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大草原上的浪漫

 冬歌文苑 2022-11-07 发布于北京

大草原上的浪漫

——内蒙古游记

要战通||广东

2019年8月2日,我们深圳市龙华区中老年艺术团(合唱团和舞蹈队)秣马厉兵,前往内蒙古大草原参赛和游览。一路上,我们的团队乘列车日夜飞奔,大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淋漓。大家都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轻松潇洒,不禁激情满怀,谈笑风生。历经33个小时的长途旅行,我们纵贯祖国南北,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了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下榻一个规格不俗的酒店。

一、参  赛

8月6日,我们来到鄂尔多斯市,准备参赛。赛事是在本市伊金霍洛旗大剧院举行。这次文艺活动的主题是“CCTV我爱你中华/全民才艺盛典暨内蒙古'天骄风采’全民艺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团体共有38个,有海南、山东、安徽、陕西、新疆以及湛江、广州、深圳、惠州等地的团队。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赛前准备,至上午10时整,艺术节汇演正式开幕。辉煌的大剧院里群英荟萃,座无虚席。舞台大幕徐徐拉开,整面墙的巨幅背景银屏上,鲜红地映出了活动主题词和“开幕式”三个大字。主持人宣布开幕式开始,于是全体演员上台,全场起立,高唱国歌,气氛庄严热烈,充满了大草原民族的粗犷豪放气派。

各个团队在舞台上绕场亮相,与观众见面,然后全体合影,分团合影,开幕式结束,演出开始。先是少儿单人歌舞、钢琴吉他等乐器演奏,再是各团队绝技竞姸、魅力摄魄的表演。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是,新疆老年歌舞团的载歌载舞,一扭腰一甩发,一声唱腔婉转悠扬,原汁原味的维族风情销魂摄魄,令人陶醉;海南走秀队的表演,那真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怎一个“美”了得!西安老年武术队的太极拳表演,极富艺术创新性,演员们都手持一把折叠红绢扇,表演中时时展扇亮相,舞扇煽情,那一招一式,既有传统定力,又有现代洒脱,使刚柔兼备中,又多了几分迷人的风采,给人无以言表的美感。

别忘了说说咱们自己哦。大赛中虽然强手如林,但我们龙华区歌舞队也是不服强手的佼佼者,一曲《浪漫夕阳》,唱得字字生情,句句销魂,宛若天籁;一场《那一天》舞蹈,跳得优雅柔美,情意缱绻,翩翩动人。一曲终了,满堂喝彩,掌声如潮,我们顿时也感到非常充实和自信。充实的是,我们毕竟不虚此行,终于能在塞北大草原上纵情高歌、潇洒云舞,一展我们的浪漫风采;自信的是,我们的实力是不输他人的,我们的此行是不辱使命的!

我们的充实和自信,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精诚团结和勤学苦练,更来自于我们队长和老师的严密组织、坚强领导和精心教练。龙华合唱团队队长冯宗懿先生虽已年逾古稀,但他素养出众,才艺超群,对歌唱表演情有独钟,而且对龙华合唱团队的组织、领导和排练活动兢兢业业,废寝忘食,甚至比以前在岗工作时还要敬业;歌唱教师兼艺术指导马小莉女士科班出身,教唱有方,具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队长助理李梅英女士是团队的台柱子,歌唱得好,人缘也好,对团里活动起着出谋献策和组织协调作用,可谓团队的中流砥柱。

龙华美姿声舞蹈队队长兼艺术指导马燕梅老师更以其精湛的现代舞艺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对排练和表演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是我们舞蹈队强化功底、长足进步的关键;教师助理肖静娜女士舞跳得特好,且能在排练中助人为乐,积极协助老师引导大家练舞,也是功不可没的。

下午4:30,艺术节汇演大赛颁奖典礼仪式开始!在欢乐的乐曲声中,礼仪小姐列队上台颁奖,主持人依次宣布不同奖项的获奖名单。参赛团队先后有十几个队都分别拿到了不同奖项,剧院里一派热烈喜庆气氛。

那么,我们能不能获奖呢?我们原本是没有特别看重奖项的,我们的初心只是重在参与,能在北国大草原上找到我们展示才艺的舞台,把我们的歌声和舞姿献给蒙族牧民同胞,以实现我们老年业余文艺活动的社会价值,这才是最重要的。注重才艺,淡泊名利,愉悦身心,提高生活品位,这已成为我们龙华歌舞团队矢志不渝的宗旨了,至于拿不拿奖,那真是无所谓的事。但是,苦心人,天不负,获奖是水到渠成、实至名归的事,一旦大奖与你结缘了,那真是门板都挡不住啊!正当我们陶醉在别人的获奖气氛之中时,忽听得主持人激情宣布:“深圳市龙华美姿声舞蹈队《那一天》荣获铜奖!深圳立国国际龙华合唱团的《浪漫夕阳》《最美的歌唱给妈妈》荣获特等金奖!”

