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克荣 | 我的渭师学习生活片段

 富平人原创馆 2022-11-01 发布于陕西

我的渭师学习生活片段

文/党克荣

1964年7月,我从富平县曹村中学初中毕业,参加富平县中考,以高分被录入陕西省渭南师范学校,开启了我人生新的里程碑。
当年曹村中学录入渭师的还有我的同学于云河,后改名于云锋。记得八月二十几号,我和云锋结伴去渭南学校报到。那时去渭南还没有班车,得从富平坐火车到西安转乘渭南。当时富平到渭南火车票3元,学生享受半票。我是吃过早饭,告别父母,背着行李,先步行到他家曹村大渠村,再到富平火车站,四十多里路。记得坐的晩班车,到渭南已是晚上十二点多了,好在当时学校在渭南火车站有同学接待。

2019年渭南聚会(左刘秦英苟天林中党克荣右安战荣)

渭南师范学校当时是省属中等师范学校,渭南最高学府,全名“陕西省渭南师范学校”,简称“渭师”,创建于1953年,地处渭南长寿原下,驻地韩马村(今汉马村),在渭南城区南5里多处。当时到学校后,参加一周学生干部培训。开学后,我被分到67级2班,班主任是闫爽飞老师,我们67级一共5个班。
当年渭南是专署所在地,辖15个县市,我们渭师的同学来自潼关、华阴、华县、渭南、临潼、蓝田、富平、耀县、铜川、白水十个县市。富平籍67级有35名学生,其中分到我们672班8人。

当年校徽(中间那枚我们学生佩带)

那时师范上学不交学费,国家每月每人补助12元多生活补助费,主要用于伙食费,学生当时一月供31斤粮。渭师饭灶办的好,一日三餐,(周日两餐)天天吃肉。对于我们这些农村来的,经历了六一二年吃粮困难,觉得饭菜很好,很满足。渭师没有饭厅,吃饭时炊事员把盆锅放室外,因饭灶面对操场,我们排队打好饭菜后,按在操场划分的位置,一班一竖行,几个人围起来,蹲着吃。记得初到学校,大小伙子,一天一斤粮不够吃。
当时实行票证制,我父亲给我在粮站用小麦换取粮票,学校一斤粮票再交2角钱,买加班票,一天多吃二三两。以后逢寒暑假,不在学校灶上吃,学校会发粮票。那时物价低廉,每天伙食费3角多钱,我每学期带一二十元零花钱,农村娃懂得父母钱来得不容易,平时舍不得花,很少吃零食。冬季周日,和同学结伴到渭南城去洗个澡,2角钱大池子。买些毛巾、肥皂、牙膏等生活必需品。学校有校医,记得医生柴继光老师,我几次去看病很认真,平时看病开药只登记,不用交钱。

原渭师校门前留念

渭师校园校门面向北,高大雄伟的三开大门,中间大门经常锁着,我们常走东边小门,校门楼钢筋水泥结构,当时算超前建筑。校园是整齐排列的平房教室和宿舍及其他建筑,进校门迎面是会议室及两排相对的厦房,中间是小广场,称中院,是师生开大会的场地。中院把学校分成东西两院,我们的教室在西院,离水饭灶房和操场近。宿舍同样是教室那么大,两排通铺,住20多人,我班男生基本住在一个宿舍。
从此,在渭水之滨,渭师校园,梧桐树下,开启我们求学之路。“我们是明天的人民教师,感到无限的荣光……”雄伟的校歌,增加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信心和力量。我们672班47名同学,我有幸任首任班长,团支部书记先后有李水锋、苟天林,使我和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有缘在渭师校园结识了许多校友,我们上届有65和66级两届学长。特别是65级因中途停学两年,复学后年龄偏大。后来的68级和我们67级,因“文革”推迟一年毕业,我们实际在校4年,相处时间长,渭师同学情谊长。

