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父亲母亲(三百三十二)

 南山友 2022-11-06 发布于广东

图片

1997年10月,在甘肃省文县白水江边。

处理完武都的事情,拔腿又赶往文县。那时武都到文县的公路,要翻过比高近三千米的高楼山,还都是砂石路面,光翻山就得两三个小时。高楼山下白龙江支流边的桥头镇,海拔才几百米,江边还是泱泱稻田,山顶上的海拔已经三千多米了,一派青藏高原的景象,高山绒毯草原已经是一片金黄。往上爬高楼山的时候,山势还稍缓一些,由于是阴面,植被非常好。山梁比较舒缓的地方,还有些村庄和农田点缀,宛然是一片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景象。从高楼山下到白水江边的文县,那路可是太险了,和武都县两边的山坡相似,滑坡雨裂非常多,水土流失严重。这面山上坡度非常陡,有些路拐弯处都可以看见谷底,但汽车转过一道又一道180的急拐弯,就是老半天走不到沟底。

1997年10月,在四川南坪县(现九寨沟县)。

高楼山南坡上的地质结构松软,是像书页一样层层叠叠的泥页岩,一到雨季水渗进岩缝引起膨胀,就容易塌方。十月上旬雨季已快结束,但塌方修路的地方还特别多,临时开通的便道非常窄,就在悬崖边上勉强挤过去,速度非常慢,必须服从修路工程人员的轮换安排,排队等候单向通行,一等就是半个小时。从武都到文县不到二百公里路,竟然走了大半天,下高楼山的路上,心里紧张得都无暇去看周边的美景。2020年五一期间,我带队去文县天池和白马藏寨去旅游,整个高楼山两边公路,经过裁弯取直的大规模改造,危险的弯道基本消除,柏油路面宽阔平展,已经修建成纯观光公路,不许大货车通行,游客只管尽情享受窗外美景,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1997年10月,在四川九寨沟。

由于地区土管局提前打了招呼,我们在文县不算赶路只用了一天就把事办妥了,第三天一大早,就坐上去班车前往九寨沟。当时九寨沟所在的南坪县,还没有改名为九寨沟县,而南坪县在修建碧口水电站之前,隶属于甘肃省。上世纪50年代,规划修建碧口水电站时,考虑到当时甘肃工业非常落后,财政收入非常紧张,中央决定把隶属于四川省的碧口水电站库区,划拨给甘肃,扶助甘肃省的工业,同时把属于农牧区的南坪县,划拨给四川。没想到80年代对外开放以后,国外旅游者意外发现了九寨沟这块宝地,在国外媒体上介绍了九寨沟的绝世美景,墙里开花墙外红,外国旅游者蜂拥而至,没几年就发展成为国内的TOP风景名胜区,经济效益和产业带动作用,岂止多少个碧口水电站可比。 

1997年10月,在四川九寨沟。

文县县城到九寨沟,只有六十公里的路程,中间经过南坪县。在甘肃境内那时还是沙石公路,进到四川境内时都成了柏油马路。在经过一段沙河时的滚水坝前,司机把车停了下来,让大家仔细听一听有什么声音。车上乘客多数人都没感觉到异常现象,我和几个乘客似乎听到公路右边,沙河在山谷的出口处,有种几乎辨别不出来的轰轰的响声,这个山口离公路也就七八十米左右,山口向左面急拐进去,不仔细看还不知道这里面是一条大沟,穿过公路的沙河就是从这条沟里出来的。司机说这个声音就是泥石流的声音,这条沙沟一到雨季,三天两头就发生泥石流,不过规模都不大,时间也不长,十几二十分钟就过去了。 

1997年10月,在四川九寨沟。

正说着,轰隆声越来越大,山口处的沙河里,出现了一道将近一米高的翻滚的砾石墙,颜色形状就像从混凝土搅拌机里,刚倒出来的搅拌好的混凝土一样的糊状物,缓慢地向滚水坝流过来。包括我在内,车上的乘客多半没亲眼见过泥石流,都坐在座位上屏声静气地观看。这股泥石流一出了山口,没有山谷的回声作用了,声音反倒小了下来,就像工地上十几台搅拌机一齐倾倒混凝土一样,哗啦啦一片声响。由于沙河的坡度趋缓,泥石流前进的速度还赶不上人的步行速度,大概有十几分钟的样子,泥石流才完全通过了滚水坝坝上残留了一层能盖过鞋面的泥石浆,班车才开过滚水坝。

1997年10月,和同事李明文在四川九寨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