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年有鱼(二十七):鲊鱼之美

 二班毛豆 2022-11-05 发布于广东

青鱼干

小时候一到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冬的食物,门前晒白菜、萝卜干,屋檐挂晒香肠,咸鸭子、鱼干。

妈妈开始买白菜,洗净切成细段摊在簸箕里,等晒干了做香菜。妈妈做的香菜特别好吃,至今在别处也没吃过更好的,真的不是王婆卖瓜,好几个同学在我家吃过后都这么说。灌香肠是个复杂的活,一开始是自己做,后来就买肉给专门灌香肠的铺子里制作。最简单的是腌鱼,妈妈腌的鱼也是我吃过最美味的。

腌鱼首先是选鱼。妈妈一大早就去菜场,挑选刚从湖里捕捞上来的青混。青混即青鱼,我的家乡称之为青混、混子。买回后处理好洗净,用盐码好。盐的分量是重点,不能多,多了咸,少了又容易坏。过去家乡人腌鱼因为怕坏,一般盐都会多,现在好多了。将腌好的鱼沥水,挂在檐廊下,日晒风干,直至干透,便可收藏。

妈妈腌的青混咸淡适中,无需浸泡,吃时斩段冲洗,放饭锅里蒸,或是用辣椒干烧均可。青鱼大,肉质厚实且细嫩,刺大而少,制成鱼干后,肉质紧实,层层可揭,非常美味,是冬日里不可或缺的佳肴。

晒青鱼

在古代,腌鱼称为鲊(zhǎ)。《说文·鱼部》载:“鲊,藏鱼也。”即以鱼加盐等调料腌渍之,使久藏不坏。

古人食鲊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代。古代的鲊鱼不像今天整条用盐腌,而是切片放入米或红曲,再加入盐等各种调味料,封入坛中,经过发酵,腌制成一种风味独特的腌鱼。

南北朝杰出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记载了多种鲊鱼方法,如:”鲤鱼切片,撒盐,压去水,摊瓮中,加饭于其上,一层鱼,一层饭,以箬封口。“制鲊时压榨很重要,不论石压或放布内扭压,都要去水分使之入味,“鲊”便因此种特点而命名。

爱食鱼鲊的人很多,但像谢玄这样为老婆制鲊的人就不多了。

谢玄乃东晋名将,跟随“东山再起”的叔叔谢安,打过漂亮的“淝水之战”。谢玄与妻子感情笃厚,他在军中操劳之余,钓到了几条好鱼,便亲手制作鱼鲊,寄给远方的妻子,聊解愁思。别人思念妻子最多是尺素传情,谢玄则不同,鱼鲊代表我的心。谁更懂女人,当然是谢玄。

烧干鱼

吴中制鱼鲊用荷叶。白居易《桥亭卯饮》曰:“就荷叶上包鱼鲊,当石渠中浸酒瓶。生计悠悠身兀兀,甘从妻唤作刘伶。”吴地制鱼鲊,多用莲叶包裹,之后数日取食,以荷叶包裹后的鱼鲊气味特妙,乃是下酒的好菜。后来荷叶制鲊便成了吴中传统。

魏国名士郑悫开创了用荷叶饮酒,叫“碧筒饮”。吴地人又开创了用荷叶制鱼鲊,果然荷叶清香自古让人钟爱。

宋代是鲊盛行的时代。《梦粱录》中有大鱼鲊。《水浒传》中宋江在郓城遇到了阎婆惜的母亲阎婆,阎婆邀宋江来家里吃酒,上街采买了鲜鱼、嫩鸡并肥鲊等菜肴,招待宋江。肥鲊,即腌好的肥美鱼肉。

陆游爱吃鲊鱼,其《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曰: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歌缥缈,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我曾在巢湖边看到了这首词的景象,食鲊小酌,眺轻鸥落晚沙。

也有的腌鱼是制成干鲙的。唐代杜宝《大业拾遗录》载:“隋大业六年,吴郡献海鮸干鲙。其法:五六月取大鮸四五尺者,鳞细而紫,无细骨,不腥。取肉切晒极干,以新瓶盛之,泥封固。用时以布裹水浸,少顷去水,则皎白如新也。”

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载:

徽州出小鱼,长二三寸,晒干寄来。加酒剥皮,放饭锅上,蒸而食之,味最鲜,号“黄姑鱼”。

袁枚说的这种黄姑鱼,我疑心就是家乡称之为“号姑筒子”的小鱼,两三寸长,圆滚滚的一身肉,味道鲜美,有时在饭店吃杂鱼锅子会吃到。

南朝文学家刘义庆《世说新语》里,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公,即陶侃。晋朝重要的军事将领,也就是陶渊明的太爷爷。鱼梁,指在水中筑捕鱼的堰。坩,为盛物的陶器。鲊,即腌鱼。

陶侃年轻时做过监管鱼梁的小吏,曾经派人给母亲送去一罐腌鱼。母亲封好腌鱼交给来人让他带回去,还写了一封信责备陶侃:“你当官就拿公家的东西给我,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更让我担忧。”

陶母为人正直。陶侃精勤于吏职,两镇荆州,使治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为后世所称道。陶侃为官不贪小便宜,仕途坦荡无忧,这与其母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赞与“在看”,让我知道。

上篇推荐:年年有鱼(二十六):封鳊鱼

视频推荐:重阳·羊台叠翠

跬步之行:01:0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