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北新市:清代一位洲泉文人的新市情怀

 张明儿 2022-11-02 发布于浙江


新市位于三县交界,几十里方圆散落的村坊,上街的习惯就是来新市逛街,采购农具及日用品。所以,二十一世纪前,几乎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新市古镇在这个区域内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人们的生活、祭祀、娱乐及社交活动,都会与这座古镇紧密关联。清代中期,桐乡洲泉就有这么一位文人,他的一生与新市有着不解之缘,体现出浓厚的新市情怀。

这位洲泉文人,就是清代进士吴曾贯。

笔者与大麻、洲泉、梧桐、石门等地的桐乡朋友交往甚多,最近,桐乡洲泉的一位文友,现任桐乡开发区办公室主任屠建平先生,为我提供了一本《吴磵莼诗选》古书,非常好。吴磵莼,即是吴曾贯先生。根据民国徐世昌先生编选的《晚晴簃诗汇》一书,内有吴曾贯生平简介:

吴曾贯,字涧莼,浙江石门人。嘉庆丁丑进士,官渭南知县。有《涧莼诗钞》。

吴曾贯的生卒年月不详,大概应该生活在1760——1836年之间的年代中。当年洲泉属于石门县域,故有“石门人”一说。洲泉离新市非常近,民间称“两九路”,步行也只需两小时左右就可到达。当地百姓自古以来,一直有出街新市的习俗,民间有通婚、攀亲、交友、商业往来等习惯,关系很密切。

屠先生提供的这本《吴磵莼诗选》中,我发现有专门数页书,反映作者写新市景物诗有二十多篇,汇为“仙潭竹枝词”,诗句清丽,文词隽永,写得形象生动,景貌蓊然,以写实述怀为主,读来亲切。依目前笔者所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外地人咏新市,这位吴曾贯先生为最多,可见其内心对新市的乡谊之深。

例如有一首写春游果山头的:

长寿桥边柳挂烟,风光最好仲春天。
寻芳莫入桃1源洞,恐被旁人笑我癫。


诗中的“长寿桥”目前已改为水泥桥,位于原“新市小五金厂”大门前的桥,连接着杨家仓与假山头两处地块。“桃源洞”是当年果山头的主要景区,叠起的高高假山,下面叠成一个山洞状,名曰:“桃源洞”,此为南宋期间丞相游似私人别墅时所命名的景物,历史悠久。作者最后两句,以调侃心情来描写市俗眼中的“桃源洞”,犹如传说中的新市觉海寺旁的“摸奶弄”。

有一首写当年新市十景塘春光的:

结伴游春笑语哗,塘开十景路倚斜。
衣香鬓影匆匆去,西竺庵前看菜花。

诗中的“十景塘”,目前已成为一条街巷,与新市仙潭路相交的一条南北向的街巷,当年的十景塘是一条通往乡郊的小径,沿运河一带坐船前来新市停靠上岸的附近村民,都需经过十景塘进入新市闹市区的大街。诗中的“西竺庵”,位于十景塘西百米左右的一处庙庵,香火极盛。诗人描写的是当年新市十景塘一群丽人游春的情景,
婀娜香艳,春光无限。

从德清县志的历史资料中获悉,洲泉人吴曾贯当年还是《嘉庆德清县志》的撰稿人,时为举人,可见其学问博广深厚,得到嘉庆年间德清知县的周绍濂先生的青睐赏识,故特邀到德清来协助担任编志重职。诗人吴曾贯对写诗的声律用韵特别有研究,他的诗,读起来非常舒服,声律严谨,用韵自然,没有一丝拗口的违和感。所以,在清代陈康祺编写的《郎潜纪闻》一书中,专门 描写了吴曾贯先生的“八庚”诗技:

阮文达视学浙西,赏石门吴曾丱之才,为易名“曾贯”。吴善五言长律,时修表忠观新俶成,命之赋诗,吴用八庚全韵,为五排,不遗一字,于工稳中时露神韵。公因称之曰:“吴八庚”。

文中所言的“阮文达”是当年清中期的经学奇才,是被乾隆看好的清代书法领军人物。吴曾贯原名为“吴曾丱”,因为他的诗才惊讶到阮文达,才被有幸让阮为他改名“吴曾贯”,自此就可证实吴的诗才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因为他擅用声律,所以大家戏称他为:“吴八庚”。

令笔者深感幸运的是,在《民国德清新志》中载有“吴曾贯小传”,才让笔者得以了解他对新市情形熟知的真正原因:

吴曾贯,字涧莼,石门籍,寓寄新市镇。……其女聪慧能文,适镇人。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推定,吴曾贯的女儿婚配给了新市人,他辞官离任后,晚年多数是在他女儿处渡过的,所以有“寓寄新市”一说。从他的生平事业岁月结构上分析,他在新市的时间应该有十年以上。可惜这方面的具体情形,并未能在新市嘉庆后的世存志书中找到答案,因而如此一位诗才丰溢的文人,他在新市生活的情节,所寓居的遗址位置,也无法得到考证,是为憾事。

直街转弯即横街,列肆开张两岸排。
斜抱琵琶娇欲绝,杨花小妇唱金钗。

这是清代洲泉人吴曾贯先生笔下,当年新市西河口近陈家潭处的一景,写得妩媚委婉,香软稣骨。如今景貌依旧,而诗人已逝,未免令笔者仰天而嘘,感慨万千。期待以后对吴曾贯诗人的新市轶事有更多发现,以飨关注新市历史文化的各位读者。在此,我要十分感谢洲泉屠先生所给予我的热情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