我夫妇向苟天林赠红卫巾

渭师校长是徐希诚老师,现居大荔县,前几年不少同学去看望,九十高龄,头脑清晰。主任是李叔光、曹永贞(副主任)老师,校团委书记张俊秀老师,现居华阴,听华阴老同学说,八十多高龄,身体健康。每学期开学典礼,我们聆听徐校长的教诲。在多少节课堂上,使我认识多位恩师,渭师的老师,不少毕业于全国知名高校,学识渊博。我现在能记起的当年给我代过课的有:政治王文谭老师,后在我县迤山中学任主任;语文老师党继朴,讲课形象幽默,深受学生喜爱。还有语文老师聂广锐,后任渭南教院副院长,1995年秋,我在渭南教院参加校长培训,最后结业式他讲话,和我们合影留念。
数学几何教师邢振亚、宋三元老师,讲课条理清晰。史明轩(女)老师教教育心理学,后在陕师大任教授;易行登老师教音乐,他们会多种音器,教我们唱歌,识音谱。还有金士云老师,教音乐,他西安音乐学院毕业,钢琴弹得非常好。我的班主任闫爽飞老师,教美术课,当年校门外两边美术字标语就是他写的,他留有好多幅珍贵的绘画作品,他歌也唱的很棒,排《东方红》,一曲“九一八”,声音苍劲。
渭师校园,文艺非常活跃,每逢日节都搞文艺汇演。记得我入学不久,学校组织排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我在合唱团,经过多少次练习、彩排,使我学会了不少历史革命歌曲。正式演出时,合唱团人员统一服装,男生配白兰一身,女生穿旗袍,站立舞台两边,坚持两个多小时。舞台正式演员更辛苦,经过多次演练,歌唱演艺水平不亚于专业歌舞团,曾在渭南剧院给地县领导和群众作了一次汇报演出,反响很大。
记得1965年春,我被校团委安排“学校新闻报导组”工作,那是学校宣传喉舌,负责审编广播、黑板报稿,编委八九个人,每周集体审一次稿,我还一度任总编辑,各班都有通讯员。每周办一次校园广播,更换一次校内四块黑板报,我记得还特邀段国超老师给我们编委和通讯员讲“怎样写新闻稿”。听广播时,各班同学端凳子排队在室外听取。听广播是我们获取新闻重要来源,当时姚太印老师教导干事并负责管广播,有多名男女广播员,我记得有穆增莲,石正印、雷志锋等,声音宏亮,音语标准,深受同学喜爱。那时每天晚上还收听中央广播台《新闻联播》。

看望患病的施兴国老同学

渭师校园,体育活动更是丰富,每年体育运动会,越野赛。记得我们初到学校,迎接国庆15周年,举行方队训练,每班一个方队,女同学在前边,不知训练了多少日,听口令,练步伐,走正步。庆祝大会在渭南体育场举行,同学穿统一服装,我们渭师十多个方队,正步经过主席台接受检阅,威武。
当年学校组织民兵训练,我们都十八九,二十岁,都是民兵。民兵训练,和现在军训还严格,聘请部队教官。从穿衣服,打背包做起,叠被褥,扎绳子,背身上,速度要快。记得几次晚上,我们已入睡,吹号紧急集合(演炼),同学们马上穿衣服,打背包,背上背包跑步到事先指定场地集合,以班为单位整好队伍,人清点齐后报告,仅几分钟时间,比赛那个班领先。训练快结束前,举行了一次实弹演习,步枪,每个人一发子弹,教官指导怎样射击,爬在地上,瞄准靶环,可惜我没有打中。记得有天晩上,接上级通知,到渭河岸上防洪,我们男同学紧急集合出发,到河堤装土袋,在河堤防守一晩上,第二天早上回到学校。我们还参加周围村队麦草积着火,端水救火。
有年暑期还举行登骊山越野比赛,第一天从学校背着背包到临潼,夜宿华清中学。第二天比赛,每班选十多名男女选手,选好起点,比赛开始,裁判老师手拿表,发号令,一班和一班相差几分钟,我是参加比赛成员,沿骊山上山小路,奔跑而上。沿路有好多宣传员加油鼓劲。原计划到山顶峰火台为终点,因下起小雨,到半山腰老君殿,全班人到齐后报告裁判老师,计上班级时间,比赛结果,我们班虽没争上前三名,但对我们是超常体力考验。

老同学情深意长(左安战荣中李子盈右党克荣)

