公平,不以乩身意志为全部决定的方式,也是三坛一直强调的公共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