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犯错的人,该轻易宽恕吗?罪不轻恕,恩不轻施,这才是处世之道!

 子霄读书 2022-11-06 发布于北京

有人跟诸葛亮提意见,说他不肯轻易赦免那些有罪的人,不够宽容。诸葛亮用一段话反驳了这个人,非常经典!

诸葛亮说:治理天下,就应该有一颗公正、仁德之心,不应该随意赦免那些犯罪的人。所以汉元帝时的丞相匡衡、东汉光武帝的大臣吴汉都认为不应该赦免那些罪人。先帝(刘备)曾经说过:我跟陈元发、郑康成聊过(前者是东汉末年的尚书令、后者是大学问家,曾任大司农),从他们的交谈中,刘备认为学到了治理天下的道理,但是他们的言论中从来没有提过,赦免罪人也是治国之道。还有刘景升父子,每年都会赦免一批人犯,但是对他们治理国家没有任何好处。

可惜,诸葛亮五丈原逝世后,费祎主政,他跟诸葛亮采取了不一样的治理策略,以姑息、宽赦为主,西蜀也因此消弱不振。

《智囊》中的这个故事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该不该赦免那些有罪的人?

冯梦龙是如何点评的呢?

他先引用了子产对太叔说的一段话:只有最仁德的人才能用宽容的律法来治理人民,次一等的就只能用严厉的办法了,猛烈的大火人看了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被烧死,但是平静的溪流,人们喜欢接近嬉戏,却往往被淹死,因此用宽容的方法治国比较困难。

多有道理啊!可是,后来太叔治理国家不忍心用严厉的办法,于是,郑国盗匪猖獗,太叔非常后悔。

孔子是如何说的?孔子说:行政过于宽大,百姓就容易轻慢,这时就要用严厉的法律来纠正他们;过于严厉,百姓有可能变得凶残,就要用宽大的政策来对待他们。用宽容来调和凶残,用严厉来调和轻慢,才能做到人事通达、政风和谐。

历史给了我们很多经验教训:商鞅过于严苛,导致人人自危;而梁武帝看见死刑犯往往就泪流满面,于是赦免他们又太过宽容。

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一】有错就罚

不管是我们为人处世也好,做管理也好,如果有人犯错了,我们轻易就能原谅,那他一定会一错再错,因为犯错的成本太低。伤害过我们的人,我们要记在心里,甚至绝交;犯错的人,要用制度来惩罚,省得他再一次犯错。

【二】恩不轻施

如果我们给予别人恩惠,别人轻易就能获得,就会心安理得。就像那个乞丐的故事:有一个人每天给乞丐两块钱,一段时间以后,他开始给乞丐一块钱。乞丐问他:为什么少给了一块?这人回答:我结婚了,要养老婆。乞丐说:岂有此理,你怎么能拿我的钱养别人?这就是恩不轻施的道理,别人未必懂得感恩,未必懂得珍惜。

所以,那些古代那些真正懂得治理的官员,从来不会考虑给灾民直接发粮食,而是以工代赈,让他们知道唯有劳动才能换来回报,而不能让他们觉得别人对他们好是应该的。包括我们在职场的时候也是,如果我们想升职加薪,那我们得拿出来成绩跟老板谈,如果我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还跟老板谈升职加薪,那老板如果同意了那真是傻子,如果人人都这样,那这个公司还怎么管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犯了错,就要受到惩罚;如果想让惩罚变得轻一些,那就将功补过,但不要去破坏原则。制度和公平不能去用人心来考验,人心是经不住考验的。

【智囊故事感悟】点击下方蓝字阅读↙↙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被领导干掉?这两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

微信号:实用管理学(shiyongglx),最务实的管理技巧,一看就明白,一用就见效!实用、实战、实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