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汨罗自古哀屈原 清诗人张文敏云:“万顷重湖悲故国,一江千古属斯人。”(有人写为李元度所写,误。) 这个江是指汨罗江,汨罗江是属于屈原一个人的河流。 打开《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汨”字只解为长沙汨罗渊。你能说汨罗江不是屈原一个人的么?还有谁能占有汨罗江的名号? 公元前278年,屈原自沉罗渊,罗地楚人感念屈原,将之改称屈原潭,是一个纪念屈原自沉殉国的名号;相隔100多年后贾谊到罗渊吊屈原,挥笔写下屈原“自沉汨罗”。 那么为什么贾谊把罗渊、屈原潭称为了汨罗呢?这个汨罗是水还是地?具体地点在什么地方呢?汨罗是因汨罗江而名,还是汨罗江因汨罗而名呢? 说实话,能完整准确回答的人恐怕是很少的。 汨罗本是汨罗渊 屈原自沉的汨罗渊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还是先看看汨罗名怎么来的。 屈原时有没有汨水? 没有。地理著作中只有㵋水。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汨罗名始见于贾谊《吊屈原赋》,然后司马迁作《屈原列传》,均将屈原自沉的具体地点定位在“汨罗”。 《楚辞》中没有汨罗,只有“汨”和“汩”。最早的地理著作中也没有汨水,今天的汨水旧称㵋水,一条传说中买卖的河流,完全可以说是贾谊命名了汨罗。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说明汨罗在湘流之中。 司马迁《屈原列传》云:“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说明汨罗是司马迁所观“湘水”“屈原自沉渊”之后写下的传记,可见汨罗就是湘水中的一个渊名。 应劭云:“因汨在罗,故曰汨罗。”说明汨渊在罗地,就称之为汨罗渊。因此许慎《说文解字》直云:“汨,长沙汨罗渊。”罗地汉在长沙,所以是长沙的汨罗渊。 那就是说“汨”本为“汨渊”,因为在罗地,所以称汨罗渊。这是对汨罗名来源的最早定论。 罗字好理解,但汨字又缘何而来呢?为什么贾谊、司马迁将汨称之为渊呢? 查找字典,对汨的解说均为解说屈原自沉之事,就是许慎的汨罗渊的定论。至于后世的进一步补充和说明,是解说其具体的地点。查这个汨字,其实最早出现在屈原《怀沙》之中:“浩浩沅湘分流汨兮。” 为什么贾谊用汨称渊呢?这也来自屈原《惜往日》:“沅湘之玄渊”,这应该是他理解汨为渊的道理。那么这个汨实际上是屈原自己命名的,只是得到贾谊的认定而已。 渊字的甲骨文有两种字形。文字外围像岸或漩涡,中部为水流的象形。两相会意表示一个水深不见底的深潭,《说文解字》古文据此演变而来。《说文解字》异体作“见图”,应是由图1的甲骨文演化而来,以水在两岸间横流,像渊之形,其字形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水潭,但意义仍不变。 《庄子·应帝王》:“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 “鲵桓之审为渊。” 郭象注:“渊者,静默之谓耳。夫水常无心,委顺外物,故虽流之与止,鲵桓之与龙跃,常渊然自若,未始失其静默也。” 成玄英疏:“鲵,大鱼也:桓,盘也。”“审”读pán通“潘”,水回流处;一说通“沈”,水深处。 磊石山周边先秦时的确有大的水域,就是屈原自己记录的“浩浩沅湘”,正是屈原《惜往日》中的“沅湘之玄渊”。此地下岩洞众多,有“龙窝”之称,导致回旋翻流水众多。《磊石山志》记称:“龙神之窟宅”,唐蒋冽诗云:“汨罗有翻浪”, 宋晁公愬称“龙渊金堤(小招堤),汨罗潇湘。”翻流水和漩涡现在都可见到。 后世确认的汨罗渊在今天凤凰山与磊石山之间。