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赤城金家庄、三岔口、雕鄂三堡20210710

 活力的荒野 2022-11-02 发布于北京

  

      2021年7月10日,独自一人游览了河北赤城县金家庄、三岔口、雕鄂三堡及其周边墩台。

本次看点:

1. 保存完好的城南新墩(金家庄8号烽火台);

2. 金家庄城堡;

3. 三岔口城堡;

4. 雕鄂城堡。

金家庄堡、三岔口堡属宣镇中路,雕鄂属宣镇下北路,三堡因同属明长城宣府镇,故先从宣府镇谈起。

一、宣府镇

宣府,明帝国九边重镇之一,城镇城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始建于明永乐七年,是京城的屏障与门户,北方第一批边镇之一,长城中段要冲。

宣府,秦为上谷郡(现怀来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有上谷郡遗址存留),金辽为宣德、宣化州,元为宣宁州。宣府地势险要,号称“西北第一重镇”。其北为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南却是一马平川,易攻难守。故有“守住了宣府地区,就是保证了中原地区”一说。明万历宣大总督杨时宁编撰《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如下:

“(宣府镇)紫荆控其南,长城枕其北,居庸左峙,云中右屏,内拱陵京,外制胡虏,盖屹然西北一重镇焉。”

据明嘉靖《宣府镇志》记载:

“永乐七年( 1409年),置镇守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驻镇城,自是始称宣府镇总兵,用公、侯、伯、都督等官”。

宣府镇内长城及其军事聚落分布于张家口怀来、赤城、逐鹿、下花园、宣化、桥东、桥西、万全、怀安、蔚县、阳原、涞源、延庆等地。其东接昌镇、西接大同镇、南接真保镇。据明嘉靖四十年刻本《宣府镇志》记载:

“宣府镇长城“东至京师顺天府界,西至山西大同府界,南至直隶易州界,北至沙漠,广四百九十里,轮六百六十里。”

宣府镇疆域(图片来源《明长城宣府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一书)。

      宣府镇长城分北、南两线。北线长城东起北京延庆四海冶连蓟镇,西至张家口怀安县马市口西洋河接大同镇,长626.43公里,属外长城,又称大边。大边之内,在一些地势险要处修有间断的长城,称为二边。从居庸关到宣府南路,墙体减少有众多的墩台、火路墩(火路墩:构成军事传递路径,也称接火墩。火路墩又分两种:烽火台在长城以外延伸的为腹外接火墩;向内陆州府城伸展联系的为腹里接火墩)等设施,环卫和连接各城堡,俗称内边。

宣府镇在明嘉靖以前设东、西、南、北、中五路。嘉靖二十五年(1546)拆分西路为上西路、下西路,嘉靖四十五年(1566)设南山路,万历十八年(1590)拆分北路为上北路、下北路,至此宣府镇长城共分八路镇守,即东路、上北路、下北路、上西路、下西路、中路、南路、南山路。

