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怡和舒绣文、赵丹的交往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2-11-05 发布于北京

·秦文君·

文章图片1

1954年,秦怡和赵丹、张瑞芳、白杨、舒绣文、红线女

与舒绣文气息相投

  在重庆话剧舞台“四大名旦”中,秦怡和舒绣文最为亲近。

  秦怡欣赏舒绣文不仅是演技派,表演格外有张力,且不失自然和本真,而且这个人是天生的演员,举手投足之间,魅力无穷。生活中舒绣文并不算多耀眼,但一站上银幕或舞台,立刻焕发出不同的光彩,自信、从容、激情,每次上台都能完美地融入到角色之中。秦怡欣赏她,精确地评价道:“舒绣文的表演不是做戏,而是神似,她在着重塑造人物。”

  舒绣文长秦怡7岁,她俩曾同住一个宿舍,舒绣文像对待小妹妹一样爱护秦怡,和秦怡一起分析剧本,研究角色,分享经验。舒绣文的人品也给秦怡很大的启迪,舒绣文在表演界的地位不凡,但在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不傲慢,为人友善。

  秦怡在璀璨的银幕时代大显身手,和她本人的优秀有关,也和她立下的榜样、目标,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有关。这一点,在她和赵丹的相处中也可见一斑。

和赵丹的艺术共鸣

文章图片2

上世纪80年代秦怡、赵丹和友人

  1945年,赵丹从新疆回到山城重庆,与秦怡等人一起排演茅盾的剧本《清明前后》。当时该剧遭遇国民党当局的几度禁演。

  赵丹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他在禁演声中顶住各种刁难和压力,带着大家想妙招,机智地对付当局的检查,坚持在不改原台词的情况下,要把戏演到预定的日期。

  有一晚戏演完后,发现暴雨成灾,积水很深,演员们住得远,无法走回宿舍。赵丹提议大家到附近的朋友家中等着雨停,哪想到那夜的风雨彻夜未停。

  就这样,赵丹兴高采烈地整夜在畅叙他的创作愿景。那时的赵丹30岁左右,意气风发,他通宵达旦地大谈果戈理,谈普希金、莱蒙托夫,谈莎士比亚,谈我国的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秦怡静静地坐在一边听着,赵丹谈作品如此热情洋溢,不可抑制,让秦怡深受感染。

  抗战结束后,秦怡从重庆回到上海,拍摄《遥远的爱》时,和赵丹演对手戏。

  《遥远的爱》由陈鲤庭导演,赵丹、秦怡、吴茵等主演。影片描述大学教授萧元熙与妻子决裂后,决心把小女佣余珍改造成一个理想的妻子。

  当时秦怡在舞台上滚爬几年,对表演比较自信,但一旦面对赵丹那样的“戏痴”,她忽而觉得有点儿无法招架。

  赵丹在《遥远的爱》中饰演大学教授萧元熙,那教授经常手拄拐杖。于是赵丹平日里也手不离拐杖,平平常常的一根拐棍在赵丹手里竟能变出多种不同的花样。秦怡问赵丹:“一根拐杖,你为何白相出介许多'花头精’?”赵丹得意地说:“这花头精,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我演那个教授,就要把那个人物拿捏准了。”

  影片杀青后,秦怡反复看《遥远的爱》,真正信服赵丹这个人点子多,探索剧中人物无止境,他善于设想、思考、表达,他演戏会钻进去,设计出许多人物的外部动作,从中选择最符合人物需要的。当演员,赵丹既有天赋,又有研究,还肯潜心,所以他演的萧元熙很鲜活,让人一看就记住。

  艺术上的臻美和成熟正是秦怡一直追索的,她坦率地和赵丹说自己所理解的表演艺术,探讨演员每个阶段如何用功?如何永无止境地超越?

  赵丹说:“塑造人物可以从内在出发,也可以从外部着手。演戏自然、真实当然好,但还需要有闪光点。”

唯一一次配音

文章图片3

四大名旦唯一合影(左起:秦怡、白杨、张瑞芳、舒绣文)

  新中国成立后,秦怡又与赵丹合拍《林则徐》。赵丹对塑造林则徐这个人物如痴如醉,他不惜给自己加码,常常完成几个镜头后,自我要求重拍一次。赵丹通读了许多有关林则徐的历史书,为扮演林则徐,他剃掉半个头顶的头发,还跑遍了广州、沙角,完全进入角色。

  1953年,秦怡和赵丹还共同完成一部苏联翻译大片《收获》的配音。赵丹担任配音导演,女主角由秦怡配音。

  赵丹做事认真,不留死角,先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又让秦怡写角色自传,还严格要求声音要还原,甚至哈一口气也要和原片一样。

  影片公映后,褒贬兼有,有配音专家写文章批评配音配得不好。后来,冯亦代的夫人安娜出来发表意见,她是著名的翻译家,曾留学苏联,她观看《收获》后,说配音很好,简直就像是苏联人说中国话,接近苏联人的声音,在配音上找到人物的感觉,她对这个影片的配音十分肯定。

文章图片4

  这是秦怡唯一的一次配音经历,尽管效果不错,但她从此老在琢磨,配音应该怎样配才算最好。   (摘自8月7日《新民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