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地区(即福建汀州府),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它包括长汀、永定、连城、上杭、宁化、武平、明溪、清流八县。客家先民都把闽西作为告别中原旅程的终点。成为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播的原乡故土。汀州由此成为播迁海内外亿万客家人敬仰的“客家祖地”。千年汀州府所在地长汀,因此,被尊称为“客家首府”。汀州府所在地长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1934年)成为中央苏区,也称中央革命根据地。素称“福建首府,红色苏区”,根据地成千上万的闽西子弟、客家男儿都参加了红军。“打土豪、分田地。闹革命,打白匪,保护红色苏维埃!”在毛主席领导下,浴血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围剿。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从长汀、瑞金两地出发,开始举世闻名的长征。是年11月下旬,十万红军到达湘江,数十万国民党湘军、桂军在飞机支援下向各渡口围追堵截猛烈夹击,湘江战役爆发。此次战役是空前激烈,损失最为惨重的战役,五万多红军血染湘江,英勇殉国。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的六千多名客家男儿在师长陈树湘的率领下,担任拦截后来之敌,负责总后卫任务,全师红军将士以血肉之躯完成了湘江战役中全军的断后阻击任务。突破了蒋介石在湘江以东设下的第四道封锁线,确保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同时,也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当中央红军突破湘江远去之后,由于国民党军封锁了湘江的各个渡口。湘江铁三角防线再度形成,红三十四师被阻隔在了湘江东岸,成为了唯一没有过江的孤军。在前往湘南的游击途中,又几次陷入敌人重围,全师从原有的六千多人锐减至不足千人。而在此时,国民党军也发现了这支不足千人的部队。于是敌人调集了重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对三十四师进行围堵。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陈师长镇定自若,沉着应战,指挥部队,不断突围。但是,由于双方军事力量悬殊,再加上补给匮乏,三十四师减员严重。为了突破敌人的重围,陈树湘率领三十四师向道县进军,在指挥部队强渡沽子江过程中,陈师长腹部中弹,身受重伤,流血不止的他用绑带死死地扎紧伤口,强忍着剧痛同客家战士一起与敌人浴血奋战。当陈师长最后一次集合,清点人数时,仅存一名的副连长向他报告,说全师还有53人,其中15名轻伤,7名重伤,枪支有余,而子弹仅剩103发。很快,敌人又开始了新一轮进攻,为了保存红三十四师的革命火种,陈师长决定自己掩护剩余的红军战士突围,但由于受伤严重、失血多,陈师长不幸昏迷被俘。敌人欣喜若狂,准备抬他去邀功欣赏。同时,对他进行了救治,陈树湘拒医绝食,坚持与敌斗争,在行至道县的潇水河畔时,昏迷中的陈师长再度醒来,他趁敌人不备,毅然地撕开了腹部已溃烂的伤口,掏出肠子,绞断牺牲,时年二十九岁,兑现了自己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三十四师全体官兵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几乎全军覆灭,全师六千多名红军几乎全部是客家男儿。他们以血肉之躯,保护了中央红军渡过湘江,谱写一曲矢志不渝跟党走,一腔热血铸忠魂的生命赞歌!他们中有父子一同参加红军的,也有兄弟几个参加红军的;有的有名无姓,有的有姓无名;有的只知道乳名,还有的连姓名也无法知晓。我曾认识一位长汀的王先生,他说他的爷爷和他的大伯就是牺牲在那场战役中的。正是客家男儿血染湘江,吾辈自强刻骨铭记!作者简介:张振杰,1968年生。赵村镇张营村人。1992年高中毕业。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热爱文学,爱写散文。先后在《中州统战》《三门峡报》《县域经济》《闽南日报》《新洛宁》等报刊上发表作品。现在在江苏南京打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