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行善还是作恶,只在一念间

 金苹果6 2022-11-04 发布于北京
01
致良知是孔子儒家修心方法的总纲,抓住这个“纲”,即可贯通一切修心功夫。

王阳明说:致良知是“千古圣学的秘传”。“自孔孟之后,此学已失传千百年。赖上天之灵,使我偶尔得见此学,真是千古的一大快乐!”又说:“致良知是儒家孔门的正法眼藏。从前的儒者,大多不曾觉悟到此。因此他们的学说最终不免坠入支离破碎。”“自龙场悟道,明白'致良知’这三个字后,我的平生讲学,无非就是发挥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可是我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呀。”王阳明说:“近来有人请我讲学。来人问我:'除了良知,还有什么要讲的?’我回答他说:'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可讲的!’”

什么是良知,如何致良知?

什么是“良知”?知善知恶即是良知。那良知在哪里?良知就在自家心里。心是什么?“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那如何致良知呢?致良知的钥匙在“格物”,即清除心中的物欲。

02
王阳明的著名弟子陈九川,有次对老师说:近来,如何用功修心,我掌握到了一些关键,但还没找到使心安稳快乐之处。王阳明对陈九川说:从心上找寻良知,这是对的。不过此间有个诀窍。陈问什么诀窍,答:诀窍就是致知。陈问如何致知?答:你那一点良知,是你自家的准则。你的意念所到处,是便是,非便非。一点也不要隐瞒。你只要不欺骗它,实实在在按照他的指示去做,善便存,恶便去。割除物欲就能达到良知。这就是心之稳当快乐处啊。此是“格物”的真正秘诀,是“致知”的实在功夫。这要慢慢体会,才能明白。

人人心中都有与生俱来的良知,那为什么有些人一有机会就干坏事?根本原因在于,良知被私欲所遮盖,心就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如人患有白内障,眼睛就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一样。人有私欲,心就会用偏用歪用邪,就会干坏事。“格物”是干什么?

王阳明说: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正其不正就是去恶。归于正就是为善。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又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各得其正,格物也。王阳明对九川说:致良知的功夫,只有在心上体验,才能明白。心明白了,书中讲的那些道理自然就融会贯通了。心不明白,想通过读书融会贯通,只会自生意见。

03
王阳明说:“心是身的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人若念念去贪欲、存良知(天理),这就是圣贤的心。虽口不能言、耳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此心若不存良知,那就是禽兽的心;口虽能言,耳虽能听,也只是个能言能听的禽兽。”

总而言之,致良知是孔子儒家的正法眼藏,是千古圣学的秘传。由于孔孟之后失传,后世儒者的学问,大都不免陷入支离。龙场悟道,找回了失传的修心秘法。这个秘法叫“致良知”。良知即天理,良知就在人心里。致良知,要从清除心上的物欲杂念下手。

人行善还是作恶,只在这一念间。念念存养良知(天理),即是立志。若能不忘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良知上,就像道家所谓的“结圣胎”。此良知之念常存,并且让它逐渐扩充出去,就可逐渐达到神明的境界。这是学成圣人的要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