霎时间,全场掌声雷动,我们确实被震撼了!我们震撼的并不是奖项本身,而是我们的艺术魅力竟能打动和折服在场的12名资深评委和全场观众!是我们这些退休老人竟有如此深厚的艺术潜力和如此强烈的舞台感染力!这是我们所始料未及的,这也确实是值得我们骄傲和庆贺的。不过,震撼之余,我们旋即又恢复到了毁誉不记、荣辱不惊的常态。要知道,在奖牌奖杯的背后,我们仍然存在着潜在的不足和易见的差距。正如冯宗懿队长在我们载誉归来的路上告诫全队所言:“我们要想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就必须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二、游  览

8月4日清晨,我们从呼和浩特市冒雨乘车来到了希拉穆仁草原,此地位于包头市达茂联合旗的东南部,是蜚声海内外的旅游避暑胜地。大草原甚是辽阔,一眼望不到边。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个有故事的草原,我们所熟知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1.三千孤儿的再生父母。

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一处草原历史纪念馆,方知六十多年前,在这广袤的大草原上曾演绎着一个慷慨仗义的动人故事,即草原上的广大牧民们曾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替国家收养了三千孤儿!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善行义举,这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件!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在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即1959年到1961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都陷入了困境,育婴堂的米粮眼看就要见底了,被政府收养的几千个孩子面临死亡的威胁。周恩来总理与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商量,决定把这些“国家的孩子”送到草原。

消息迅速传遍草原。年迈的额吉、中年妇女、新婚夫妇,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勒勒车,有的步行几百里,争先恐后收养这些孤儿。有的夫妇没有领到孩子,委屈得流下了泪水。

有个名叫张凤仙的伟大母亲,一次就收养了6个孤儿。她曾在某年春节前夕,赶着牛车到百里之外的县城去为这些孤儿们领取国家特批的每人5斤大米,在大风大雪里走了三天三夜,冻饿累交加袭来,使她曾一度昏倒在路上,冻醒后又挣扎着勉强回到家,却不言苦和累。当她看到6个可怜的孩子大口大口地吃着白米饭时,由衷的欣慰使她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张凤仙女士历尽千辛万苦,把6个孩子都养大成人了,而且个个都很有出息,都在国家重要岗位上工作。

三千孤儿,“国家的孩子”,全部被希拉穆仁草原上的张凤仙式的蒙族母亲抚养成人了!这个赫赫在史的历史功绩无疑是辉耀百世、彪炳千古的! 

2.温馨浪漫的民族风情。

在这个有着光荣传统的草原上,我们游览了蒙古包,观赏了马背骑术表演,品尝了烤全羊和“下马酒”,感到大长见识、颇有收获。

对于蒙古包,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蒙古包”这个概念,我从小就熟知。在影视里和画报上,我曾无数次地见过富有诗情画意的蒙古包;陌生的是,我却从未见过实物,更没有进去居住过,对其内部奥秘全然不知。这次才算是真正领略了什么叫“蒙古包”,我们在希拉穆仁草原上住宿的就是蒙古包。不过,现代蒙古包已与历史上的蒙古包有很大的不同了,其建筑材料、内部装饰和生活设施都已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譬如地板砖、电视、空调、热水器和席梦思床等,传统蒙古包里都是没有的。

当地导游告诉我们,蒙古包之所以做成圆形的,一是为了抗风暴,二是寓意着家庭团圆和睦。蒙古族人是不兴分家的,一家几代老小都要住在一个蒙古包里,这是吉祥和睦的体现。而且,蒙古包里没有床或炕,蒙古人都是席地而卧的。为了防潮,他们都会在蒙古包的地板砖下面铺上一层厚厚的晒干了的牛羊粪,以此吸潮。

草原风光虽然美丽,但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们,依然艰苦而落后。我们游览的希拉穆仁草原属于靠近城市的前牧区,其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比中蒙边界地区的后牧区要好很多,但他们仍然存在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千百年来的草原游牧生活,锻炼了蒙古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彪悍气质和生活能力。他们家家都有一套祖传的自疗自救的医药偏方,有病不求医,也无处求医,草原上方圆上百里都没有医院,即使到了医院,他们也看不起病,牧民们只能是“小病自我诊断,大病自我了断”。

骑术表演是草原上的艺术奇葩,观之,则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年轻的骑手都是外蒙古来的十七八岁至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个个英武矫健,身手不凡,马背就是他们的练武场和舞台。他们在飞奔的马背上腾跃展扑,摸爬滚打,模仿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征战天下的实况,打出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攻击格斗式的武术套路。而且,骑手的马也是训练有素的,它能粗通人意,令行禁止,一个口令或信号,马就立刻扑倒在地,纹丝不动;又一个口令,那马就瞬间腾跃而起,绝尘飞奔。人与马在表演中已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令人大开眼界,鼓掌叫绝!

