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运河畔忆旧:古镇邵伯的战备粮库

 黑龙江波涛 2022-11-04 发布于黑龙江

与扬州仅一湖之隔的运河古镇邵伯,古称步邱。东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指挥8万兵力,在淝水对阵60多万前秦军队。双方交战,东晋取得大胜,直接导致了前秦灭亡

谢安因军功升任承相,后遭到朝庭皇族排挤,为避祸自请出镇步邱。筑湖埭防洪水,救百姓于水患之中,演绎出一段人间佳话。当地百姓为纪念谢安,将地名步邱,改为召伯。“召伯”——历史上泛指有政绩的地方官吏。后来这里的湖,也改为了召伯湖。再后来,人们改“召”为“邵”。

文章图片1

邵伯古镇牌坊

邵伯古镇缘大运河而建,因大运河而兴。自吴王开凿邗沟,到东晋谢安筑埭治水,直至明清航运复兴,留下了邵伯埭、邵伯船闸、自流灌溉渠等丰富的水工遗存,向世人展示着运河儿女的智慧结晶。

文章图片2

邵伯北大街

在邵伯古镇的北大街上,有一座很大的粮库,这便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苏中地区很有名的“邵伯战备粮库”。

这战备粮库位于镇北大街78号,围成一个巨大的院落,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差不多是一个足球场的面积),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文章图片3

战备粮库内的的大粮囤

当年,战备粮库很风光,虽说粮库设在邵伯镇上,但管辖权却在扬州地区粮食局。在这里上班的职工属于国企员工,每月有固定工资和不错的福利待遇,因此员工们出入总是头昂得高高的,那叫一个牛。

就连镇上的菜市场,那些肉铺和湖鲜的摊点旁,每天也拥挤着粮库的员工们——谁叫人家有钱呢!对此,镇上的居民简直要羡慕死呢!

文章图片4

这战备粮库有东西两个大铁门。东面的大门旁有一个小码头,紧邻大运河的支流——盐邵河,用于收粮时节,里下河地区的粮农划小船运进粮食。

西边的大门则面对着十多米高的运河大堤——战备粮库里的贮粮,用板车输送至大堤另侧濒河的专用码头,再装船运往各地。

文章图片5

战备粮库西大门

战备粮库的大院内有盖有三幢砖木结构的库房,用于贮存收来的粮食。这大库房系根据苏联图纸建造,高大宽敞。由于每幢库房的长度近百米,跨度太大,因此库房里面都矗立着20根三四十公分粗的木柱,还有人字形的木梁架4套,木柱与横梁之间皆用粗粗的铁铆钉进行加固。

此外,每幢库房的墙壁上还开设有24个通风窗,用于给贮粮通风、去湿。

文章图片6

近百米长的大库房很罕见

此外,战备粮库内还建有四座直径十米、高度十几米的大粮囤,呈圆柱形,拱形砖顶,每个粮囤能装上百吨粮食。

粮库内有一片很大的水泥广场,目测可以摆下3个篮球场,这是专门用来晒粮食的场地。如果今年赶上了好年景儿,每到夏秋两季收粮时节,粮食大丰收(行话叫爆仓),就得在专门晒粮的水泥广场上,搭起些像蒙古包一样的粮囤,几十上百座挤在一起,十分壮观。

文章图片7

粮库里面非常大

战备粮库的总仓容达到6000吨,当年在大运河扬州段沿线各城镇,绝对是最大的粮食贮备中心。

在那些年月里,农民兄弟自己种的粮食都不够吃,年年缺粮。然而,只要新粮收上来晒干后,邻县的农民用船载、四里八乡的百姓用板车推,把该缴的公粮一斤不少地送到这里,逐一验收过枰,装麻袋里入库。

战备粮库的粮食收集齐后,便统一运到几十米外、大运河边的专用码头上,装船拉走。

文章图片8

每个粮囤能装上百吨粮食

每当新粮出库装船时,这里便会呈现出一幅壮观的景象:一辆辆的人力板车上垒着一袋袋编号的大麻袋,装着稻谷或小麦,足足有300斤重。

这板车由一条壮汉吃力地拉着,后面有人使劲儿地推,从粮库的西大门出来,横穿过三四米宽的青条石街道,径直向西,几十米外就是高过屋顶的京杭运河大堤。

文章图片9

在没有卷扬机的年代,载重上千斤的板车如果仅用人力,根本无法推上十多米高的运河大堤。于是,聪明的当地人便在大堤上架设起一个“土绞车”用来牵引板车。

说“土绞车”再形像不过,因为这个牵引设备简陋得令人惊讶——两个大小齿轮安装在一根木桶般粗的铁转轴上,起到增速和减速作用;铁转轴上一圈圈地套着一根几十米长的粗棕绳,棕绳的端头绑扎着一个铁钩子,钩住停在大堤下的板车头部的固定铁环上。

