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药备旨

 壹团和气养形神 2022-11-02 发布于湖北

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

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又曰∶味浓则泄,味薄则通;气浓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味通泄为阴,味渗泄为阳。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也,茯苓淡,为天之阳,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人手太阳也。麻黄苦,为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附子,气之浓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浓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也;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也。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

药性要旨

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甘苦寒泻血热。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注: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注∶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注∶温凉寒热,各从其宜;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注∶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乃行,常有天命。)

脏气法时补泻法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黄芪、甘草人参。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泻。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注∶此五者,有酸、辛、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软、或坚,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治法纲要

气交变论云∶五运太过不及。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长、化、收、藏之运,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注云∶失常之理,则天地四时之气,无所营运。故动必有静,胜必有复,乃天地阴阳之道也。以热治热法,经曰∶病气热甚,而与寒药交争,则寒药难下,故反热服,顺其病势,热势既休,寒性乃发,病热除愈,则如承气汤寒药,反热服之者是也。病寒亦同法也。凡治病,必求其所在,病在上者治上,在下者治下,故中外脏腑经络皆然。病气热,则除其热;病气寒,则退其寒,六气同法。泻实补虚,除邪养正,平则守常,医之道也。

大法曰∶前人方法,即当时对证之药也。后人用之,当体指下脉气,从而加减,否则不效。余非鄙乎前人而自用也,盖五行相制相兼,生化制承之体,一时之间,变乱无常,验脉处方,亦前人之法也。厥后通乎理者,当以余言为然。

用药用方辨

如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方,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故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佐之。如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制小建中汤方,芍药为君,桂枝、甘草佐之。一则治其表虚,一则治其里虚,是各言其主用也。后人之用古方者,触类而长之,则知其本,而不致差误矣。

去脏腑之火

黄连泻心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黄芩泻大肠火;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柴胡泻胆火(亦以黄连佐之);白芍药泻脾火、石膏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又曰龙火);柴胡泻三焦火(黄芩佐之)。(白芍药泻肝火?

以上诸药,各泻其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君、合为臣处,详其所宜而用,勿执一也。

各经引用(报使)

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柏,小肠、膀胱也。

阳明经,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肠也。

少阳经,柴胡;在下者青皮,胆、三焦也。

太阴经,白芍药,脾、肺也。

少阴经,知母,心、肾也。

厥阴经,青皮;在下(上?)者,柴胡,肝、包络也。

药性生熟用法

黄连、黄芩、知母、黄柏,治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酒炒之,借酒力上升也。咽之下,脐之上者,须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凡熟升生降也。大黄须煨,恐寒伤胃气;至于乌头、附子,须炮去其毒也。用上焦药,须酒洗曝干。黄柏、知母等,寒药也,久弱之人,须合之者,酒浸曝干,恐寒伤胃气也;熟地黄酒洗,亦然。当归酒浸,助发散之用也。

药用根梢法

凡根之在土者,中半以上,气脉上行,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下行,入土者为梢。当知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经曰∶根升梢降。

制方之法

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有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浓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须明其用矣。经曰∶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然,味浓则泄,薄则通;气浓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凡此之味,各有所能。然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酸能收缓收散,甘能缓急,淡能利窍。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明其气味之用。若用其味,必明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气,必明其气之所宜。识其病之标本脏腑,寒热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证而制其方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大小、反正逆从之制也。

主病者为君者为,应臣者为使,此随病之所宜,而又赞成方而用之。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大小: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少则二之。肾肝位远,服汤散,不厌顿而多。君一臣二,制之小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心肺位近,服汤散,不厌频而少。

缓急: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治主以缓,缓则治其本。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治客以急,急则治其标。薄者则少服而频服,浓者则多服而顿服。

奇偶:君一臣二,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去咽喉之病,近者奇之;治肝肾之病,远者偶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偶。

复: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也。

又当明五气之郁,木郁达之,谓吐,令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制其冲逆也。凡此五者,乃治病之大要也。

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

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泻∶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

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

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只如此体,皆有所属。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失矣。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剂,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今补二种,以尽厥旨。

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

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五行制方生克法

夫木火土金水,此制方相生相克之法也,老于医者能之。

制法∶肝、木、酸,春生之道,失常则病。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制法∶心、火、苦,夏长之道,失常则病。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 制法∶脾、土、甘,中央化成之道,失常则病。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制法∶肺、金、辛,秋收之道,失常则病。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制法∶肾、水、咸,冬藏之道,失常则病。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