烤全羊堪称内蒙古草原上的一绝。那么大一只肥羊,浑身厚厚的肉,竟能把它烤得透熟酥烂,而且表皮黄黄的、香脆而不焦糊,这种高超的技术令人叹服。内蒙人吃烤全羊是很有讲究的,如果是主人请客人吃烤羊,那么,临吃之前是一定要先喝“下马酒”的。喝“下马酒”是主人迎接和款待客人的首要礼节,也是蒙古草原上的最高礼节。宾主见面寒暄之后,主人就把自己的美酒(通常是草原烈酒“闷倒驴”)斟在银碗里,敬于客人,而客人是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的,否则即为非礼。客人必须要按照特定的仪式来喝酒,即以左手接过酒碗,以右手无名指蘸一下酒弹向天空,以示敬天;再蘸一下酒弹向地上,以为敬地;又蘸一下酒抹在额头上,以表敬祖宗。“三敬”之后,便要双手捧起酒碗一饮而尽。当然,“下马酒”并不是在冷冷清清的环境下喝的,而是伴随着与蒙族美女载歌载舞、交杯酒、献哈达等热闹气氛中而喝的。这就是喝“下马酒”的传统套路和程序,据说这是由成吉思汗传下来的。

当天晚上,我们龙华合唱团也订了一只烤全羊。晚餐时,酒店大堂经理为我们举行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希拉穆仁草原喝“下马酒”仪式,让我们的合唱团队队长冯宗懿先生和队长助理李梅英女士分别身着蒙族服装,与酒店员工及合唱团员们一起翩翩起舞,引吭高歌,喝交杯酒、献哈达等,在欢心热闹的气氛中,我们冯队长豪爽地喝了“下马酒”,大家也都着实地过了一把蒙族风情瘾。

3.神奇绝妙的响沙湾。

8月7日,我们来到了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的响沙湾景区。响沙湾是国家5A级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居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金三角”开发区中心,是中国首家沙漠休闲度假地。

“响沙湾”,顾名思义,这里的沙子是会响的,所以,它又称为“银肯响沙”。响沙湾居中国各响沙之首,被称为“响沙之王”。响沙湾沙高110米,宽400米,依着滚滚沙丘,面临大川,背风向阳坡,地形呈月牙形分布,坡度为45度角倾斜,形成一个巨大的沙丘回音壁。沙子干燥时,游客攀着软梯、或乘坐缆车登上“银肯”沙丘顶,往下滑溜,沙丘会发出轰隆声,轻则如青蛙“呱呱”的叫声,重则像汽车、飞机轰鸣,又如惊雷贯耳,更像一曲激昂澎湃的交响曲。

响沙湾的沙鸣奇迹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千百年来,人们始终解释不了响沙的成因。科学工作者曾进行过多次科学考察,遗憾的是,他们所得出的理论观点却众说纷纭,有筛匀汰净理论、摩擦静电说、地理环境说以及“共鸣箱”理论等等,结果还是莫衷一是。所以,响沙之谜目前仍在探索之中。

当然,我们不是科学家,也毋庸去管它什么“谜”了,我们只管游乐罢了。响沙湾确实是个非常好玩的地方,它就像一个沙漠里的大型游乐园一样,有众多的游玩项目,除了传统的骑骆驼、高空飞椅、过山车、滑沙、篝火晚会、沙漠探险之外,还有新引进的沙漠滑翔伞、沙漠太空球、沙漠冲浪车等一系列项目。不过,像我们这些花甲开外的老年人,只能以看为主,能玩儿的项目越来越少了,大家都要安全至上啊!不好意思的是,本人原本想坐一下高空缆绳椅,耐心地排了半天队,到跟前儿了,却被管理人员严词拒绝了,心里颇有些不畅快。想想,人家也是为了大家好,游乐事小,安全事大啊!

