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考 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迟到两天写出的作文攻略,毕竟周日一天还有授课的任务,周一的话我一般安排自己短暂的休息天。 所以关于这篇文章的攻略姗姗来迟,不过我并不是特别的着急,因为虽然有很多老师对于这篇文章做了评价,但是其实来说,对于那些解读,可能从深度上来说,还有所欠缺的。 那么在这里,我就直接给一个关于春考作文,“终极性”的答案构建,来和大家一起聊聊,这篇文章,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证。 基本上看完这篇文章,你的作文就能够得到一个非常高的分数了。 那么首先第一个对于这篇文章的命题,大部分同学,可能已经和我们面授班的同学比起来,输在了起跑线上了,因为他们根本解答不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事实”,而什么才是“看法”。 暑假给同学们讲了一个黑天鹅的概念,然后我感觉在这次一模考当中,关于“认知”这个概念已经成为了我们现在考试的主流,而在我们寒假的课程中,我们会关于认知,做一个相对系统的课程讲解,具体的内容我们会在未来的文章中更新。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看的,就是到底应该如何写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来说,告诉了我们两个关键的内容,一个叫做“事实”,一个叫做“看法”。 那么如果仅从我们之前的暑假班的内容上来看的话,首先第一个内容,我们称之为叫做事实,什么是事实呢?其实很简单,对于事实来说,我们认为所谓的事实就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这个世界上来说,客观的,存在的,不为人意志所转移的事物,这个就是所谓的客观——而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如果要说到认知——这种对于世界产生反应的事物,我们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存在”的“本质”,或者我们所谓的“实体”的概念,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层次的事实。 这个世界,一定会有“本质”——任何“存在”的事物本身,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本质”的根源。 只不过,我们对于它产生的观察和认知,会因为人的主观产生偏差,但是一定这个世界,具有一种状态叫做“实质”,这个,是我们对于世界的第一层次的信念,也是我们对于世界思考的第一个层次的事实——这个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在这个层次的基础上,我们对于世界来说,会产生第二个层次的概念,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看法”。 那对于认知来说,我以为是在说的,是一种对于“判断”,什么叫做判断?所谓的“判断”其实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建立在“本质”层面之上的认知。 而在这一个层次的认知,其实本身是人“主观”对于“客观”的一种反应。 记住,是“主观”对于“客观”的反应,所以既然是“主观”对于“客观”的反应,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得到这样的推理——无论这个“主观”如何“契合”与客观,“主观”本身来说,就是一种存在“偏见”的事物。 这个,就是我们对于文本来说所说的第二个层次的事实。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是“看法”究竟是什么? 我之前和大家说过,我们对于文章来说,将“现象”化为“本质”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指标,也是作文审题的第一步。 “看法”只是一种“现象”,而当我们用理论去解释看法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看法”,用我们暑假班作文课程的内容来说,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的事实—— 1 我称之为叫做认同 2 我称之为“因果的反思” 当然,对于这篇文章来说,两个概念你都可以去写,当然还是那句话,作文的精髓在于聚焦,对于这篇文章来说,得高分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两个概念你必须选择其中一个去构建。 那么首先我们先去说第一种我们所谓的“看法”的延伸,叫做认同。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认同”的概念本身,来解释这个题目,那么对于这个题目的概念来说,我们就可以这样去讲—— 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那么首先对于文章的第二句话的构建,就比较简单,也就是,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事实脱离了看法,那么这个事实本身,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和价值。 原因很简单,事实本身的存在,是一种中性的概念,它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启迪。 这里所谓的“无力”本身来说,告诉我们的是,单纯的摆放事实是没有任何价值,而从认同的角度来说,“看法”赋予了事实一个“升格”的空间。 也就是看法能够将“事实”事件中的“共性”进行彰显,同时将“随机性”进行理性合理的忽视。 从而让事件之间的共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进而让一个事件,能够佐证和这个这个“事件”相关的其他事件,给我们带来智慧和经验。 这就是我们对于它的解读—— 如果没有了“看法”,这个世界很多成功的事件,都会具有无限多的“偶然性”与“随机性”。 这就会让事实变得“无力”。 就比如说,我们认为,一个人学识好有很多的原因,每一个成功的学者他们身上都是具有很多随机性和偶然性的,比如我们认为“匡衡”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是多个原因共同促成的。 但是如果一旦这样,那么“匡衡”这个事实对于我们来说就没有了太大的价值,因为我们不可能创造第二个“匡衡”,来满足其中所有的“偶然性”。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做的,就是“看法”——我们将匡衡身上可能有的偶然性尽可能的删除,同时我们将“学者们”身上所具有的共性进行彰显,进而我们从“凿壁借光”等故事中看到了所谓的“看法”——这个看法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会客户环境的恶劣,尽可能的发挥对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我们取得更高的成就。