此外,宣府镇城、鸡鸣驿城不属路单独列出,据全镇中心,统辖各路防守及驿道。

表:宣府镇镇城、鸡鸣驿城及路城情况一览表。

驻守城

辖区

下辖城堡

边墙 边墩

驻军

镇城

巡抚 总兵 万全都司

东据鸡鸣山西距洋河南距深井北据东望山,文一百二十里,轮一百一十里,统辖各路防守



官军20348 马骡13318

鸡鸣驿


分管防御和驿道



官军445 马骡175

上西路

参将驻万全右卫城

东据清水河西据积儿岭南距永宁口,北据野狐岭,广一百三十里,轮一百一十里

万全左卫 张家口堡 新开口堡 膳房堡 宁远堡

边墙124里 边墩152座 火路墩186座

官军7658 马骡1357 内援兵1552 马骡1357

下西路

参将驻柴沟堡

柴沟堡 怀安城 西阳河堡 洗马林堡 渡口堡 李信屯

边墙115里 边墩184座 火路墩255座

官军8443 马骡1838 内援兵2600 马骡1838

南路

驻守顺圣川西城

东接美峪关西尽顺圣川北据盘崖山南接紫荆关,广一百四里,轮三百九十里,不直接临边

顺圣东城 蔚州卫城 广昌所城等

腹里之地 不临大边 不管边墙 腹里墩45座

官军4816 马骡1585内援兵1192 马骡1032

上北路

参将驻守 独石口

东接潮河川西距金阁山南据长安岭北据毡帽山,广六十里,轮一百八十里。

下北路:嵯崖突兀 林木深阻 边多平漫 墙复低薄 防御最难

独石口 马营 云州 赤城等12城堡

大边514里 二边186里 边墩及腹里墩630座

官军11232 马骡2734内援兵1900 马骡1419

下北路

参将驻守 龙门所城

龙门所 长安岭 滴水崖 牧马 样田 雕鄂 宁远 长伸地

大边160里 二边91里 大边墩146座 二边火路墩270座

官军5966 马骡1475内援兵1652 马骡852

中路

参将驻守 葛峪堡

东接隆门关西距张家口南连镇城北距沙漠,广一百三十里,轮三十五里

龙门城 葛峪堡 青边口  金家庄 三岔口等11城

边墙131里 边墩147座 火路墩212座

官军5305 马骡2313内援兵1394 马骡1400

东路

参将驻守永宁城

东据黑山西接鸡鸣山南距居庸关北据龙安山,广二百五十里,轮一百九十里,除四海冶周四沟黑汉岭刘斌堡东河口,皆腹里,缓

永宁城 怀来城 保安旧城 隆庆州城等16城

边墩117座 腹里墩104座 新添墩26座

官军8856 马骡2388内援兵1339 马骡1284

南山路

守备驻岔道城

东起火焰山西抵合河口,一墙之外别无分土

岔道城 柳沟城 榆林堡

营城25座 寨9处 戍楼106座 墩台266座

官军7000 马骡441内援兵3318马骡208

二、中路之金家庄堡、三岔口堡

宣府中路东接隆门关,西距张家口,南连镇城,北距沙漠,广一百三十里,轮三十五里。分属十一城堡,如葛峪、大白阳、小白阳、羊房、青边、赵川、常峪、龙门城、金家庄、龙门关、三岔口。参将驻扎葛峪堡。

《宣府镇志》有关中路情况记载如下:

  宣镇中路所辖城堡位置图,图片来源《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

“宣府分巡口北道辖中路总图说。

本路在镇城之北,依山为边,盖镇城北面之藩篱也。自东胜兴和废弃地二百余里,故今分地与虏止隔一墙,而墙非高坚,可登陴拒堵者未款前散夷时且踰之邀行旅矣,大举入犯固倏忽甚易也。本路参将驻扎葛峪堡,守备二,操守六,防守三。东至镇宁堡四十里,西至张家口堡二十里,南至宣府城四十里,北至葛峪堡边十五里,分属十一城堡,如葛峪、大小白阳、羊房、青边、赵川、常峪、龙门城、金家庄俱极冲,龙门关、三岔口稍次之。俱密迩边境近已。悉议砖包,渐称完固。分边东起赤城,西尽张家口交界,沿长一百三十一里有奇,边墩一百四十七座,火路墩二百一十二座,关路见官军五千三百五员名,马骡二千三百一十三匹头。内隶参将援兵者惟一千三百九十四员名,马骡一千四百匹耳。平时修守不敷安望,临事截战且军士月饷廉团种更少,缘境内土田尽属镇城卫所,而所分惟一边,即为将领者空握养廉之籍又安徙而授之军哉至沿边抚赏群夷环绕墙下由龙门而赴镇城,虏使络绎不绝,赵川尤甚,此戒备当严,慎者也。

图片来源《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金家庄堡

金家庄堡位于张家口市赤城县炮梁乡金家庄村;年代:;面积:79900平方米坐标:东经115°34,北纬 40°52′,高程:1243米

河北省文保碑简介如下:

“金家庄城堡,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筑,万历四年(1576)包砖加固,周二里三十六步,高三丈三尺。设堡楼四座,角楼三座,堡门一座,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

“金家庄堡。本堡在龙门卫山后,东西相距七十余里。边离卫城远,捍御应援难及。不有本堡以扼其冲,则虏酋长驱莫甚易也。堡则创自成化二年,正德十三年增筑,万历四年复砖包之。周二里有奇,高三丈五尺。东至赤城堡六十里,西至边墙一十五里,南至三岔口堡三十里,北至镇宁堡三十里。设防守官一员,所领见在官军四百五十员名。马骡五十六匹头。本堡坐落高阜,凭高远眺,虏无遁形。且南北两山紧夹,十骑难容,最具险要。分边一十三里六分。分边墩一十四座,火路墩三十九座,内镇边墩极衝。边外青把都部落驻牧。堡北十里外新栅子,距大边靖盘道进远等墩仅十五里。虏由此入,不惟直犯本堡。即三岔、龙门胥震动矣。是又通贼冲路,戒备所当严慎焉。”

