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江的“扬州评话传承人”往事

 镇江风情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1965年12月,镇江市群众业余文艺代表队搞了一场“镇江专区业余文艺观摩演出会”,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头,20岁出头的黄俊章有点紧张。但一站到台上,他很快就和曲艺队的几位搭档进入角色,表演了第三个节目——相声《英雄的昏果岛》。

当时的群众“笑点”不高,很快就被这群小伙子逗得前俯后仰。相声刚表演完,台下就有人高喊:再来一个!

这时,报幕员走到舞台中央:下一个节目,革命故事《镶牙记》,作者,市业余曲艺队集体改编,表演者……

报幕员故意停顿了一下,台下顿时安静下来。

“搪瓷厂的黄俊章。”报幕员报出了演员的名字。

“哗……”,台下响起掌声一片。

当时,镇江地区各个厂的工人队伍里,黄俊章已经是一个挺有名气的传奇人物了。他出生扬州评话世家,两年前的1963年元旦这天,他正式出道,在镇江高资文化站连说了七天的书,四乡八里的村民闻讯后,纷纷自带小板凳来听书。

他还用扬州评话的形式来讲“红色故事”,这次说得是一个老贫农王金洪,用自己镶牙的钱,给村里学习小组买《毛选》,引出了一连串的故事。村民们还是第一次听革命故事听得像说书一样,欢笑声连连。

如果当时黄俊章说的是扬州评话《八窍珠》,估计场上的几百个座位,是不够抢的。

昨天我们说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评话的传承人黄俊章举行了收徒仪式的事情,今天专门给大家谈谈黄老和《八窍珠》的故事。

01

扬州评话,流行在扬州、泰州、镇江和南京、上海等地。镇江在繁荣时期曾经有非常浓厚的评书氛围,“扬州评话镇江说”,满城有十多家有名的书场,其中,朱德春和黄少章的《八窍珠》被认为是相当难学一部书。

这部书的起源,相传有个评话艺人,说书技术不错,但是因为所说的书中的故事不吸引人,所以生意很差,生活穷困潦倒。当时其他七位有名的评话艺人决定帮助他,于是每个人拿出自己书中的一些精华特点,注入这个新故事中,书名《八窍珠》,即由书中大家抢夺的宝贝“八窍珠”而来,暗示这个故事是八个人的智慧结晶。

讲这个故事很难,因为书中人物有上百个,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阅历、讲话的方言都不相同,表演者要对各地方言把握到位,对各种市井人物、官场生活习惯了如指掌。

评书界说:“慢《三国》,快《水浒》,有钱难买《八窍珠》”。

也有人说:“慢《三国》,快《水浒》,听不厌的《八窍珠》”。

《八窍珠》里,有很多武打的动作,表演的内容,艺人常在台上比划招式,所以观众听了特别来劲

扬州评话《八窍珠》选段

评书艺人黄少章学的就是《八窍珠》,但他一直觉得自己讲得不好。于是他就想去学朱德春的《八窍珠》,后来有一次,黄少章在茶馆里碰到了朱德春,朱德春很热情地招呼他,说有空泡茶馆,还不如来听听自己的书,就这样,黄少章本来一天有日晚两场演出,就停掉其中一场,去听朱德春的书。

花几个月的时间,黄少章把朱德春的书从头到尾听了两档(两遍),从中学习了很多东西,融入自己的表演中来。不久,朱德春就去世了。在当时说《八窍珠》的艺人中,黄少章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说《八窍珠》的头块牌子。

黄少章的儿子黄俊章,上小学时,放学了书包一放就到书场去玩。书场老板都是熟人,不但不要他的票,每次还都要拿些零食给他吃。

听啊听的,再加上遗传和天赋,黄俊章也走上了说书这条路。

1962年,黄俊章正式拜父亲为师,学说《八窍珠》。

02

黄俊章一开始学说书时,觉得学说书不用急在一朝一夕,师傅就是父亲,家里经济条件又好,没有什么压力。

所以学书开始后,他每天照样和朋友一起在外面玩,花在学书上的时间并不多。

有天回家吃饭,黄少章很严肃地呵斥他:“你这么大的个子了,站在老子面前,你准备玩到什么时候?”