文章图片10

准备妥当后,四个强壮的男人便采用推磨的方式,充当动力源,启动“土绞车”把沉重的板车一辆辆拉到大运河堤上。板车翻过高高的河堤,再通过“土绞车”输送到河堤下运河边的粮食专用码头……

人力板车在码头上卸载了粮食后,便会有人递过来一个巴掌长短的竹签,上面油漆做暗记,每天的竹签都有不同的标记,这就是每次运粮后的凭记。

然后,当拉板车的人调回头再进入粮库西大门时,便有专人验签并同板车的编号和人名统一登记在簿。一天劳动下来,凭这个竹签领当日的工资。

文章图片11

每搬运一板车粮食可得到一根竹签

每到这个时节,总有几十、上百辆人力板车沿着运河大堤上上下下,吆吆喝喝,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煞是壮观。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勤劳的蚂蚁,正在分工有致地搬运着食物。

每当这时,运河大堤上总是或站或坐,挤满了瞧热闹的镇民们,兴致勃勃地地观看。更有那些顽皮的“小虾子”们(方言:小孩),在大人的腿间钻来窜去地玩耍,人群中,间或响起一两声佯怒地喝斥……

文章图片12

那时大运河上许多这样的运粮船

码头旁的河面上,排队般地停靠着一艘艘等待装粮的空水泥船。装粮的过程也很奇特——从船上架起三四十公分宽的跳板,接连到码头平台,搭成上下两条通道。

粮食由挑夫一袋一袋地背上船,一层层叠在船舱里。挑夫都是年轻的壮汉,近200斤重的麻袋驮在后背上,还要行走在摇摇晃晃的跳板上。汗水和泥灰搅在一起,把整个人搞得脏兮兮的。

就这样,一袋袋、一船船、成千上万吨的粮食,不是沿大运河向北去,就是顺大运河往南,运到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去了……

文章图片13

一袋粮食近200斤重,全凭人力扛到船上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国家调整粮食政策。邵伯粮库不再是国家粮食备战储存库,也不再向农民征收公粮,便逐渐冷落下来了。

当历史的日历翻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沉寂了多年的邵伯战备粮库专用的大运河码头,突然又开始热闹起来了。这一回运输的主角不再是粮食,而是变成了粗大的木头——沿大运河自北面而下的,是东北的大红松;从南面长江口,逆大运河而至的,是漂洋过海的美国花旗松......那一串串、一排排、宛如水上长龙一般的木排,浮江盖河,接踵而至,直把宽阔的京杭大运河堵得难于通航,急得那些北上南下的船队纷纷拉响汽笛。

一时间,古镇的天空回荡着绵绵不绝的震天巨响,真格是惊得鸡飞狗叫。

文章图片14

那时节大运河里挤满了长长的木排

每天,运河大堤上都站满了瞧新鲜的镇里居民。

只见宽广的大运河面上,繁忙一片。长长的木排由几个人撑篙划动着,慢慢地漂到河岸码头吊车旁,吊车伸出长臂从河水中拎起一根根木材,长度在十米左右,大的一头直径在五十公分。由于长期浸泡在水里,每根树木吸足了水份,个个有一吨多重。

这些木材湿漉漉地吊至码头上空,缓缓放在两辆人力板车上,一头一端各一辆;四名搬运工人,前后各两人,前面是两个男人,后面是两个女人,一般是两个家庭的两对夫妻,都是镇上“大运河搬运站”的工人。由他们将木材拉到镇郊的锯木加工厂,加工成各种材料后,后再送到建筑工地......

文章图片15

木材用板车运到加工厂

当年,在镇上的“大运河搬运站”当搬运工,是一件很“叫劲儿”的活计,非身体健壮者不能承担。

运输沉重的木材时,搬运工们肩上要套着绳索,两手使劲抓住板车的木扶把,手背上爆出像蚯蚓似的青筋。前面拉车者必须弯曲着腰,低着头,身躯几乎与板车平行,两脚用力蹬着每一块条石,“哼唷哼唷”哟喝着艰难地向前挪动;后面推车者也是使出了全身的力气,配合前行。运输者们的额头上,汗珠滚滚而下,后背上衣因绳索的拉力而破开了口子,身上衣裤没有一处是干的。

文章图片16

俗话说:撑船,打铁,磨豆腐,是人间三大苦差事。但古镇的板车搬运工,才是干着天下“吃人饭,干牛事”得最苦的活儿。

邵伯古镇三里长街上的青条石,留下了搬运工们负重前行的深深足迹。

也留下了邵伯战备粮库昔日的风光。

文章图片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