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这一百多年,是属于湖南人的时代。所谓“中兴将相,十九湖湘”、“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其中,也有很多邵阳人的身影。 笔者今天着重介绍我们邵阳籍重磅人物——刘坤一。 相比人们熟悉的邵阳人魏源、蔡锷,刘坤一的名字不讲对全国,即使是对邵阳人,也有点陌生。但如果你认真看一看晚清史,就会大吃一惊:这个声名不显的小个子邵阳人,其实是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元老去世后,代表湘系苦撑大局的“大哥大”,他也是清末封疆大吏中唯一敢怼慈禧的男人。 刘坤一是邵阳市新宁县金石镇人,生于1830年,幼居崀山镇石田村。在邵阳市诸县中,新宁开发较晚,其名字的含义,源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朝廷平定当地“蛮夷”以“新近安宁”之意置新宁县(以金城村为治)。新宁直到元朝才出了一位进士(李志道),此前,从未有新宁人在全国舞台崭露头角。 然而到了晚清,在不到50年里,新宁突然大放异彩,共出了241位正厅级(四品)以上干部,多位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其中就包括刘坤一。 . 从咸丰五年(1855)追随老乡刘长佑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开始,依靠军功,刘坤一开启火箭般的擢升速度。由最初的廪生(国家给粮米的秀才),一路升为教谕、知县、知州、知府、广东按察使及广西布政使,并于1864年起晋升为江西巡抚。人们津津乐道曾国藩官运亨通,“十年七迁”,孰不知刘坤一有过之无不及,他从一个不包分配工作的大学生(秀才)升为省委书记(巡抚),只用了九年,而且只有34岁。这方面,远超曾国藩(曾氏做巡抚时已43岁)。 1874年,刘坤一调署两江总督。1875年9月,授两广总督,次年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受命“帮办海军事务”,并任两江总督,至此,登上权力巅峰。 在晚清九大总督中,单论军政权势,直隶总督毫无疑问排第一(管辖今北京、天津,以及河北、河南等部分地区,拱卫京师),但如果论财权和对朝廷的经济贡献,两江总督要甩直隶总督几条街。因为它管辖的是全国人口最多、最富裕的江南地区(今江苏、江西、安徽和上海市),是清政府最主要税收来源地之一。我们可从担任过这一职务的人员名单中窥见它的重要性。除刘坤一外,晚清先后任两江总督的湘籍大员有曾国藩、彭玉麟、左宗棠、曾国荃、魏光焘、李兴锐等。其中,除曾国藩、曾国荃的任期分别达到10年和6年外,其余均未超过3年,而刘坤一先后四任两江总督,累计任期15年。 从1864年任江西巡抚开始主政一方,到1902年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刘坤一一生做督抚的时间近38年。曾国藩则是从1854年开始做巡抚(署湖北巡抚),1860开始做总督(初任两江总督,后任直隶总督),到1872年去世,累计任督抚只有18年。刘坤一做督抚的时间之久,放眼整个晚清,似乎只有淮系的李鸿章可比肩。 作为晚清湘军大佬中的后起之秀,刘坤一为官最大的特点是硬气和坚持原则,可以为之赴汤蹈火,眉毛也不皱一下。例如面对慈禧太后的淫威,曾国藩、李鸿章经常是战战兢兢,不敢说个不字,但刘坤一可不,他不仅敢直陈自己的观点,有时还敢怼慈禧,拒不领命。例举三事: 一是反对慈禧废黩光绪帝。 光绪二十五年(1899),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迁怒于主张变法的光绪帝,准备废掉他另立新君,满朝文武纷纷附和,唯独刘坤一等少数人反对。对此,他致书大学士荣禄给慈禧传话:“君臣之分久定,中外之口宜防。坤一所以报国在此,所以报公亦在此。”刘坤一的这番明确表态,有理有据,掷地有声,顾及形势和舆论,慈禧只好作罢。因为刘坤一挺身而出,使晚清政坛减少了一次动荡,维护了国家稳定。 二是“庚子事变”首倡“东南互保”。 光绪二十五年(1900)夏天,慈禧和一帮满族官员头脑发热,欲借义和团灭洋人,因而通谕全国疆臣督练义和团并与各国绝交开战。刘坤一对此洞若观火,认为慈禧此举会将国家引自灭亡之路,于是拒不执行命令,并联络张之洞、李鸿章等一众大臣,与西方各国协议互保。也就是对洋人说,朝廷所作之事与已无干,他们只做稳定辖区内的事。刘坤一再次挺身而出,避免了慈禧把战火引向江南,涂炭生灵,阻止国家滑向深渊。尽管慈禧当时震怒,要拿他问罪,但事后肯定他是:“保障东南,匡扶大局,厥功尤著”。 三是强烈反对割地给外国。