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出现了“看法”,而别的学者身上我们也看到了相似的成就,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一个人的学习,必须要克服环境,尽可能的激发主观能动。” 那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是我们所具有的“看法”,让“事实”具有的佐证力度,而不再无力—— 看法是让事实从独立客观变为主观抽象的催化剂,是一种将现象这一低阶价值上升为理论这一高阶普适价值的最重要的工具。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从“认同”的角度,解释完了,为什么“看法”能够让事实变得“不再无力”。 那么接下来第二个价值在于,我们所谓的价值——为什么事实能够让看法不再空洞? 这个时候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就比较容易被认知的,事实让看法不再空洞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当我们认识于这个世界的事实的时候,我们能够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那就是既然“看法”是主观的,那么它一定是“高于事实”,同时也是“偏差于事实”的。 而事实本来没有自己的属性,而“看法”本身来说,可以说是人为的,营造出来的。 所以针对“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的这句话的“空洞”来说,我更愿意将它理解为,对于一个事物,过分的偏见。 这个世界上,客观事物的价值,都是被人们后天附加的,而附加的根源就是在于对于一个人“生存策略”的最优选择。 而人所身处的环境不同,他的“生存策略”就会发生变化,那自然,对于事物的看法认同也会发生变化,这个东西我在课上举过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 对于我们和平世界的高中生来说,文凭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未来的生活来说,文凭能够给我们人生带来助力。但是对于战乱地区的人来说,文凭就没有价值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而文凭本身是不是重要,是没有客观定性的,它的价值,是被我们赋予的,而我们之所以会赋予价值,是在于它与我们最优的“生存策略”是挂钩的。 了解了这句话之后,这篇文章的第二个层次的解答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一个人只是从自己的一个随机性的经验中得到的“生存策略”来衡量一切,而不是去思考“事实”本质,那么他所做的判断,也就是“偏差”与“空洞”的。 比如一个上海的高中生来说,对于他来说,他做出的判定和看法就是,现在最重要的,一定就是学习,因为考试是当下所有努力中,提高未来生活质量性价比最优的策略,但是如果他没有对于事实的认知,他只关注自己而不是他人,他就会产生问题——它对于学习的认知,缺乏批判,也是空洞的。 因为事实上来说,和他同龄的乞丐,最重要的,是事物,而不是学习。 而对于高中生来说,他要从事实上知道的,是那些对于学习的价值判定只是符合他的情况而产生的,而不是学习本身的价值。 如果缺乏了这样的认知,那么他的看法无疑就是空洞的了。 这就是我们对于文章来说所谓的第二个层次的事实。 所以说,如果你要认为“看法”就是“认同”,你应该得到的论证,就是这个样子的了。 那么接下来,当我们对于“看法”和“事实”的关系产生了这样的理解,写这篇文章,你就有机会冲击一类卷了。 这篇文章看似给我们两个方法论—— 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但是实际处理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篇文章当做“现象”类的文章,进行构造。 那么表层逻辑我们应该如何论证呢?表层逻辑上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去讲: 看法本身能够让事实变得不再无力,扩大化事实的价值,因为看法是一种高于事实的认同,他能将事实中占据次要地位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剔除,然后强化的是事物之间所具有的共性,而这些共性的关注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关注到这个世界所具有的价值,从而让不同的事实之间产生联系,打破了单一事实的因为随机性而造成的无力感,制造出了事实佐证现象的力度。 随后深层逻辑一写的是常无状态,也就是对于看法的过度认同却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于看法的过度认同会让我们忽略了我们产生看法所产生的基本原则,而这样的认知智慧让我们产生空洞的的看法——一个充斥着巨大化偏见的看法。因为人的经验本身都是随机构建的,这种经验本身是不能成为朴实价值参考,是一种与事实有偏差的认知。所以如果人不用事实来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经验进行反思,那么人们的看法就会产生很强大的偏差。 随后深层逻辑二写的是本体论,即理性人,用的还是我们所谓的,黑天鹅中证实和证伪的价值——我们不能只看到看法中的证实价值,看要看到对于不同人群观察从而从他人的事实中看到自己看法中所具有的证伪属性。也就是说,任何看法能够被产生,一定会有“证实”的属性,而证实属性是给我们看法建立自信的依据,我们需要观察,但是同时理性人更关注的是“证伪”的属性——自己的看法在什么事实中是不能够应验的。而证伪属性的观察并不是用来否定自己的看法,而是对于自己的看法产生“弹性”的认知——我们的看法并不是绝对正确的,而是具有能够被改变和驳斥的弹性的。 那么基本上深层逻辑二,就从这个概念去讲就行。 随后最后我们构建文章的方法就是文章的方法论,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元认知判断。就是说,对于事实和看法之间,我们需要监控,这个监控就是一个人内在的元认知判断——我们既需要对于自己的认同保持一种认同和自信,又要对于自己“无知的必然性”产生自我预判,从而将自己的判断进行“弹性”的设置没,让自己的看法拥有可以被改变的弹性,这样才能通过看法,让事实更好的帮助我们产生经验;通过事实,给我们带来更加高价值的判断。 那么如果你能够对于事实和看法之间的认知,产生了我刚才所说的概念判定,那么基本上这篇文章,你就可以搞定啦,结合一些材料,你就能够很好的得到一个好的分数。 而寒假班,我们关于认知,会将一整套关于认知的世界观。 基本上听完寒假班,这类型文章会给大家带来更加深刻的思考。 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