注云∶酸苦甘辛咸,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之本也。四时之变,五行化生,各顺其道,违则病生。圣人设法以制其变,谓如风淫于内,即是肝木失常也,火随而炽,治以辛凉,是为辛金克其木,凉水沃其火,其治法例皆如此。下之二方,非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

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羌活苦辛,透关利节而胜湿;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君。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中除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肤腠理之湿,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人参甘草甘温,补脾养正气,使苦药不能伤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者,乃苦以泄之也。凡酒制药,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温平,泽泻咸平,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气得以宣通矣。

羌活(半两) 防风(三钱,二味为〔君〕) 升麻(一钱) 葛根(二钱) 白术(一钱)苍术(三钱) 当归〔身〕(三钱) 人参(二钱) 甘草(五钱)苦参(酒浸二钱) 黄芩(一钱炒) 知母(三钱酒洗) 茵陈(五钱酒炒)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待少时,美膳压之。

五方之正气味(制方用药附)

东方∶甲风、乙木,其气温,其味甘,在人以肝胆应之。

南方∶丙热、丁火,其气热,其味辛,在人以心、小肠、三焦、包络应之。

中央∶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

中央∶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气凉,其味酸,在人以肺、大肠应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气寒,其味苦,在人以肾、膀胱应之。

人乃万物中之一也,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须禀两仪之气而生化也。圣人垂世立教,不能浑说,必当分析,以至理而言,则阴阳相附不相离,其实一也。呼则因阳出,吸则随阴入。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此上说止明补泻用药君之一也。故曰∶主病者为君。用药之机会,要明轻清成象,重浊成形。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中浊者,荣华腠理;浊中清者,荣养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

故《至真要大论》云∶五味阴阳之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各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

标本阴阳论

天 阳∶无,圆,气,上,外,升,生,浮,昼,动,轻,燥,六腑。

地 阴∶有,方,血,下,内,降,杀,沉,夜,静,重,湿,五脏。

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则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此脏腑之标本也。又,脏腑在内为本,各脏腑之经络在外为标,此脏腑经络之标本也。更,人身之脏腑阴阳,气血经络,各有标本也。以病论之,先受病为本,后传流病为标。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邪气滋甚,其病益畜。若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虽病有十数证皆去矣。谓如先生轻病,后滋生重病,亦先治轻病,后治重病,如是则邪气乃伏。盖先治本故也。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中满,谓其急也。若中满后有大小便不利,亦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次治中满,谓尤急也。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满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此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是也。治法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当泻其子,火也。然非真泻其火,十二经中各有金木水火土,当木之分,泻其火也。故《标本论》云∶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既肝受火邪,先于肝经五穴中泻荥火,行间穴是也。后治其标者,于心经五穴内泻荥火,少府穴是也。以药论之,入肝经药为之引,用泻心火药为君,是治实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肾邪,是从后来者,为虚邪,虚则当补其母。故《标本论》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既受水邪,当先于肾经涌泉穴,补木,是先治其标。后于肝经曲泉穴中泻水,是后治其本。此先治其标者,推其至理,亦是先治其本也。以药论之,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经药为君是也。

随证治病药品

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顶巅痛,须用蒿本,去川芎。

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

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

如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

如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肌热,亦用黄?。

如腹胀,用姜制浓朴(一本有芍药)。

如虚热,须用黄?,止虚汗,亦用。

如胁下痛,往来潮热,日晡潮热,须用柴胡

如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用白术

如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而已。

如破滞血,用桃仁苏木

如去痰,须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如腹中窄狭,须用苍术

如调气,须用木香

如补气,须用人参

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当用当归也。

如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

如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能泻心火故也。

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

如渴者,用干葛、茯苓,禁半夏。

如嗽者,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胶

如宿食不消,须用黄连枳实

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仁。

如水泻,须用白术茯苓、芍药。

如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使之行则可。

如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

如疮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药,如黄柏黄芩,详上下,用根梢,及引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身,以酒浸煎。

如小便黄者,用黄柏;数者、涩者,或加泽泻

如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茎中痛,用生甘草梢。

如惊悸恍惚,用茯神。

如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

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

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云∶中满者勿食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