这个地方查找文献记载有春秋之罗汭、罗渊、屈原潭、汨罗、汨罗渊、汨罗江、黄金潭、药师潭、烂柴港、万岁潭等不同的名称,南部与之相接的是荞麦湖(旧沉沙港)。据《屈原农场志》所记荞麦湖底是全农场最低处,海拔仅仅22米,参考1954年高洪水位35米、1996年高洪水位36米,平常夏季水位28-32米,说明这个深潭水深平时达6-10米,最高可达12米至14米。 所以汨罗渊的定位大致也没有错误。故而《荆州记》云:“屈原潭去罗城三十里”,给了一个地理数据定位。就是今天河泊潭川(春)江嘴处。其左(东)正是玉笥山,其右(西)正是汨罗山(汨罗驿)。 屈原《怀沙》云:“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浩浩沅湘,分流汨兮。”《离骚》云:“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王逸注:“汩,去貌,疾若水流也。” 关于这个“汩与汨”,怀疑本一字。都是汩,是形容声音的。笔者也疑心是一字,只是贾谊看到《怀沙》把这个长些的“汩”字写成了汨(或者是屈原自己刻写稍为长些了),这也正合了贾谊的意,因为如果写成“屈原自沉罗渊”“屈原自沉屈原潭”的确语意上对屈原有些不恭。如果写成“屈原自沉沅湘”,沅湘这么大,到底沉在什么地方会让后人也搞不明白。所以为了更恰切地纪念屈原用他的“分流汨兮”之汨来个纪念,此汨又在罗地,就把屈原潭换成了汨罗。 众多字典解释: 汩,读作gǔ,是象声词、多音字。有水流的样子之意:汩流(急流)。汩汩(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有治理,疏通之意:决汩九川。有扰乱之意:“天公岂物欺,若此汩时序”。有涌出的泉水之意。有沉没(mò)之意:汩没(mò)。 而对汨字,许慎只解为“汨罗渊”。说明这是根据贾谊、司马迁之论,说“汨”是屈原自沉的一个渊名。 如果是“汩”,也有着水注入岩洞的一种声音之谓。 最初的“汨罗”跟“屈原潭”一样的确是用来纪念屈原的。但甲骨文中没有汨字,这也就说明这个汨字不是屈原写错的就是贾谊认定的。因为分流汨兮之汨同样可以形容为一种声音,也可以解为疾速。但“汨”这个地方,肯定是屈原站在磊石山上所看到的沅湘合流之景观。 《楚辞》中,屈原自己称“沅湘之玄渊”“分流汨兮”、“洞庭波兮木叶下”(磊石山是洞庭山,也名五木山),说明磊石山这个沅湘交汇之地的洞庭山下存在着大的岩洞和地下河道。沅湘是两水交合之区域,集中在罗子国的湘江水域,这是无法否定的。而这个渊,是依据屈原“沅湘之玄渊”来定位的,磊石山下有渊是铁定的事实。所以这个汨罗渊也搬不到其它地方去,更不可能到陨阳。 《楚辞》中屈原提到的今天能考的地点最多的就是沅湘,但很多人没有理解沅湘合写在一起的意义,总是习惯性将之拆分开来。是没有充分理解:“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之语义。而贾谊称“沅湘之玄渊”为汨罗,则肯定是依据这个汨而来。 屈原不是个地理学家,是个诗人,《涉江》中独写了沅,又把江湘出发点用合写出现,说明屈原沅湘和江湘都写的是结合部,大家没有看出这个玄机,拆开而论,总是出现众多自相矛盾的结论,也是理解上的原因所导致,所以汨罗渊,也只能是沅湘结合部,就是屈原《惜往日》所云:“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屈原这个“玄渊”是沅湘两水合流而注磊石山下的地下岩洞之意义,而这个地方正是屈原自沉的地方。 汉书《地理志》:“湘水至下隽(岳阳)入江”,说明磊石山不远的下隽(岳阳县)水域就是长江。所以汨渊就是沅湘之玄渊,沅湘结合部在磊石山下,沅湘合流之后自磊石洞庭山下入江。 所以综合而看,汨罗的原始意义,就指的是汨罗渊。是潭名、渊名。由罗渊、屈原潭演化而来。所以郭嵩焘说“汨罗哀屈原也”。 那么“汨渊”又是怎样演变成汨水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