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刘坤一极力主张抗日,作为两江总督,他经建议把南洋舰队调到甲午战争前线,协助北洋舰队抗击日本海军,但遭到清廷拒绝。一年后甲午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刘坤一等极力反对割地,尤其是刘坤一,他痛诉割地对中国的危害,他说:“日本若得辽、台,如附两翼,中国必有噬脐之祸。辽、台与倭该国联成一气,日益强盛,将来即求援西洋各大国,亦无能制其死命。是此和议一成,惟任倭为所欲为,贻患无穷,何堪设想!”但清廷没有理会刘坤一的痛诉,《马关条约》如期签订。当朝廷割让台湾,令所有官吏内渡之时,刘坤一致函台湾巡抚唐景崧称割让是“欲令赤县沦为异域,苍生变为左衽,凡有血气,孰不疾首痛心。坤一老矣,虽挥鲁阳之戈,徒衔精卫之石,每中夜起立,循视鬓发,悲从中来,常恐此生无复有报仇雪耻之日矣”。其爱国之诚,天日可鉴。 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签订《辛丑条约》的过程中,俄罗斯借端要挟清廷交出东三省之政权、兵权,李鸿章主张应允俄方要求,刘坤一再次上奏力陈不可割地。他在寄军机处转李鸿章的电文中表示:“增祺与俄私立条款,实关中国安危大计”;“若允俄独得东三省政权兵权,无异地为彼有,各国必将效尤,分裂之祸立见”。正是因他的竭力反对,清廷不轻许俄约,李鸿章未能签字,终于保全了东三省。 . 作为封建官僚,刘坤一可贵之处还在于追求务实,与时俱进。1901年他与张之洞连上三疏,请求变法,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称“江楚三折”,多为清廷采纳。 刘坤一的务实,还表现为排除门户之见,多次保荐袁世凯。 袁世凯本是淮系出身,是李鸿章的部下。青年的袁世凯办事干练,追求务实,是一位励志青年。对他的这种性格,李鸿章却不看好,但刘坤一慧眼识珠,认为袁世凯日后堪当大任,因此在关键时刻倾力提掖他。 据陈扬桂先生在《袁世凯与两个邵阳人的恩怨》一文中介绍,刘坤一第一次提拔袁世凯是在甲午战争中淮军一败涂地、日寇长驱直入的危难时刻,刘坤一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刘氏奉旨出关督师时,发现在关外前敌营务处做转运工作的袁世凯办事干练稳妥,甚是喜欢,感叹人才难得。《马关条约》签订后,刘坤一立马请求朝廷将自己部下、失职统领革职严惩,同时向朝廷保荐袁世凯接替。第二次是刘坤一以两江总督之身兼任主持清廷国防工作时,当时,在小站练兵的两位主帅胡燏棻、汉纳根辞职。在刘坤一的大力推荐下,光绪正式召见了袁世凯,并把练兵重任交给了袁世凯,使他获得了一次培植亲信的大好机会。 刘坤一对袁世凯不仅“扶上马”,而且不断地“送上一程”。他把与张之洞共同缔造的一支洋枪洋炮装备的“自强军”拱手送归袁世凯的麾下;当袁世凯领衔参劾端王、刚毅等人主战误国时,刘坤一又率先署名支持。 正是刘坤一关键时刻的两次推荐,成就了袁世凯日后的大红大紫。 刘坤一个子不高,身材瘦小,有一首取笑他的打油诗:“湖南多人材,可怜刘坤一,生平无他长,马褂二尺七。”与身高一米八的李鸿章站在一起,刘坤一绝对是相形见绌,但他躯体内的硬气却远胜李鸿章,这是为何呢?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刘坤一的老家新宁偏居一隅,像邵阳大多数地方一样多崇山峻岭,家门口的夫夷江汹涌,是资江最重要的支流,从小生长于高山大河间,使他养成了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的“宝古佬”精神;加之是秀才出身,饱读儒家经典,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更由于他是打过硬仗、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封疆大吏,较之他人更有血性、更看重实际。基于这样的背景,坚持忠君、安民,追求务实,敢于担当,成为他从政的中心和出发点。 1902年10月,刘坤一去世后,东南名绅张春给他写了一副对联:“吕端大事不糊涂,东南半壁,五年之间,太保幸在;诸葛一生唯谨慎,咸同两朝,众贤之后,新宁有光”。朝廷给他谥号“忠诚”,追赠一等男爵、太傅,可见评价之高。 特别声明:作者写作此文是为推介家乡先贤,文章素材、照片全部源于公开报道。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东人。做过专业财经杂志记者、报纸主编。现居南粤,业余专注乡土写作,冀望以绵薄之力推介家乡的历史人文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