《读史方舆纪要》北直九载:

“金家庄堡。卫西北七十里。成化二年筑,正德十三年、万历四年增修,二里有奇。堡跨据高阜,南北两山夹峙最为险要。有镇边墩,为极冲。堡北十五里为静盘道、进远墩,皆寇门也,捍御尤切。边防攷:'龙门卫及二堡,俱中路参将管辖’。”

  图片来源《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金家庄堡及周边10座烽火台分布图(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此次行程因时间关系只走了金家庄1-5、8号烽火台,为了文章的完整性,故借助中国长城遗产网将6、7、9、10号一并加以介绍。

  金家庄堡南门。

  城堡南门内侧。

  城堡南门亟待修葺。

  

  南门左右门栓孔。

  

  城堡南门西侧及南垣。

  

  城堡西南角楼。

  城堡西垣。

  

   城堡西北角楼。

  

  城堡北垣。

  

  

  

  北垣塌陷墙体上残留大量的城墙。

  北垣中间有一巨大突出的马面。


   马面下方是由城砖砌成。

  

  城堡东北角台遗迹全无,已由民墙替代。东南角台无存。

  城堡西垣。

  城堡现存两尊石狮,据说两狮是当年建城时就存在,原有四尊,不知何时走失两尊重。现在这两石狮通体黑色,是因为附近乡民常来拜祭,每当拜祭时会在狮身上涂抹一些麻油,以示虔诚,久而久之就变为黑色了。

  

  金家庄1号烽火台。

  金家庄1号烽火台年代:地点:位于赤城县炮梁乡金家庄村西北约0.5千米坐标:东经115°34′,北纬40°52′高程:1380米;材料:

金家庄2号烽火台。

  

  金家庄2号烽火台地点:位于赤城县炮梁乡金家庄村西北约1.5千米坐标:东经115°33′,北纬40°52′,高程:1295米

金家庄3号烽火台(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金家庄3号烽火台地点:位于赤城县炮梁乡金家庄村西北约2.2千米坐标:东经115°32′,北纬40°52′,高程:1430米;材料:

金家庄4号烽火台。

  

  金家庄4号烽火台地点:位于赤城县炮梁乡金家庄村西约0.9千米坐标:东经115°33′,北纬40°52′,高程:1371米;材料:

金家庄5号烽火台。

  

  金家庄5号烽火台地点:位于赤城县炮梁乡金家庄村东北约0.2千米坐标:东经115°34′,北纬40°52′,高程:1268米;材料:

金家庄6号烽火台(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金家庄6号烽火台。地点:位于赤城县炮梁乡金家庄村东南约0.7千米;坐标:东经115°35′,北纬40°52′,高程:1371米;材料:石。

金家庄7号烽火台(以下两张图片由萧艾老师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金家庄7号烽火台地点:位于赤城县炮梁乡金家庄村南约0.5千米坐标:东经115°34′,北纬40°52′,高程:1301米;材料:砖、土

金家庄8号烽火台,独眼楼一座。当地人称之为金秀英梳妆楼”,原有匾额上书“城南新墩”,现已丢失。

  

  

  《河北省志·长城志》对金家庄8号烽火台记载如下:

金家庄实心高台式敌台位于赤城县金家庄村南300米处,当地人称之为金秀英梳妆楼。砖石结构,条石楼基青砖楼体。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6.2米,顶边长4米,高6.2米。条石楼基高1.8米。实心结构仅上部有一拱券门,需架设梯子上下。门上有长方形石匾,镌刻城南新墩字样,上、下款分别为防守金塞赵应口建万历岁次丙午年(1606年)八月修。台顶四角凸起,中间凹陷。楼顶周围原有垛口墙,今大部塌毁。

金家庄8号烽火台其他名称:城南新墩地点:位于赤城县炮梁乡金家庄村南约0.6千米坐标:东经115°34′,北纬40°52′,高程:1310米;材料:砖、土;建筑形式:方柱形实心台建筑朝向:北偏东20°