在学校我们经常到附近农村工厂劳动锻炼,夏收,多次给韩马村收麦子,在打麦场劳动。在阳郭镇曾住队一周,秋收劳动。到渭南双王公社,帮助夏收,到全国劳模刘述贤家参观,听他讲解。到全国务棉能手张秋香家看望。还到渭南农械厂劳动,当时厂里生产磨面机,帮助打磨零件,搞油漆活动。还多次在韩马小学,教小学生,搞实习。
在渭师上学,最让我难忘的是,在北京受到伟大领袖的接见。记得1966年11月,我和我的同学到北京,住在天坛公园,事先解放军组织我们多天训练。11月11日天还没亮,集合整队到北京长安大街,我们坐在道路两旁。记得前边两排解放军,我坐第三排,耐心等待。大约十点多,车队到了,敞篷车,敬爱的伟大领袖站在第一辆车上,车缓缓开来,在我们队伍中间缓慢通过。伟大领袖身着军装,红光满面,向我们招手致意,因有规定,我们不能站立欢呼,十几秒钟幸福时刻,永生难忘,后边数十辆车队,还有多位国家领导人。我还在天安门广场,留了一张照片,多年我珍藏着。

还有一件记忆最深刻的是,我们从渭南步行“长征”到革命圣地延安。记得1966年12月底,正值寒冬,我和我的同学十余人,背着背包,从渭南学校出发,打着红旗,当天走到临潼相桥镇,第二天到富平庄里镇,第三天到耀县,第四天就到煤城铜川。在铜川待了三天,当时正值元旦佳节,我们漫步铜川街道,还到王石凹煤矿参观学习。那时学生到那里有接待站,基本食宿免费。从铜川出发,第一站夜宿宜君县金锁关哭泉镇,已经进入陕北,吃的小米饭。第二天过宜君县城,到黄陵县,在黄陵县城又呆了一天,参观黄帝陵。从黄陵按老乡指引,我们从黃陵西北翻山而过,陕北山高沟深,翻一座山得多半天,全部小路。晚上住在一个叫“狼虎头”的小村子,老乡给我们做的玉米榛,几个人睡一个大热炕。经过两天,晚上还沿河道赶路,到洛川住洛川中学,教室地上铺麦草就是床铺,天黑没电,简单地吃了些打开铺盖,几个人挤在一起睡了。又经过两天终于到延安,住在延安党校,同样打地铺,房间有一个大火炉。同样吃的小米干饭,偶尔发个馍,羊肉土豆烩菜。
在延安呆了十多天,因为要等返回专车送,人非常多,多亏遇到先期到延安的几位老同学,还有几位女同学,才排上返乘车的时间。我们天天出游,延河畔留下我们的足迹,上过巍巍宝塔山,去过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党的七大会址,参观过领袖和中央领导居室,还去过枣园,参观过防空洞,去过烈士陵园,记得在张思德墓前,我还照了一张照片,可惜丢失了。当年延安之行,历时二十多天,途经十多个县市,平均每天走五六十里,总行程千里之遥。虽然和红军二万五千里相差甚远,对我们长在新社会的青年学生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锻炼。
在渭师学习四年,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周日和同学逛渭南街道,五里路,走半个小时,那时渭南街道繁华的是一马路一条街,地委、专署政府在街上。学校组织多次到电影院、剧院看电影,看演出,歌剧巜江姐》记忆最深,一曲红梅赞唱了多年。到沋河水库(沋河公园)游玩,到老城渭南名校瑞泉中学参观,还去过华县咸林中学,去过华阴华山角下玉泉院(天雨没上山)。新建的渭南火车站在学校门前,没事到火车站游转,夏天到地下洞子乘凉。几次我还骑自行车回家,那时没有渭河大桥,从田市渡船,过关山到我县刘集、流曲,回到曹村家中,120多里路,骑三四个小时。

