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以9.2分的超高分数将国内作品狠狠甩在了身后。扎实的剧本,强悍的实力,积极向上的主题,生生砍下9亿多票房。为什么我们爱印度神片?相比之下我们又差在哪里?本期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除了神油,更有神片 国内很多人习惯随大流将印度电影统称为宝莱坞电影,可实际上在印度电影圈,又分为宝莱坞,考莱坞和托莱坞。这些年登陆国内院线的阿米尔汗的3部佳作,《三傻大脑宝莱坞》、《PK》、《摔跤吧,爸爸》都属于宝莱坞制作。而去年引进的《巴霍巴利王》则属于考来坞。不论规模,特质,明星,以及题材方面都各有侧重。三大阵营在印度国内也是斗得热闹,谁都想拍出佳作,争做印度电影王座。 阿米尔汗,沙鲁克汗以及萨尔曼汗作为宝莱坞的最重量级3位大神,不论作品质量还是数量都在国内外有着巨大的影响。除了阿米尔汗之外,沙鲁克汗的《粉丝》,萨尔曼·汗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同样是近年来印度宝莱坞电影中出类拔萃的两部。前者聚焦明星与粉丝之间相爱相杀的特殊关系,后者则强调民族、信仰和国家虽不同,但大爱无疆,善意永存。不论剧情,表演,制作还是社会深度,广泛意义上均高于国内作品很多。这也让国内越来越多人重新开始审视,并爱上印度电影。 神片,未必都是好片 绝大多数观众喜欢一窝蜂的追捧某部电影,或者人云亦云声讨围剿某部电影,这就是从众效应。也正因如此,《摔跤吧,爸爸》上映后超高的口碑引来无数人叫好,哪怕没看过也跟着叫好。阿米尔汗超高的人气以及刁钻精准的选片让他在印度国内成为家喻户晓的天王,更成为国外观众眼中印度佳作的代言人。正因如此国内许多观众就不假思索的认定,印度电影都是高级别的,都应该具有超高水准。可事实其实并不如此。 印度电影产量位居全世界第二(第一是尼日利亚!你爱信不信就是这神搓搓的地方),比好莱坞和中国产量都多得多。但就整体作品质量而言,其实远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霸气外露。鉴于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以及社会分层等问题,他们更喜欢利用电影营造那种超脱社会压力之外的轻松和愉悦,以载歌载舞和梦幻般的美好去麻醉自己,用以忽视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公。其实吧,我们也一样,但他们做的更癫狂。 所以除了评分非常高的一些印度电影外,其他电影不论制作水平,故事结构还是整体状况都非常类似和均衡。爱情,动作,科幻,喜剧,拿来主义让绝大多数印度电影人分享着别人同样的题材和创意,改头换面再变成自己的作品。加之民族情绪等问题,时不时还会出现些如同印度神油一样令人亢奋的“神作”。比方说《》。 这部电影说的是在中印之间爆发,印度军队势如破竹横扫中国,彻底血洗62年之耻。不仅如此,他们还吞并了中国许多领土,逼得中国军方束手无策。该电影开头战争场面干脆就把国外游戏场景直接偷来,然后是抗日神剧一样的剧情安排,中国军方领导不堪的程度,也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糟蹋日本人一样,猥琐下流,面部表情极度夸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B站找到。相信各位不会失望。因为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印度民粹精神无限膨胀的意淫片。一个三流士兵干掉中国海军和陆军,这算不算神片? 同样,在印度票房奇高的电影《巴霍巴利王》,在国内大多数观众眼中也成为神片。抛去民族历史,对歌舞类型喜好,行为动作夸张等接受程度方面的差异,我们眼中的巴霍巴利王是一位全程开挂的超级赛亚人。第一部高山上永远摔不死的情节我还记忆犹新,第二部利用树弹射士兵的情节又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摩托车超载对他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只要人类不灭,他们的想象力就和宇宙一样永恒。 《宝莱坞机器人之恋》和《功夫小蝇》两部作品相信也有国内观众看过不止一次。开了挂的印度电影人用夸张的想象力和诚意满满的特效为我们打造了两部极具可视性的作品。你可以说他们很搞,但不得不说他们很有创意。你可以无视他们的自大,但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脑洞大开。你可以鄙视某些超人类的开挂桥段,但看过之后一定乐得前仰后合。这就是印度,这就是无数宗教彼此斗争,又彼此融合的国家。各种神仙势力汇聚在这个民族身上,他们不开挂谁开挂? 聊聊正经的印度神片 印度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方说性别歧视,种姓制度,社会治安等。