金家庄9号烽火台,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金家庄9号烽火台地点:位于赤城县炮梁乡金家庄村东约1.0千米坐标:东经115°35′,北纬40°52′,高程:1215米;材料:

金家庄10号烽火台,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金家庄10号烽火台地点:位于赤城县炮梁乡金家庄村东约2.0千米坐标:东经115°35′,北纬40°51′,高程:1423米;材料:土、石

西水沟3号烽火台(路上偶遇的烽火台)。

  

  西水沟3号烽火台地点:位于赤城县炮梁乡西水沟村东北约0.5千米坐标:东经115°36′,北纬40°52′,高程:1183米;材料:

炮梁乡小张家口1号烽火台(路上偶遇的烽火台)。

  

  炮梁乡小张家口1号烽火台地点:位于赤城县炮梁乡张家口村中坐标:东经115°37′,北纬40°52′,高程:1153米;材料:;建筑形式:梯形夯筑实心台 

岔口堡金家庄堡南行15千米为三岔口堡。三岔口堡是宣镇中路军堡,又是一处公路交通的交叉点,东通延庆,西至宣化,北往赤城,“为行旅三岐之路,因名”。同时也是宣镇中路和下北路的分界点,其东为下北路。

关于宣镇长城内垣。前文提及宣镇长城除大边、二边外,还有内边。内边是东西走向的,东起赤城万泉乡古子坊村西行,攀头道梁背架山,与下北路南北走向外侧长城相交。而后过大边村、鹰窝喳子山、四十里长嵯西壁、名旺庄、界牌寺、杏庄子、黎家堡、雕鹗、康庄、下虎村、上虎村至三岔口、八里庄、周村、方家沟、止于六台子(大尖山)继而向西与中路外长城连接。

宣镇下北路、中路内垣长城示意图(蓝线以下部分,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这条内边是总督宣大、尚书翁万达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提请修筑的。

《明实录·明世宗实录》卷三四七,6293-6297总督宣大、尚书翁万达奏:

“------又自永宁墩,历雕鹗长安岭、龙门卫,至六台子墩而止,另为创修一道<校记:抱本修作造),据其要害,是为近边,即与东路新墙连而为一。防秋之时,不必退守南山,俱须并力外险。盖不止备金汤之设,崇虎豹在山之威,亦且成首尾之形,收率相应之利也------”

  

  《宣府镇志》对于这道内垣是这样记录的:

“二十八年万达请筑内塞从之,------拟自东路之新宁墩而北,历雕鄂、长安岭、龙门卫至六台子,别为内垣一百六十九里有奇。堑如之,敌台三百有八,铺屋如之,暗门一十有九,以重冲------”

  岔口堡位于张家口市赤城县龙关镇三岔口村;年代:;面积:40313平方米坐标:东经115°40,北纬 40°47′,高程:975米

《读史方舆纪要》北直九载:

“三岔口堡,在卫东。东北抵赤城,南通雕鄂,西达卫城,为行旅三岐之路,因名。本民堡,嘉靖二十八年始议筑城置戍,万历十七年增筑,周一里有奇。旧属下北路,今改中路,盖堡界中、北路间也。志云:卫东南三里有羊城,元人市易处。”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

“三岔口堡。本堡西接龙门,南通雕鄂东,北抵赤城镇宁,为行旅三岐之路,故曰三岔口。旧本民堡,嘉靖二十八年惩怀来之变议筑之。三十五年议分龙门城,火路墩一十三座,拨龙门所军防守之。旧隶下北路,今改属葛峪参将管辖,而为中北之界限。马堡于万历十七年始砌以砖。周一里二百五十四步,高三丈五尺,称坚矣。内防守官一员,所领见在旗军一百三十三名,马骡三十五匹头,先年于此筑内垣,堡城斜倚之。虏  入犯分骑登垣陴以瞰堡中,不惟我之虚实毕露而建瓴之势,且以资敌矣,或谓宜别加敌楼中断其垣,以    凭凌之患,或谓堡垣相接颓口处,当专卒严扄以杜窥伺之奸,两者皆似为得策也。”