李问圃学长赠墨

渭师从1953年建立,到1969年最后一届68级毕业,再没有招生,学校校园成部队营房。虽然只有16年的历史,但渭师为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和干部,功绩永存。
就我们原672班,耀县苟天林同学,我的老同好友,曾任西藏自治区常委、宣传部长,光明日报社总编(正部),2019年我班渭南聚会,他应邀从北京赶来参加,给我们每人赠送了“哈达”和保健品。他退休后研究中医学,现场为我们讲解示范保健知识。还有安战荣同学,曾任铜川市计生委主任(正处),几次我班同学聚会他亲自组织。我们老同学多次在铜川新区小聚,他热情组织接待,一次,我们十位老同学国庆节在他家相聚,他老婆早早在家中备酒菜,煮羊肉,吃羊肉泡。我和夫人多次去他家,他妇夫热情招待,还陪同我们游耀州牡丹园。华阴施兴国同学,曾任陕西省委党校教授,中层领导(副处级),2002年暑期西安聚会,他在省委党校给我们安排食宿和会议室。他现患病居渭南,2019年我和夫人还专程看望他。西安杨悦军同学,曾任省教学仪器公司经理,几次聚会,他大会发言,八十年代初,有一次,省教委在富平县召开“西北五省实验教学现场会”,我是参会代表,他是大会组委会领导成员,还到我任职学校看望我。还有李子盈同学,曾任铜川市印台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冦发林老同,参军退伍后,曾任河南煤化集团城郊煤矿工会主席。还有任卫东老同学,退伍后,曾任咸阳市某国税局长。还有曾任潼关县工会主席刘忠民同学,曾任华阴市“文体广电局”局长梁周陆同学。更有众多在各市县中小学任校长及中高级骨干教师。
我们富平县渭师同学也人才济济,张维民同学,曾任韩城市委书记,省发改委副主任;雷志锋同学曾任大荔县长,省监管局长;张欣同学曾在省教委任要职。杜振斌学友,早年在渭南师院筹建处任副主任,为筹建渭南师范学院付出心血。底店李广通同学曾任渭南地委党校教授,我八十年代高师函授,给我讲《中共党史》。还有我们熟知的富平文人,原县文化馆长李问圃,他是我渭师学长,去年春他和《富平人》文化媒体负责人孙文雄及付金荣女士一行来我家,给我送他亲自写的字幅。

和学友李问圃

由于行政区划变更,我们渭师同学分布在渭南市,铜川市和西安市及全国各地。我们672班原47人,现健在37人,前几年经过多方努力,基本联系上健在所有的同学,并建立“原渭师672老同微信群”,在微信群28人,(不上微信也有电话联系方式),大家平时爱戴我,尊称我“群主”,微信缩短我们的距离,大家发照片,发视频,讲感悟,谈养生,说保健。
逢节日,出节目,搞娱乐,金永朝手风琴,夫妻歌声扬,刘秦英舞姿翩翩。我还为老同学及夫人制作多幅美篇,彰显了老同学及夫妇的风采。2002年暑假和2019年4月,我们原672班老同学在西安省委党校和渭南国贸大酒店分别相聚两次,并制作了聚会相册。我还有幸加入“老渭师”和“渭师同学情谊长”两个微信群,结识了好多渭师校友。如杜振斌、郭广厚、郑春瑞、童东育、王俊英、关键、吴秋侠、田明侠、范广成等等,他们才华横溢,在微信群很活跃,常赋诗写文,使我学到许多知识。


学友苟天林给我赠哈达

我们渭师校友,也是出类拔萃。我熟知的史亮同学曾任渭南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他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个人,曾任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政协常委。有次我在渭南学习,和几位富平老同学到学院拜访,他因事外出,副校长李刚接待我们,李刚也是我们渭师校友。还有潼关屈拴民同学,曾任蒲城县副县长,渭南市人大副秘书长,退休后钻研绘画,多幅作品获省市大奖。现任渭南市老年大学书画学会副会长。2019年我们班渭南聚会,他还到我的住地房间看望。

和老同学金永朝在柿乡富平曹村

离开渭师校园整整55年了,我怀念我的母校,怀念我敬爱的老师,更怀念和我曾经朝夕相处的同学及好友。“悠悠半世纪,未觉岁月深。当年少年郎,聚集渭水滨。难忘学友情,一别数十春。君居月窟下,默默苦耕耘。教坛多奉献,满园桃李馨。吾在荆山阴,芸牕赋诗文。渭师结文缘,原本是同根。梦回长寿原,犹忘韩马邨。愿君体康健,时常葆真心。同吟夕阳颂,共享盛世春。”

二零二二年孟冬于富平

附:原672班健在37人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张金书、杨武民、安战荣、王孟善、李子盈、段尚文、寻俊贤、苟天林、党克荣、常瑞云、胡继英、闫淑贤、车志孝、王振荣、张拴民、王养歧、刘秦英、魏桂侠、施兴国、程金水、杨宏本、张春奇、刘忠民、陈杰、李水锋、王芳兰、郑晓英、王春芳、王玉英、任卫东、杨悦军、金永朝、张密芳、冦发林、郑好玲、张王善。

原672班已故十位老同学

周光玉、李波、段彩琴、张金成、杨树堂、黄建成、张西功、田忠华、徐文龙、梁周陆。

2002年暑期西安聚会

2019年渭南聚会

作者介绍

党克荣,男,富平曹村人,退休教师,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四十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