一席话说得黄俊章面红耳赤,知道羞耻以后,黄俊章全身心地投入学书,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书上。

他每天不停的说书,一直说到喉咙沙哑,母亲心疼舍不得,告诉了父亲。

父亲却说,随他去,让他继续说,只有这样让嗓子转过来,这样的嗓子才经得起考验。一个多星期后,嗓子真的转过来了。也凭着这个工夫,黄俊章做到了任何情况临场不乱。

1963年元旦出道,在高资文化站说了七场。这一年的春节,他在六合文昌书场正式演出,日、晚两场,一天四小时。日场说前半部,晚场说后半部,观众很多,座无虚席。5月,他来到扬州鹿鸣书场说书,收获了许多宝贵经验。

被调到搪瓷厂后,他就成了曲艺队的定海神针。

1972年他重新调到镇江市文工团曲艺队,但那时流行的是《林海雪原》、《红岩》,他一般压轴讲改版了的《李自成》。

70年代末,他在河滨公园附近的书场复出说《八窍珠》,扬州评话《八窍珠》第六代传人一开讲,一百多个座位坐满不谈,连窗子上都爬的听书的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他忙于在外头说书的高峰期。

2000年后,扬州评话的受众渐渐变少了,确实,人们娱乐的方式多样化了。

但黄俊章还是想把自己抱了一辈子的“八窍珠”传下去。

作为镇江仅存的扬州评话老艺人,至今唯一能够完整演出《八窍珠》全本的说书人,为了弘扬这门古老的文化遗存,黄老做了很大的努力,为抢救性保护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

黄老说了一辈子《八窍珠》,但从来没有一个完整本子,全凭的是自小练就的“口传心记”,和自己几十年说书的锤炼精进。从2013年开始,他决心为后来的说书人留下可供参考的范本,他与镇江民艺馆合作,在我市“文心书场”连续开讲80小时、40回的全本《八窍珠》,进行录音录像、文稿输入,到2015年整理出百余万字书稿,2016年9月底《八窍珠》上中下三册出版,它不仅是黄老对父亲的一个交代,也是他对自己几十年从艺生涯的一个交代。

镇江少年宫特聘黄老担任扬州评话少儿社指导老师,一忙就是七八年,不惜心力培养传承人。

出版《八窍珠》之后,黄老又走进蒋乔街道凤凰家园社区会议中心,连演40场,将40回的全本《八窍珠》一章不落的演了下来,持续表演两个多月。

最近几年,黄老为镇江旅游文化做了很多努力。

“距今1700多年前,镇江北固山发生了一件大事!北固山甘露寺相亲,本身是一条美人计,哪知道诸葛亮给了三条锦囊妙计,保证刘备刘皇叔抱得美人归!”

从2016年国庆开始,每逢节假日和每周六、周日下午2时,黄老会准时出现在甘露寺“甘露书场”内,开讲为北固山甘露寺“量身定做”的扬州评话《刘备招亲》。

今年七月,市委书记马明龙来到北固山景区,认真欣赏了黄老的精彩表演,感谢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推介镇江所作的贡献。

黄老对传承真是孜孜以求。可谓:一枚止语,三代传承;一部评话,七代延续;一位艺人,撑起了扬州评话在镇江的一片天……

前天,黄老收了两名弟子,陆丰和金阳。

两位弟子向师父黄俊章先生递上拜师帖和鲜花,黄老也赠与了回徒贴,并送给二人各一块表演道具“止语”。

“止语”,象征着扬州评话这颗“宝珠”,一定会永远传承下去,止语一敲,话,就源源不断开始了……

点击分享:

老镇江           镇江女婿白岩松

陶玉玲,永远的镇江“二妹子”

印青:军旅走出的镇江籍音乐家

镇江的秋天,请慢一些

这,就是镇江的“辛丰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陵口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大路镇”啊!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