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人生观到价值观

 金苹果6 2022-11-01 发布于北京
两套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有两套形而上学,一套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学之后的形而上学,一套是康德的,伦理学之后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要探讨自然界背后的,无形可见永不变化的本体世界,但是,万物充满变化,这一句话就说明了,万物是变化的,万物的本质里不包含存在,这样也就找不到一个实际存在的真实的最后的源头。

康德认为,宇宙万物也就两个领域,一个自然界,一个人类,既然自然界找不到宇宙根源的问题,那就得从人身上找。康德的四个大问题,第一个是,我能够知道什么。结论是,我只能知道现象,无法知道本体,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不能成立。

他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应该做什么。应该,就代表了我有选择的可能,也就是道德行为。为了使这个道德行为获得肯定,康德提出了三个预设,否则道德会成为一种幻象。三个设定是,我是自由的(我才可以选择),灵魂是不死的(这样活着时候没有平衡的报应才能继续),上帝是存在的(负责完成圆满的福报)。这样传统形而上学中,不可知的三个本体(自我,世界,上帝),就有两个可知了。


探讨人生观

人生观,是一个完整的有系统的道理,我对人生有什么基本看法?根据是什么?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这个人生观会怎么影响我的人生抉择?

人生观的根据来自个人经验,也包括听来的学来的,再加上个人思考。思考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个是结构,一个是发展。

人的生命结构有三层,身心灵。身是身体,是有形可见,可以量化可以计算的。心是心智,表现出三种功能,知(认知)情(情感)意(意愿)。灵就是精神,无形可见,但有理想与观念,决定着一个人的身心活动。

身是必要的,没有身体也没人生可言,心是需要的,人活着就一直有体验和变化,灵是重要的,怎么解释人生,怎么说明人生意义,关键在于灵。

生命的结构是静态的,生命的发展是动态的。人的整个生命过程,都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从婴儿到老人,从生到死,整个过程中充满变化。

简单的说,所谓人生观,就是随着生命动态的发展,从青年到老年,在生命的结构中,向上提升,从身到心再到灵,再从灵去连接宇宙观(宇宙有什么目的,与灵有什么呼应)。


人生观到价值观

人活着,总是在做选择,任何选择,都表现了某种价值观。

人与万物不同的地方,在于理性。如果有人说,人生没有意义,活着等于无奈。也就是说,我放弃我的思考,我放弃了人与万物的不同,我是纯粹的生物。

如果有人说,我有理性,我是哲学家,我的结论是人生没有意义,现在我要将这个真理告诉大家。但是,既然他认为没有真理,又在追求真理,不是很矛盾么。

虚无主义,只是价值观的一种,而不能否定价值观本身。






【9月5日 什么才是真正属于我的?】
反省:
这个不断在思考中变化着的自我,是真正属于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