图片来源《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三岔口现仅存二十余米东垣,其余建筑皆无存。

  原墙砖移为它用。

  原东门遗址。

  原东门基石还在,但也被移做它用。

  城中戏台也看不出当年模样。

  三岔口村马面02号。

  三岔口村马面02号

地点:位于赤城县三岔口村东南约2.2千米坐标:东经115°41′,北纬40°46′,高程:985米;材料:;建筑形式:梯形夯土实心台

过了三岔口堡向西土砌墙体,便是宣镇长城内垣,属中路管辖。从中国长城遗产网墙体标记颜色来看,这段土墙颜色为褐色,而左右颜色为红色(见下图蓝色点线部分,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足以说明,这段墙体大概率为明有前朝长城基础加以修筑,而这段长城的河北省文保碑也证明了这一点猜测。

  三岔口西侧长城。

  河北省文保碑标注这段长城为“古长城”,背面标注年代为“战国--金”,具体是哪一朝代,也没有定论。

  

  三岔口堡东侧不远处便是明上虎村段长城,此段长城属于下北路管辖,材料均由黄土夯筑而成。S353省道一直到雕鄂均与长城相伴相随。

  

  

  

  

三、下北路之雕鄂堡

万历十八年(1590)从北路分为上北路和下北路(割龙门所、滴水崖、雕鄂、长安岭等八堡为下北路,以独石、马营、云州、赤城、镇安、镇宁等十一城堡为上北路),设分守参将驻龙门所城。分管大边沿长一百六十里零二,边九十一里有奇。大边墩一百四十六座,二边并火路墩二百七十座。

对于宣镇北路分上下北路《赤城县志》记载如下:

“宣化府志案,前志嘉靖时北路南距长安岭□时尚未分上下北路,自万历十八年割龙门所、滴水崖、雕鄂、长安岭等八堡为下北路,以独石、马营、云州、赤城、镇安、镇宁等十一城堡为上北路,是在万历时长安岭已不属上北路矣。况本朝上北所属各城堡内又兼明万历时下北路之滴水崖、龙门所,而长安岭亦不属上北路,则谓之南距雕鄂堡为宜,轮广视昔不同。”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

宣府分巡口北道辖下北路总图说。本路原同上北一路,缘地势窎远不便应援,万历十八年因添设参将一员,割地分边以属之,是为下北路。东至靖胡堡三十五里,西至三岔堡二十五里,南至土木堡三十五里,北至镇安堡三十里,分管大边沿长一百六十里零,二边九十一里有奇。大边墩一百四十六座,二边并火路墩二百七十座。所辖为守备三、为操守一、为防守四,本将驻扎龙门所关。路见在官军五千九百六十六员名,马骡一千四百七十五匹头,内援兵一千六百五十二员名,马八百五十二匹。属内龙门所滴水崖、宁远、长伸地、牧马俱极冲,雕鄂、样田、长安岭稍次之。迤东百五十里外即安朝二酋巢穴,而白草瓦房尤为群虏往来之冲,嵯崖突兀、林木深阻,侦探最难,且长安、雕鄂统辖之地近亦为史车属夷驻牧之场,隐忧大属可虑练兵储饷所,当昕夕戒备云。“


雕鄂堡。

雕鄂堡始建于宣德五年(1430),是宣镇“三所五堡”之一。三所为长安千户所、云州千户所、龙门千户所,五堡为雕鄂、赤城、马营、松树、半壁店。据《畿辅通志·关隘三》记载雕鹗本元云州雕窠站,明初置浩岭驿,永乐中改雕鹗堡

中国长城遗产网对雕鄂堡描述如下:雕鄂堡年代:;面积:99159平方米地点:张家口市赤城县雕鹗镇坐标:东经115°49,北纬 40°43′,高程:840

《读史方舆纪要》北直九记载如下:

“司(万全都司)东百七十里,元云州雕窠站,明初置浩岭驿,永乐中增置雕鹗堡。二十八年北征,还次榆林川,大渐,太孙奉迎于雕鄂堡。宣德六年筑城置戍,成化八年、隆庆四年增修,周二里有奇。万历十八年分属下北路。堡当北路之中,为往来要道,境内有清水潭、起龙沟等处,皆属部驻牧。”

