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应物辞官后写《幽居》,直击荣华富贵的本质,读懂也就放得下了

 茂林之家 2022-11-04 发布于湖南

唐代诗人韦应物出身宰相世家,少年时代曾担任过皇帝的御前侍卫。整天过着走马兰台,纸醉金迷的日子。直至天宝十五年叛军攻入长安,经历丧乱之后,才进入太学发奋读书。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二十八岁的韦应物正式踏入官场。此后的二十六年中,他世宦沉浮,屡次因为性格耿直,遭到政敌排挤,甚至是讼告,被迫辞职隐居。

失意之时,韦应物经常写诗排遣心中苦闷。他的诗风学习前代陶渊明、王维诸大家,经常在诗里用“高雅闲谈”描写田园归隐的乐趣,代表作有《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滁州西涧》等。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网红金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的原作者,其实就是韦应物。不过原句和现在流行的句子,稍微有点差别。

韦应物向往田园隐居的生活,所以写了很多相关的诗作,不过他的内心却始终放不下尘世的荣华。下面我们要提到的这首《幽居》,就隐隐透露了他这种矛盾的心理。

一、《幽居》赏析

《幽居》——唐·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白话翻译:

富贵和贫贱,分属不同的阶层。但是无论是富是贫,人们始终都要出门为生计忙碌。只有我这样对外在的事物毫无牵挂的人,才可以得遂避世独处的情怀。

夜晚细雨来临,春草在我不知道的地方悄悄地生长。青山之外忽然露出了曙光,鸟雀们绕着屋檐欢快地啼鸣。

我在山中,有时会与行路者邂逅,有时会与砍柴者同行。我生性愚笨,自当安守这静好的岁月。谁说我是因为看不起世人对荣华富贵的追求,才故意避世独居的呢?

诗的最后一句“谁谓薄世荣”,用到了《三国志·魏志·王粲传》中的一个典故。裴松之在该传中评价一个叫徐干的人,说他“轻官忽禄,不耽世荣”。

意思是徐干不看重功名利禄,不过度沉溺于世间的富贵荣华。韦应物的“谁谓薄世荣”,则是反过来用。意思是,谁说我是因为厌恶世间的富贵荣华,才做出幽居的选择呢。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韦应物几次辞官都不是因为自己想要隐居,而是为势所迫。公元763年,韦应物第一次当官就当了洛阳丞。

当时洛阳的治安非常不好,韦应物一心想要在乱世中为老百姓出头干点实事,结果因为性格太刚直,得罪了不少人,还被人在上级面前打了小报告,所以任满之后他就辞官不干了。

但是韦应物内心始终放不下仕途,所以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他又在朋友的推荐下当了京兆府功曹。五年后,举荐他的朋友获罪被赐死,韦应物又辞官归隐到长安西郊一个寺庙。

大约又过了六、七年,到了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韦应物又被朝廷封为员外尚书郎,派到滁洲担任刺史。

韦应物在任上生了一场大病,后来得知好友要来探望自己,写了一首著名的七律《寄李儋元锡》,他在诗中提到:“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他觉得自己身体太差、太多病,很想回到田园去生活。然而在他管辖的地面上,还有无家可归的“流民”。如果就这么走了,他感觉对不起朝廷的俸禄。

可想而知,韦应物的确是一位体恤人民,并且很有责任感的好官。《幽居》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是看诗文的内容,应当是写在他隐居的时间里。

这首诗开头提到了富人与穷人,两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生存状况,但是这里并没有要批判谁的意思。因为诗的第二句就表明不管他们身份地位如何,每一天都始终要为生计而忙碌。

寻常人活着很累,只有像诗人那种真正想得开的人才会过得轻松。因为他现在正在隐居,住在山中的茅草屋里,清茶淡饭,每天睡到自然醒。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享受到避世的快乐。

诗中第五至第八句,都是在写隐居的乐趣。因为没事干,所以不必早起;因为不必早起,所以每晚总是睡得特别沉;因为睡得沉,所以连昨夜下了小雨都不知道。

雨后的春草也在诗人不知道的时候,慢慢地长了起来。孟浩然当初写《春晓》,有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显然,孟浩然睡觉的时候,耳边是听到了风声雨声的。只不过自己没事干,就舒服地躺在床上睡大觉。韦应物睡得比孟浩然沉,干脆连微雨的声音都没听到。

“青山忽已曙”二句是说诗人刚刚才躺下去,突然天就亮了。如果睡觉的时候没有做梦,就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眼睛才闭上,一睁开天就亮了的感觉。

不做梦,一觉睡到大天亮,想什么时候起就什么时候起,这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但是韦应物是真的感到快乐吗,其实也不见得。

因为韦应物过上这样的日子,其实是“被迫”的。他是在朝中当官的时候被人排挤,抱负得不到伸展,没有办法才辞官归隐的。

“时与道人偶”二句,已经泄露了诗人心中的秘密。离开尘世,选择在山中隐居,自然是喜欢清静,不喜欢与人打交道。

可是你看韦应物,当他邂逅路人,还是很开心。有时候还故意与砍柴的人同行。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就在诗的最末二句。

韦应物说“自当安蹇劣”,“蹇劣”是蠢笨的意思。原来,他跑到山里来睡大觉,是因为他自己又蠢又笨,没有别的选择。

当官得罪了人,好友遭人陷害被赐死,这些都是他不能控制的事情。遇到这种事情,他不隐居,不在家里睡大觉,还能干什么呢?

“谁谓薄世荣”就是在替他的行为做辩解,表明自己尽管被迫选择了隐居,但是也能享受到幽居的快乐,但是并不会因此看不起那些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奋斗着的人们。

结语

《幽居》这首诗不像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那种单纯地歌颂田园生活的诗歌。

韦应物尽管在诗里赞美了避世幽居的生活,但是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并不排斥与世人接触,更加没有看不起尘世中俗人追求荣华富贵的意思。

有人说这首《幽居》讲的是“避世”,所以体现了韦应物的禅学思想。其实我个人认为,这首诗体现出来的,分明是一种安贫乐道的儒家思想。

不管世路多么坎坷,也不管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韦应物都擅长于在苦中作乐。他享受避世幽居的生活,但是与此同时,他从来没有放弃入仕当官的打算。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韦应物被朝廷任命为苏州刺史。他在任上改革税制,颁布法令改善人民生活,得到了史学家的好评。

北宋理学家朱长文评价他说:“韦公以清德为唐人所重,天下号曰韦苏州。”

贞元七年(公元781年),韦应物任期满了,于是罢官寓居在永定精舍。朝廷又给他安排了新的官职,可是任命状到达的时候,他就已经去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