可对于电影人而言,相对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给了他们一扇窗口,可以呼吸相对自由的空气。《三联生活周刊》有一期印度特辑。采访美国一位亚洲问题专家时对方表示,中国和印度的问题是相对而深刻的。在80年代之后,中国强调经济建设,而在民主方面稍逊一筹。印度民主建设突飞猛进,而经济建设方面则迟缓呆板。也正因如此,两个国家应该相互学习,而非采取情绪上的对立。 正因为印度民主建设的相对完善,所以我们会看到阿米尔汗的几部佳作均把矛头指向了社会、司法和政府。《三傻大闹宝莱坞》里对印度多少年的应试教育提出了深刻的批判。教师也好,教育制度也好,学生也好,习惯墨守成规失去了自由主动性。本该学以致用,却更乐于做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校里的先进生。所学不能所用,甚至抹杀个人的天性与追求。最后救人一段不仅将书本知识和客观实际完美结合,更让观众从心底认同主人公的观点,彻底改变对学习的思考与态度。 学什么?做什么?为什么做?如何成为独立的人?这一系列问题的抛出与解决,让所有看过的人如释重负,并有可能梳理且认清自己的方向。而我们的校园题材作品有什么?恋爱,互怼,喝酒,打架,兄弟情,抢男人,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好像我们的学校生活就是社会生活的精简版,没出校园先把自己搞得和社会人一样庸俗到极点。 《PK》国内翻译为《我滴神呐》。虽然听着很佟湘玉,但还很贴切。在今天中国动不动就强调信仰的当下,阿米尔汗用外星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各种宗教混杂的印度,用一个稚气未脱的素人的角度,去阐释了宗教与人的关系。佛教也好,伊斯兰教也罢,所有教派都供奉不同的神,都会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可这个权威所说所做的就真的代表神么?一个个满脑肥肠的宗教领袖,都借助宗教信仰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利用民众的信任麻醉并控制着所有人。不管神棍们如何吹嘘自己的法力无边,可在懵懂的外星人眼中,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只是利用人造神去歪曲价值观,满足私欲的骗子。 反观国内呢?电影电视中和尚不能提,尼姑不能提,宗教信仰不能提,如果涉及穆斯林问题,还容易引发大规模群体事件,阿米尔汗可是彻头彻尾的穆斯林,他都敢拿自己的信仰开刀,我们自己呢?给菩萨塞点钱竟然是为了用最少的投资换来好运,这是不是太扯了?神仙真收了我这钱那算不算雇佣关系?可问题在于,谁也没见过神仙走下神坛索要钱物的,这就是那些打着神仙名义的神棍在装神弄鬼了。除了邪教之外,所有的宗教都教人学好,劝人向善。存善心,行善事,留善念,即可。其他人的邪教歪理,别听。 《摔跤吧,爸爸》之所以让人觉得好,在于作品中主人公敢于和世俗挑战,敢于和政府互怼,敢于向不公平的命运抗争。这种精神不仅是对印度本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选择更多,家庭条件差的也要有自己的方向和道路,排除一切困难奋勇拼搏,这才是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除此之外,影片中对印度现行体育制度以及管理者的鄙夷和反抗,更让我们看到他们民主的一面。虽然还不健全,但至少能够发生,且连续不断号召更多人予以重视。让人发声本就是一种社会进步。这种进步,对我们同样重要。而我们的坎儿,除了心里那道,另一道叫广电总局。 回到本期开头。美国亚洲问题专家对中印两国的分析,某种角度上也契合电影业的发展。中国电影在失去了90年代辉煌的同时,一门心思扎进IP,热钱和媒体炒作当中,而忽视了作品深度的发掘与探索。印度电影虽然资金等方面缺乏中国这样恐怖的背景支持,只能在故事类型,风格特色等方面探求一条属于自己的套路。 国内小鲜肉上亿的片酬,并未给投资人带来相应的回报。所以《心迷宫》《路边野餐》《驴得水》《罗曼蒂克的消亡》这样一批有所思考的作品开始逐渐发力,不仅给过热的国内影视圈泼着凉水降温,更让观众看到了一丝希望,让我们看到国内的影视创作生态体系还有得救。印度神片我们未必能模仿,但可以学习和借鉴。其实只要认真对待,神不神又有什么关系呢? 篇幅的关系我们无法一一例举印度优秀的电影作品,这其中包括印度国宝级电影大师萨吉特雷伊等人。我们会发现,印度电影不都是神作,也有神搓搓的狗血片。所以我们应该参照他们的佳作进一步思考并创作,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创造出我们自己的神作。不愿尝试,或者永远停留在思考上,怎么会有机会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