4.满蒙联姻的公主府。

8月8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呼和浩特新城区赛罕路,参观这里的和硕恪靖公主府。这是一座清王朝公主府,建于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康熙皇帝的六女儿和硕恪靖公主居住过的府邸。公主府占地18000㎡,其建筑格局为5进,有大门、过厅、大厅和内院,门前立有大照壁,宅院东部有假山和池沼。这座公主府是目前塞外保持最完整的一处清代四合院群体建筑。

到这里参观,主要不是看风景,而是看历史。古代四合院确实没有什么好看的,但是,与之相联系的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却是值得我们了解探究的。

这座公主府记载着清王朝满蒙联姻的故事。清朝从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开始,就对蒙古实行怀柔政策,彼此联姻结亲。康熙皇帝更是把自己9个女儿中的7个都嫁给了蒙古王公,如恪靖公主就下嫁给了喀尔喀蒙古(外蒙古)部土谢图汗的儿子敦多布多尔济,以争取北部边界的和平安靖。清朝入主中原后,与边区的蒙古族保持了三个世纪的通婚,建立了世代姻亲关系。也正是这种姻亲关系,对中国北方这两大民族的长期和好,对清廷统辖和治理边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满蒙联姻是清朝“南不封王北不断亲”、“分封以制其力”、“崇释以制其生”三大国策之一。

满族人把公主和格格嫁给蒙古官员有两个原因:一是蒙古官员都是成吉思汗后代,血统好,与满洲皇族结婚门当户对;二是当时蒙古官员强盛,有势力,有军队,与蒙古结亲,便可利用亲族关系把统治蒙古大权握到手中,这是一个更为深远的谋略。

满蒙联姻不仅时间持久,而且规模盛大。清朝入关前后与蒙古族的联姻总计达586次,其中,满族皇家出嫁给蒙古的女子(包括皇女公主及其他宗女格格)多达430名,满族皇帝及宗室王公弟子娶蒙古王公之女156名。

在康熙皇帝嫁到蒙古的女儿中,恪靖公主的婚姻,其重大意义可谓首屈一指,恪靖公主是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内附之后第一位下嫁的公主,具有开局和创始意义。

一座和硕恪靖公主府,见证了满蒙联姻的重大历史意义。无论和硕恪靖公主的婚姻幸福与否,她对国家安定、民族和睦作出的历史贡献都依然名垂青史。

看了这座公主府,对历史沧桑深有感慨。

从公主府出来,我们就乘大巴到了呼和浩特火车站,全部游程就此结束。

三、尾  声

游览了内蒙古自治区,有几点感受想与亲朋好友们交流。

1.内蒙是个可爱的地方,雄浑广袤、粗犷豪放、神奇秀美是其独特的风格。草原牛羊、大漠驼队、银肯沙山、蒙古包群,这些都是在内陆所看不到的。塞北风光,值得观光领略和回味。内蒙可游览景区很多,共有10大景区,而且分布很广,一次游览很难全部看完。所以,许多游客都曾多次赴蒙游览。

2. 蒙古族人民是勤劳智慧、纯朴善良的,他们祖祖辈辈在大草原上游牧生活,创造了自己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蒙族文化不愧是人类文明成果中的一枝奇葩,从语言文字到民族歌舞,从饮食文化到医疗保健,从民族宗教到社会礼仪,都具有鲜明的蒙族个性特色,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到无偿领养三千名“国家的孩子”的壮举,可见,蒙古民族是一个大仁大义、大慈大悲的民族,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并不亚于其他民族。

3. 蒙古族人民性格豪放,胸怀宽广,具有较强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精神,他们对蒙汉通婚的普遍接受就是其典型例证。据呼和浩特市的统计,呼市的蒙族际婚比族内婚要高55.4%。可见,蒙汉通婚较为普遍,而且民族关系融洽。这无疑是在我国民族政策的作用下,消除了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呼和浩特市蒙汉两族不仅在法律上平等,而且在文化地位上也平等,不存在社会学中民族通婚的“上嫁”或“下嫁”,而是本着自愿原则的“平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社会的进步。

好了,感受颇多,不宜赘述。请让我以一首诗作结语吧。

七律 · 内蒙游

万顷接天大草原,牛羊遍野望无边。

伊盟大漠金驼密,首府青城骏骥欢。

感慨沧桑公主府,流连秘妙响沙湾。

全羊烤就馋游客,下马醇醪醉散仙。

注:伊盟,即“伊克昭盟”的简称,是鄂尔多斯市的旧称。

插图/作者

作者简介

要战通,男,1956年生,河北省南和县人,大学毕业,曾任湖北省洪湖市委党校理论教员,高级讲师(副高),曾在《社会科学》《求索》《江汉论坛》《探索》和《理论前沿》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和作品30多篇。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