  《两镇三关志》对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北征龙驭上宾后,皇太孙至雕鄂奉迎龙舆还,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二十二年夏四月,车驾增独石六月逐北伐,秋七月班师,诏至,八月,皇太孙至雕鄂奉迎龙舆还。北征录曰,六月戊午至沙泉,上以答兰纳木儿河已近,令诸将严兵以候,将士皆踊跃思奋已,未次龙冈,命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前进。上以大军继之懋等遣还,奏言,臣等已至河弥望,荒尘野草虏只影不见,车辙马跡亦多漫灭,疑其遁已久。上遣英国公张辅成山侯王通等分兵,山谷大索进次河上湏之无所过,乃班师,七月庚寅次榆木川而龙驭上宾矣。雕鄂在镇城北即云州雕窠,独石在镇北元置站。”

  《宣府镇志》对雕鄂堡及明成祖朱棣薨于榆木川,皇太孙迎龙舆于雕鄂记载如下:

“雕鄂堡,高二丈八尺,方二里一百二十步,城楼四,角楼四,城铺六,门二,南曰临流,西曰清远,关厢三,永乐年间筑。属堡曰孤山、榆树、小雕鄂、向阳、行字、李茂、王良、术碾、灰窑、臧家梁仓、上孙庄、康庄、李庄、鞠庄、黎庄、东庄、狗村共十有八,属寨一,曰红石。”

“成祖北伐回,至榆木川,疾大渐。少傅杨东里公秘不发丧,密奏皇太子,皇太子遣皇太孙迎龙舆于此地(雕鄂),因如京。臣孙世芳诗:边城树古瑞烟凝,想象虞巡雕驿曾。龙去鼎湖云缈缈,骏閒崑阅雾凌凌。清都共望金根转,绝徼谁知玉几凭,赖有忠漠秤谅开,依然王气衍长陵。

  雕鄂是下北路所辖八城(龙门所城、长安岭、雕鄂、样田、牧马、滴水崖、宁远、长伸地)之一(图片来源《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

“雕鄂堡。本堡当北路之中,有警传报转输皆由于此,故设浩岭驿于其间,即北路五驿之一也。宣德六年与独石等城共创,成化八年复议砖甃,隆庆四年再议加修,城周二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东至滴水崖堡五十里,西至三岔口堡二十五里,南至长安岭五十里,北至赤城堡四十里。本堡离滴水崖边几六十里,且山径迂回,似不易犯,然由龙门而西南则坦平可径赴也。原设守备驻扎后,以滴水边冲多警,遂与彼防守更调之,以故本堡士马随守备而屯滴水者过半。所遗官军见在止四百三十员名,马止七十三匹。惟管火路墩三十四座。乃属夷海塔利等驻牧。清水潭起龙沟等山岔实在本堡界内,则抚处防范之责,视他堡奚啻重焉。该堡四郊颇称膏壤,屯堡昔年多被攻毁,若择其址基堪修者,督令屯余归并住居使与属夷各有樊柳之界可也。”

  《河北省志·长城志》载:

“宣德五年(1430)六月,独石、云州、赤城、雕鄂诸堡完成,守备军数:独石二千,云州、赤城各五百,雕鄂三千,俱于隆庆左右二卫调发。弘治八年(1495)六月,增筑宣府永宁、雕鄂二堡间石墙四十余里,墩台十七座、堡一座。”

雕鹗堡是宣府镇下北路长城重要军堡,位于今赤城县雕鹗乡所在地。该堡地处北路中部,为东西往来要道,警报传输均过此地,地理位置较为重要。光绪《畿辅通志关隘三》记载雕鹗'本元云州雕窠站,明初置浩岭驿,永乐中改雕鹗堡。《宣府镇志》载该堡'永乐年间筑,有'城楼四,角楼四,城铺六。门二南曰临流,西曰清远。另有西关。《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宣德六年(1431年)与独石等城共创,成化八年(1472年)砖,隆庆四年(1570年)再议加修。城周二里百八十步高三丈(9.6米)。现堡墙仅有零星遗迹。

雕鄂堡南门。

  南垣。

  

  西垣。

  北垣。

  城垣砖已为他用。

  城内戏台,已无当年模样。

  城堡北侧长城,材料由碎石干插而成。

  城堡西侧长城,材料由碎石干插而成。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第81卷长城志》,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2.杨申茂等著:《明长城宣宣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3. 何宝善编著:《明实录长城史料》,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年版。

4.《宣府镇志》。

5.《读史方舆纪要》。

6.《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7.《两镇三关通志》。

8.《赤城县志》。

9.《明实录·明世宗实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